●本報駐伊朗特約記者 文松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秉新 ●王會聰 ●本報記者 谷棣

本周一原是美國取消對伊朗部分制裁的最終期限,但伊朗方面突然宣判的一起間諜案很可能導致美伊再度交惡。16日,伊朗司法機構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華裔美國人、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生王夕越因間諜罪被初審判處10年監禁。美國政府和輿論紛紛為這名經歷復雜的年輕學者叫屈,并要求伊朗盡快釋放他。《紐約時報》說,伊朗逮捕美國學生與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美伊關系惡化有關,如果再聯系伊朗總統的弟弟近日因腐敗被捕,可以看出伊朗強硬派正在給國內溫和派敲警鐘。17日,針對西方記者的相關提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你應該了解中國政府有關政策,我們不承認雙重國籍。你也說了王夕越擁有美國國籍,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據我們了解,他不具有中國國籍。”至于被炒作的“學術間諜案”本身,國內熟悉伊朗事務的專家表示,國外學者去伊朗研究有不少“禁區”,絕不能觸及伊朗的敏感神經。
4500頁電子存檔成為“罪證”
伊朗情報和安全部門偵破西方國家間諜網絡的消息通常都由國家電視臺對外發布,而這次是先通過伊朗司法機構的官方新聞社——米贊新聞社。該新聞社16日和17日在系列報道中公布了被伊朗法院初審判處10年監禁的王夕越個人情況和在伊朗活動細節:王是美國公民,37歲,出生在北京,目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專業在讀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是伊朗學。普林斯頓大學聲明稱其到伊朗是為完成對愷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的研究任務,但伊朗政府稱該美國人為“披著學者外衣的美國滲透者”,直接受美國領導,為“最大的反伊朗間諜機構搜集電子檔案”。
根據米贊新聞社的報道,王被指控為以研究生身份為掩飾,為美國國務院、普林斯頓大學“沙敏和比揚·穆薩法爾·拉赫曼尼伊朗及波斯灣研究中心”、哈佛肯尼迪政治學院、英國波斯研究院進行秘密研究,試圖從伊朗各研究機構獲得國家權威檔案資料。王在被暗中監控的情況下保存了4500頁國家文件,于2016年8月8日試圖離開伊朗前往歐洲時被捕。報道說,王曾在2013和2014年與普林斯頓大學“沙敏和比揚·穆薩法爾·拉赫曼尼伊朗及波斯灣研究中心”人員合作進行關于伊朗的研究,而該研究中心被伊朗政府認為同美國、英國的安全情報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此外,他還同英國波斯研究院、以色列特拉維夫伊朗研究中心人員進行直接或間接的伊朗研究合作,并將研究成果發送給“委托人”。
伊朗國營電視臺報道說,“王可以就判決提出上訴”。由于復雜的學術背景,王一進入伊朗就受到當地安全部門的密切關注,他在伊朗各文化研究機構、圖書館的資料查閱活動都處于監控下。為不打草驚蛇,伊朗情報部門故意讓他成功用幾千美元行賄圖書管理員以獲取查閱資格。米贊新聞社還拿出王在伊朗搜集國家級圖書館“機密文件”的證據,如英國波斯研究院的一份年度報告中提到王在伊朗查閱資料的情況。
《紐約時報》的相關報道說,普林斯頓大學發言人證實,王夕越去年夏天去伊朗做研究,并非從事間諜活動。校方幾個月前就已知曉王在伊朗被捕,正試圖通過私下方式爭取伊朗方面釋放他。還有美媒報道說,普林斯頓大學表示王目前的研究領域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的歐亞歷史,在學校網站的簡歷顯示他熱愛中國烹飪和旅行。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王的導師史蒂芬·科特金稱贊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王夕越是一位非同尋常、極富語言天賦的研究生。他受到的所有指控都不成立。在德黑蘭,王搜集的是有上百年歷史的文獻。他經常告訴我波斯文明的博大精深令他興奮不已。”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王曾在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一年,后于2009年選擇前往阿富汗,以國際紅十字會雇員身份在當地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為到阿富汗,王自學過普什圖語。在中國一些留學咨詢論壇上,經歷無數坎坷和精心準備進入美國知名大學的王夕越被看成“牛”人和留學問題咨詢專家。相關報道說,王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為自己的“唐僧”情結——從小對中亞南亞文化的熱愛而毅然從中國高校退學,到國外留學。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戎曾在伊朗工作過兩年,2016年7月他離開伊朗不久,就聽說有一位學者在伊朗被抓。這次王夕越多大程度上觸犯伊朗法律、有多少涉及危害伊朗國家主權的行為,他也在多方了解情況。據周戎一位剛從伊朗回來的朋友講,王曾在伊朗“德呼大語言學校”學習,那里的中國學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美國籍。據與王有過接觸的當地華人講,他來伊朗后的住宿也是華人幫助聯系的。王長得高壯,性格溫和,也比較活躍。據說,王覺得伊朗人效率不高,就經常到幾個高校去查閱資料,可能因此被學校內的伊朗情報人員注意到。
