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明

從鄉到城再從城到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返鄉創業。不過,“城歸”們回鄉創業,卻常常受到人才短缺的困擾。成熟工人頻繁跳槽、高級技工還很稀少……不少人慨嘆,“人才都在北上廣”“孔雀愛往東南飛”。
返鄉創業者們如何看待這一問題?記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采訪時遇到三個故事,從不同切面映射著“人才”和“返鄉創業”的復雜聯系。
“城里人才多,可人力成本也高啊”
“干得再好,也是給別人干的。”在北京某餐飲連鎖企業打了仨月工,畢成便決定返鄉。
“真要有能力,在哪兒都能把事兒干成。”種過大蒜、養過兔子、開過火鍋店,如今的畢成是大理州彌渡縣添熠農莊“莊主”,“既能照顧老人孩子,還能呼吸村里的新鮮空氣,為啥不回來?”
不過,畢成的創業并非一帆風順,“要不然也不會頻繁換項目不是?”
而畢成最終選擇回村創業,除了能夠照顧家人,更吸引他的是廉價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在縣城,7萬塊錢只夠付420平方米商鋪一年的房租,在村里,10多畝土地一年的地租才兩萬。”
而人力成本的對比更為懸殊。“甭管有生意沒生意,縣城雇六七個人一個月光工資支出就要接近兩萬;但是在村里忙的時候按天雇人,沒活的時候也就沒工資支出。”畢成說,“村里才是真的按需用工。”
“村里人力充足并且用工彈性特別大,周末客人多的時候可以雇七八個人,平時沒客人完全沒有工資開支。”畢成算了筆賬,在城里用人要按月結算工資,稍微有點技術的日工資就要上百元,但村里用人有時候甚至可以按照半天結算,“一個工也就60到100塊錢”。
“我們的莊園不僅要招待游客,還在逐漸進行果樹的種植,只需要在農忙時雇人就行,因為都是短期開支,還能提前預備好資金,逐漸滾動發展反而沒有資金斷裂的風險。”畢成認為,過高的人力成本往往是初次創業者失敗的重要原因,“有些行業需要的不是多么高端的人才,而是充足而便宜的人力,這方面農村反而有其自身優勢。”
“缺少人才,有些活很難做得起來”
挺過最艱難的初創階段,大理州祥云泰興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朱紅青2014年決定試水網店。
盡管連電腦怎么用都不熟悉,聽完某電商平臺熱情洋溢的演講,朱紅青當場付了1.2萬元,委托做了倆網店。“誰知錢投進去連個響也沒聽到,當年一件商品也沒銷出去。”見毫無效果,2015年朱紅青沒有再續費。
“關鍵當時我不懂,公司里也沒專人做推廣維護,說到底還是缺少懂互聯網的人。”朱紅青分析。
“互聯網發展太快了,不跟上肯定會被淘汰。”2016年開始,朱紅青再次試水“互聯網+”,目前阿里大單批發平臺的銷量已經占到公司全部銷量的1/5,“既便于進行品質管控,也能增強客戶忠實度,還避免了現金收支的安全風險。”
不過,與大單的紅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門店銷售情況卻很不理想。“缺少人才,這些活很難做得起來。”朱紅青說。
實際上,伴隨農村淘寶進鄉人村的,是“工業品下了鄉、農產品卻并未入城”,缺少人才已經成為發展農村電商的瓶頸。在調查中,像泰興這樣手握資金和好產品,但卻因人才制約銷售受阻的并非一家。
巍山9G網技術部經理畢勝認為,地方特色農產品網上營銷人才既需要懂當地文化,又要懂技術,還要懂營銷。“三者都懂的極少,而學習又需要一定的過程。之前公司的幾位網上推廣銷售人員剛剛熟悉業務,就都紛紛離職了,企業相當于做了培訓,卻獲益不多。在偏遠的縣城都很難吸引人,更別說村里了。”畢勝說。
“人才不愿下鄉,為何不能將企業到城鄉分散布局”
從游商收購到成立制鞋合作社,再到成立公司并發展成嬰童鞋市場的前五名,大理州彌渡縣甜咪咪嬰幼兒用品制造公司經歷了10多年的艱難創業。
“我們的設計團隊在晉江、銷售團隊在義烏,只有生產在云南。”甜咪咪公司總經理楊國旺認為,創業應該順應人才分布的規律,如今公司500名員工中,只有300名左右在家鄉彌渡。
“我們自己的設計市場不認可,自己培養設計人才時間不允許;彌渡相對偏遠,不僅請人難、留人更難,即便請得來、留得住,可是設計需要掌握市場信息,待在彌渡也有劣勢。”楊國旺認為,“產業集聚導致人才集聚,像晉江制鞋企業多、設計人才也多,將我們的設計團隊放在晉江,就不怕招不到人了。”
