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裴向軍 劉 洋
?
2014年8月云南魯甸S6.5地震典型地表破裂特征1
李曉 裴向軍 劉洋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59)
北京時間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魯甸縣發生了S6.5地震,本次地震的發震構造為包谷垴-小河斷裂。野外調查發現,王家坡不穩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在整個破裂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其地表破裂帶整體走向N45°W—N50°W,并且由剪切破裂、張剪切破裂、壓剪切破裂、張性破裂以及鼓包等典型地表破裂組成。其中左、右地表破裂邊界與發震斷層的出露位置一致,由斷層錯動造成;而部分地表破裂與斷層的位置不重合,其成因分為2種,一種是發震斷層導致的一些次級地表破裂,另一種是地震引發的滑坡后緣破裂。地表破裂類型和基本組合特征顯示出王家坡潛在不穩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帶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質。
魯甸地震地震地表破裂破裂特征成因初析
2014年8月3日16點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強烈地震(簡稱魯甸“8·03”地震),震中位于27.1°N,103.3°E,震級S6.5,震源深度12km(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2014)。根據民政部門的統計,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大量房屋損毀。本次地震震級高,震源淺,震區地質環境復雜,地形陡峻,誘發了大量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災害(李西等,2014;陳興長等,2015)。本文旨在野外調查和實地勘測的基礎上,分析地表破裂的方式和性質,為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預測與減災提供依據。
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東南緣著名的鮮水河-安寧河-則木河-小江斷裂帶東側的昭通-蓮峰斷裂系上(李西等,2014;王騰文等,2015)。區內斷裂發育(圖1),構造對工程區域穩定存在影響的斷裂主要有則木河斷裂(線走向主要為NE向,F13)、大涼山斷裂(F4)、小江斷裂(F17)、昭通-魯甸斷裂(F11)、五蓮峰斷裂(F10)、馬邊-鹽津斷裂(F8)、會澤-彝良斷裂(F19)和包谷垴-小河斷裂(F28)等。
王家坡不穩定斜坡位于紅石巖堰塞湖的北東方向,紅石巖村的北面,牛欄江的右岸,河流流向在此由近南北向轉為近東西向,不穩定斜坡處于河流轉彎的弧形下部。研究區多屬構造侵蝕、溶蝕為主的高中山區和中山區,這里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劇烈,基巖多裸露,巖體主要為強風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和風化殘坡積土。地勢總體上呈西高東低之勢。地區的相對高差在1000m以上,屬于強侵蝕高中山峽谷地形地貌區。山脈延伸方向與地層及構造線走向大體一致,河谷深切多呈“V”型或“U”型河谷,谷底比降較大,天然比降約6.6‰。
根據云南地震實測資料(圖2),2014年8月3日地震震中東西向最大水平加速度達985gal(劉愛文等,2014),垂直加速度約504gal,震中及樞紐工程區地震影響烈度為Ⅸ度。本次地震Ⅵ度及以上烈度區總面積為10350km2,極震區烈度達Ⅸ度(帥向華等,2014),包括龍頭山鎮大部分地區及火德紅鎮和包谷垴鄉部分區域。等震線長軸呈NNW至NW向展布,反映出引起地震災害的地震動沿NNW至NW向衰減較NEE向慢,衰減較慢的方向一般與發震斷層走向或破裂擴展方向一致,故根據等震線長軸走向判斷發震斷裂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斷裂。該斷裂位于川滇塊體東側的涼山次級塊體南緣的昭通-蓮峰斷裂帶內,斷層走向NNW,近直立,由數條斷續展布的斷層組成,南東起于包谷垴以北的月亮山一帶,北西經龍頭山、樂紅、小河、滿天星,止于東坪一帶,長度約47km(王騰文等,2015)。據現場調查,斷裂地表線性構造不明顯,破碎帶寬約5—20m,主要由斷層角礫巖、片狀巖及構造透鏡體組成,含少量糜棱巖及斷層泥,膠結中等。斷裂形成于加里東期,斷錯了寒武系至二疊系等各地層單元,具有長期的活動歷史。
