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玥
摘 要:《錯誤》這首詩是臺灣作家鄭愁予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主要寫了男女久別的愁苦,男子騎著馬周游四方,留下了獨守空閨的女子在家等待,但其實都是個錯誤。從寫作手法和方式來說,古典意象和意境的化用,細密的鋪墊以及敘事畫面和象征性合用使詩的畫面感更加豐富。不但可以看做是愛情詩,還可以被看做是鄉愁。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整首詩都有一種“被壓著的女性聲音”寫作對象雖然是女性,敘事的視角卻依然還是男性。《錯誤》中對女性形象的審美轉化是值得反思的意識形態基礎。
關鍵詞:《錯誤》 鄭愁予 敘事象征 心理描寫 女子形象 文本細讀
《錯誤》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男子去周游江南,女子在家獨守空閨。漫長的等待著,盼望丈夫歸家。她的心就像一座寂寞的城,沒有東風和柳絮為她傳遞消息。只有時刻留意著路上的腳步聲,甚至都沒有心思拉開簾子,看看外面的景色。運用許多古典意象如江南、蓮花、東風、柳絮、小城、春帷、窗扉、向晚、馬蹄等,表現思婦愁緒及浪子情懷。
一、結尾點題,畫龍點睛
在本詩的末尾,“我不是個歸人,是個過客”點題,神戶主體,畫龍點睛。原來這一切都是個“錯誤”,在詩的最開始提出“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而結尾卻說“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這就是運用“反襯”的手法。其實作者整首詩,從一開始就在為“錯誤”布局。
二、敘事象征,渾然天成
《錯誤》最大的特點就是敘事性,和畫面的象征化以及對照手法的結合運用。第一節可以稱作是第一個敘事的語境,那么季節、容顏、蓮花就只用來共同塑造出來這種象征意味的。作者在以第一人稱“我”來描寫,并且在第二句中,“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中,“容顏”顯然是在接著某個人,讀者多數情況下回認為是“女性”。其中“等”和“季節”“容顏”是告訴讀者敘事內容和時間的限度,而后半句則是對“容顏如花”的升華。所以這個句子就是詩人利用敘事性和畫面象征化的運用。一個很平常的事情被作者想象后寫出來就會很有畫面感: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子在守候著她的歸人,她等了很多年,一個又一個季節,時間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她也開始還飽含期待,以為她的歸人即將到來,卻終于還是沒有回來,失落感迎面而來,還有無盡的空虛寂寞。作者通過特有的表達技巧。使簡單的借代有了豐富的情景性和獨特的內涵;它又采用了將敘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詩歌言簡意豐,有了靈魂。
三、心理描寫,細膩溫暖
第一節“蓮花的開落”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個女子的期盼和失落。第二節的“跫音不響”就感覺到這個女子期盼,已經發展到去聽腳步聲,也就是已經刻畫到她的五官她的耳朵,這種“晴天”讓期盼和失落更加具體。第三節的“達達的馬蹄”、“美麗的錯誤”則慢慢的進入她的內心,這似乎是一種“錯誤”,就更加坐實了期盼和失落的源頭,只是恩人而已。我更傾向這是一首愛情詩:是作為一名游子的“我”對一個不認識的閨中女子寂寥守候的體恤,但是其實是源于他對在家中守候的愛人的那種深深思念的理解和愧疚。
四、表現手法,多種多樣
本詩用的最多的就是轉折和比喻的手法。第二節和第一節是不一樣的,首先他是一個視角的轉換,從男性視角轉化到想象中的女性視角,第一節說的是周游江南的游子,第二節則是等待心上人的深閨女子。但是第三節又轉到男性的視角來描寫,使形象更加具體化。本詩還運用情景化的比喻,“東風不來”暗示靜寂,“柳絮不飛”給人一種無精打采的感覺。“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讓人不禁聯想到石板路都快長上青苔,在夕陽的襯托下更加顯得冷冷清清。更深層次的刻畫了思念和愁緒。
五、女性形象,審美轉化
從審美角度來看,會發現詩中的守候著是一個沒有辦法訴說自己愁苦的女性,我們姑且稱她為“失聲”的女性,或者是“被壓制的女性聲音”,這首詩的第一節和第三節是寫的游子的見聞以及一些感受,而第二節卻主要是在描寫等待的痛苦。雖然女子是主角可是視角依然是男性。或者說這是男子想象的。因為男子是從江南走過,他能看到的應該是姹紫嫣紅,又是為什么會見到緊閉窗扉,將愁思寫滿連昂的深閨女子呢?所以第二節雖然是在寫女子,但這確是一種男性的想象。所說的“被壓抑的女性聲音”不是說詩中的女子,而是為這種形象的女子所發聲。因此這是一種想象產物。
雖然女性的守候被寫出來,讓人覺得很痛苦,心中的痛被觸及。但又會因為男性的這種想象給減弱。因為愁苦能被心愛的人知道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好像也沒有那么苦了。這就是文學審美敘述所小賤,最后他定的對象也就是詩中的這個女性,她的痛苦經驗被轉換成了文學形式審美創造。用一個男性敘述著的口吻來想象女子在深閨中期待心愛的人這種痛苦會被減弱,其實也是一種體恤,男子體恤女子,通過對痛苦的體恤來消除男性的愧疚感,最后甚至會削弱它的批評含義。女子被定位的角色是守候者,這種覺得是因為對傳統性別的分工。這自然也是因為那個時代對傳統性別的分工的認同。男生就應該騎馬游天下,享受江南美景,享受外面世界的廣闊;但是女性就是傳統的守候者,只能守著小小的家庭,當一個家庭主婦,恪盡職守,尊老愛幼相夫教子,只能在空閑時間悄悄的思念下丈夫。傳統社會中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一直都是敬酒不衰的話題,可能她們的起源就是來自于不同的分工。文學敘事也是反思方式之一,我們需要將文學敘事的對象進行審美轉化。
參考文獻
[1]陳培浩《文本細讀和文化批判的縫隙》.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