“伊朗針對的只是美國”
法新社17日援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的消息稱,美國呼吁德黑蘭立刻釋放王夕越和其他被扣押的美國公民與外國人。報道還說,今年1月德黑蘭檢察長表示,有多達70名間諜正在服刑,其中大部分為持有歐美國家護照的伊朗人,但僅有少數人的身份被公開。美國國務院尚未就該案件提供細節信息,但表示美國公民的安全是頭等要務。鑒于美國與伊朗沒有正式外交關系,美國政府警告其公民到伊朗旅行有可能被逮捕或被禁止離境。王是被伊朗逮捕的幾名美國人之一。伊朗裔美國商人納馬茲及其81歲的父親都被判處10年監禁,罪名是“與充滿敵意的美國政府合作”。
“伊朗逮捕總統的弟弟,判處華裔美國人有期徒刑。”美聯社17日的報道題目將這兩件看似無直接關系的事件并列起來。伊朗16日確認總統魯哈尼的弟弟侯賽因·費列伊杜恩因涉嫌不當使用資金問題被捕。美媒報道說,侯賽因的被捕預示著伊朗強硬派向溫和派攤牌。侯賽因因參與伊朗核談判而引起伊朗強硬派不滿,他們認為該協議“伊朗讓步太多、收獲太少”。
伊朗媒體在報道王夕越事件時沒有提伊美雙邊關系,而美國媒體卻都往這方面分析。《紐約時報》稱,此舉必將導致美伊關系進一步惡化。魯哈尼總統弟弟被捕的消息顯示他正在遭受“不祥”的新壓力,因為次日就是伊朗核協議簽署兩周年紀念日。特朗普已導致美伊緊張態勢升級,在2016年的選舉中他一再指責該協議是“最糟糕的協議”。
周戎認為,王夕越被伊朗扣押快一年了,伊朗選擇現在高調公布宣判結果,就是要告訴世界,伊朗要給美國一些顏色看,向美國展示強硬,是針對特朗普政府各種威脅的反制。但周戎強調,伊朗外交部和美國國務院交換意見的渠道很暢通,雙方圍繞王的事件肯定會討價還價。他認為,很明顯,伊朗這次只是針對美國。
CNN的報道還提到,“去年,作為美伊兩國交換囚犯項目的一部分,4名美國人在伊朗獲釋”,這似乎也暗示王有可能獲釋。如何處理間諜風波,對美伊兩國來說有章可循。2007年5月,伊朗安全部門稱在德黑蘭抓捕67歲的伊朗裔美國女學者、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中東項目組負責人埃斯凡迪亞里,罪名是涉嫌為美國和以色列充當間諜,并密謀發動“顏色革命”。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發表聲明,要求伊朗放人,但遭到伊朗方面斷然拒絕,強調“埃斯凡迪亞里被捕是伊朗內部事務,絕不容美國插手干預”。此后,伊朗與美國就釋放幾名伊朗駐伊拉克外交官一事進行大使級會談。討價還價之后,埃斯凡迪亞里在交了約33萬美元的保釋金后于2007年9月3日被獲準離開伊朗。
到敏感國家做學問要純粹些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伊朗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的管控是非常嚴格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進入伊朗的外國人都是監控的對象。當然,其中也有差別,從職業來講,外國記者在伊朗的身份最敏感,要在伊朗獲得合法的記者居留身份需要經過嚴格審查;從地域來講,通常美國和歐洲國家公民相較于亞洲東方面孔受到的“關注”更多,像這次一位東方面孔的學者被伊朗政府指控為間諜的事件極為罕見。
談到國外學者在伊朗的狀況,周戎說,伊朗對提升自身偉大歷史文明形象的國外學者持歡迎態度,曾邀請和協助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的考古學者來伊朗,認為這對伊朗“無害且有益”。當然,即使對研究伊朗古代文化的外國學者也不是完全不設限。周戎說,國內曾有研究古代絲綢之路的代表團希望伊朗方面提供相關的古代地圖,但伊朗出于自己的考慮不愿提供。
“這個學者是美國公民,不必渲染他的華裔背景。”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中東地區問題的學者表示,一些西方學者到中東國家搞學術研究,確實沒那么純粹,成果既可用于學術也可以被政府機構使用。特別是美國在中東攤子鋪得很大,美國軍方也在一些國家雇學者做事情。美國一些機構向博士生提供獎學金和資助,讓他們到中東做研究,但年輕學者切記不能打著研究的幌子去做別的事情。該學者建議:“去國外特別是一些敏感國家做學問,首先要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和法律,否則,既不利于自己做好學術,也給其他研究者制造了障礙。其次,復印材料、約訪談特別是接觸當地反對派人士時都要小心。”他舉例說,有的海灣國家明確禁止來訪學者與當地學者進行政治性的對話。“阿拉伯之春”開始時,巴林也出現動蕩,當時美國一所大學的一組學者在當地做人類學研究,卻深入接觸當地什葉派的村落和反對派,引起巴林政府不滿。▲
環球時報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