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劉焱靈
摘 要:南方七八月的梅雨,總是給人一種朦朦朧朧的纏綿,這樣的朦朧纏綿與傍晚黃昏時分的紅暈相配合,就合成了一道絕佳的風景線。在這樣風景下遇見的女子怎能不美麗?怎能不讓人怦然心動?梅雨的出現增加了文中女子的朦朧感,也給了這個男子一路送佳人與佳人共撐一把傘的機會。
關鍵詞:朦朧 梅雨 弗洛伊德的學說 中國儒家倫理道德
美麗的場景,美麗的女子,美麗的白日夢。這是我讀完施蟄存的《梅雨之夕》的第一感想。施蟄存,中國現代派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這篇《梅雨之夕》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的“我”在雨中遇見一個女子,一個“我開始注意她的美麗了”的女子,在幾番猶豫之后最終還是鼓起勇氣走到她身邊送她回家。這一段路,“我”幾番掙扎,知道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奈何欲望使然。最終雨停了,一切都結束了,回到家中的“我”最后還是選擇向妻子隱瞞這一經歷。
文章的開篇就寫了梅雨,南方七八月的梅雨,總是給人一種朦朦朧朧的纏綿,這樣的朦朧纏綿與傍晚黃昏時分的紅暈相配合,就合成了一道絕佳的風景線。在這樣風景下遇見的女子怎能不美麗?怎能不讓人怦然心動?梅雨的出現增加了文中女子的朦朧感,也給了這個男子一路送佳人與佳人共撐一把傘的機會。梅雨時節的雨是那細針似的小雨,密密斜斜,似煙也似霧,似幻也似夢,我們隔著那么一層薄而透的輕紗,怎么摸也摸不著的神秘,害的人心里直癢癢。這就讓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那個在雨巷中遇到的一個像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讓我們情不自禁放輕腳步,就怕會打擾到這夢一般的美好。文中的這個男人在潛意識或無意識中就將女子美化了,“鳳儀的溫雅,肢體的停勻,甚至談吐的不俗,至少是不惹厭”。這樣的在雨中朦朦朧朧的美,感覺自己觸手可及,可當真正去接觸的那一刻又覺得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就像曾經的那段初戀,讓人不禁緬懷,“她很像一個人”——“我的初戀的那個少女”。
這個男人,在初讀時,我是討厭他的,雖然他沒有實際行為上的出軌,可是精神上的出軌也是出軌呀,在與妻子婚后見到美好的女子還是禁不住誘惑,還是要去想那實實在在存在過的初戀。但是當我再一次的拜讀這篇文章時,從另一個角度想就實在是無法再將這個男人厭惡起來了,這樣的女子,不要說是一個男人,就是像我這樣的女子,也是歡喜的,也是會不自覺的去靠近她,這也就印證了這個女子的魅力無限,讓人的本性一下就戰勝了理智。慶幸的是,“我”深受儒家倫理道德的思想,阻止了接下來錯誤的發生。精神上的欲望是多么的強烈,但是道德的禁忌總能將他拉回現實“用著憂郁的眼光”“好像發現這是我的妻”,他一再搖擺,不停的想,努力的將自己的欲望變成合理化。最終理智還是戰勝了回來,一直秉承著中國傳統觀念“發乎情,止乎禮”。辭別了佳人,回到了家中。
施蟄存成功的將中國儒家倫理道德的思想與弗洛伊德的學說相結合,使得這篇小說既體現了弗洛伊德的學說,又不違背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讓中國人在接受的范圍內,給他們一種視覺、思想的沖擊。在小說中作者采用意識流的寫法,大量運用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手法,實現了時空的大幅度跳躍,從剛開始的遇見,到不自覺的去接觸,送她回家,途中怕被熟人瞧見以及想到了初戀,想到了家中的妻子。這里全部的回憶、幻想、掙扎和現實的雜糅,都給了讀者一種順其自然的感覺。
另外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全文都是男人的心理活動,而對于這個女子的言語只是只言片語,這樣的只言片語讓讀者對這個女子的想象更加廣闊,沒有固定的容貌,沒有固定的性格,她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她卻一直占據著每個人心中最美好,最想追求的形象。作者這樣的寫法,讓人不得不去佩服,這樣的高招簡直是抓住了所有人的胃口。
這個男人的欲望可以看做是當時人們對理想的追求,但是現實的骨感,總是能將他們拉回來。似那《雨巷》中撐著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的姑娘走來又走遠,最終一切又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美麗的白日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商務印書館.1988年.
[2].施蟄存.《梅雨之夕》.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
[3].戴望舒.《雨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