“人才不愿下鄉,為何不能將企業開進城?”楊國旺分析,生產只是現代企業的一個環節,設計、銷售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較高,而人才又往往會選擇在大城市集聚,因此分散布局反而有利于人盡其用。
在甜咪咪公司的生產車間,還有二三十名殘障工人。“只要精神沒有疾病,生活能夠自理,我們優先錄用殘疾人,最多的時候廠里70多名殘疾人在崗,他們和普通工人同工同酬。”楊國旺說,創業者多少都有家鄉情結,“生產環節對工人技術要求相對較低,家鄉用工成本低,還能帶動家鄉發展。”
實際上,越是高科技領域,將技術部門直接設在大城市越常見。“有時候不僅僅是給錢多少的問題,北上廣便利的公共基礎設施、豐富的城市生活,小縣城、農村都給不了,技術部門設在大城市既有成本的考慮,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楊國旺說。
返鄉創業需要工匠式人才
新理念新方式需要新的人力,在打造農業發展新業態發展過程中,要重點打造和培養一大批新型人才,培養和扶持一批鄉村工匠。如何營造良好的氛圍,吸引各類人才下鄉,成為“新農人”,需要真金白銀。“新農人”包括投資農業的企業家、返鄉務農的農民工、基層創業的大學生、農村內部的帶頭人等。要營造農業創業和就業的良好環境,引導和鼓勵他們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各類人才中,農民工返回創業人才尤其重要。回鄉創業的農民與傳統的農民相比,一個最大的優勢已了解外邊的世界是如何的精彩,當然也知道外面的世界也有不少的無耐。這些人與大學生村官相比,不是飛鴿牌而是永久牌的,在外打工,難免受別人各種氣,即使創業成功了,還被叫做“農民企業家”。而在自己的家鄉,出去見過世面的人都應該屬于是精英級人物,除了創業得來的財富外,在自己的家鄉獲得的尊敬與敬仰,也是在外打工所無法得到的。
鄉村工匠式人才產生需要有效的人力培訓。中央文件指出深入推進現代青年農場主、林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探索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重點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
國外對義務教育之后的一些“社區教育”、“雙元制教育”等理念值得借鑒。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完成后,相應的農業知識與技能培訓基本上是缺失的。僅有的培訓也只是單向的如何讓他們到城市去打工,這種單向的流動培訓對農業發展很不利。所以應該針對16歲以上,脫離義務教育階段又未能順利升學的農村青少年,應建立完善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做到“無縫銜接”。針對正在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老、中、青年農民,應以社區教育為基礎,根據不同的職業需求,分別提供各種培訓和教育服務。
鄉村工匠式人才需要從娃娃抓起培育。我國的教育目前主要是文化課程的教育,未來需要針對16歲以下的農村青少年,從娃娃抓起,引入“雙元制”教育理念,增設勞動技能課程,適當安排適應當地需要的勞動技能和技術教育。培育學生的職業興趣,使得技能課程教育能夠更好地貼近農村生產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使學生在結束義務教育之后能夠有充分的準備選擇未來的職業生涯,為其將來進一步的職業培訓打下基礎。此外,應在課程設置上,適當增加鄉土教材尤其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自編鄉土教材。使得學生加深對農村、對家鄉的熱愛和了解與認同感在教育目標定位上,培養一批立志農村經濟發展的人才。
鄉村工匠式人才需要靠科技武裝。農村工匠式人才一定要掌握新技術。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打造一批“星創天地”。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