3.1地表破裂分布
魯甸地震造成的王家坡強變形區地表破裂帶大致位于27°06′30″N,103°27′20″E,是一條整體走向N45°W—N50°W的左旋走滑破裂帶,NW走向的具有明顯左行走滑特征的包谷垴-小河斷裂為2014魯甸地震的發震構造(李西等,2014),現場調查發現,單條地表破裂又以2組方向為主,一組為N45°W—N55°W,另一組為N25°E—N65°E(圖3),其中部分地表破裂走向與主斷裂近平行,主要分布在強變形區兩側,部分地表破裂走向與主斷裂斜交,少量與主斷裂垂直。
該區域發育有3條主要的同震地表破裂,可劃分為長約444m的北東段、長約294m的中段和長約381m的南西段等3個相對獨立的地震地表破裂段,分別為強變形區的左側地表破裂邊界、后緣地表破裂和右側地表破裂邊界,最大左旋位移分別為0.33m、0.62m和0.55m。除后緣地表破裂延伸方向為N60°W外,左側地表破裂邊界、右側地表破裂邊界的延伸方向均為N40°W,后緣地表破裂將左、右2條地表破裂邊界相連。地表破裂的延伸長度普遍較長,總體在6m以上,最長的一條地表破裂長度可達320m,在延伸過程中以塌陷坑、拉裂槽出露。根據現場勘查及推斷,該條地震地表破裂帶南東起于王家坡滑坡后緣,北西止于斜坡緩坡、基巖出露的交界處。張開程度在垂直方向上呈現上寬下窄的形態,向深部逐漸尖滅。在平面形態上,北西向地表破裂張開程度較小,南東向張開程度較大,具有從深部沿SSE方向向淺地表逐步擴展的破裂過程。破裂縫內充填物主要有2類,一類為第四系殘積土泥質填充,另一種充填物為全-強風化碎石土填充(圖4(a)及(b))。
3.2典型地表破裂性質
根據現場調查,王家坡地表破裂方式主要有剪切破裂、張剪切破裂、壓剪切破裂、張性破裂和地震鼓包等(孫鑫喆等,2010,2012;張桂芳等,2011)。其中,最典型的剪切破裂發育在強變形區北西側,主要為LF6的北西段(破裂位置見圖3),以及一種僅見左旋走滑分量的地表破裂單元,例如P型剪切破裂(圖5(a)),其主要特征是破裂走向與發震斷層走向基本一致,破裂面近于直立,兩側以同震左旋走滑位移為主,差異升降運動不明顯,并伴隨產生一些次級地表破裂(圖5(b))。王家坡地表破裂帶最為發育的基本破裂單元是張剪切破裂,其走向N50°W±20°,同時兼有左旋走滑分量和垂直于破裂走向的張開分量或正斷傾滑分量,局部地段伴隨有南西盤數十厘米的正斷層狀下降現象。主要集中在強變形區中、后側(圖5(c))。王家坡張剪切破裂常呈雁行或左行右階斜列狀組合,呈整體走向N65°W±5°的地震地表破裂帶,拉開寬度20—30cm,與地表破裂帶之間存在著小于等于30°的夾角。最典型的張剪切破裂為LF5,走向N70°W,整體呈現北東盤上升、南西盤下降的趨勢,可見相關的小拉分盆地或陷落坑(圖5(d))。壓剪切破裂主要分布在王家坡地表破裂帶南西側,以LF6南東段為主,走向N42°E—N48°E,與地表破裂帶整體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南西盤抬升、北東盤下降的陡坎(圖5(e))。與之對應的后緣地表破裂LF5,其南西盤相對北東盤出現很明顯的下錯(圖5(f)),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強變形區的變形方向及變形程度,經現場實測,整體的滑動方向為S10°W—S20°W。王家坡張性破裂走向一般為N65°E—N80°E,呈張開狀或出現南側盤塊體下降現象(圖5(g)),與剪切破裂之間的差異在于張性破裂呈雁行斜列。張性破裂主要分布在2處,一處為地表破裂帶南西側,為王家坡坡度陡緩交接的部位;另外一處為王家坡滑坡后緣,在接近后壁的地方形成張性地表破裂(圖5(h))。王家坡地表破裂帶上的鼓包主要出現在LF19處。在地震作用下,LF19同震左旋走滑位移逐漸增大,不斷擠壓臨近的基巖,造成裂縫前緣隆起,局部形成鼓包,從形態特征上看,多為圓弧狀鼓包(圖5(i))。
通過對王家坡不穩定斜坡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分析,以及野外考察表明,王家坡不穩定斜坡的地表破裂是由剪切破裂、張剪切破裂、壓剪切破裂、張性破裂和鼓包等基本破裂單元組合而成,在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組合方式(董彥芳等,2012;周春景等,2014;李海兵等,2015;羅文行等,2015)。王家坡地表破裂主要的排列組合方式有3種。第一種,由強變形區右側主要的3條走向為N45°W—N50°W的左旋走滑破裂組成,呈左行左階羽列,也是該區域最為常見的排列組合方式。第二種為左行右階羽列,多為出現于局部的地表破裂。第三種為雁行斜列式,主要由強變形區SW側前緣張性破裂構成,在雁列區局部出現拉分構造。地表破裂類型和基本組合特征等顯示出王家坡潛在不穩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帶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質。
通過對以上幾個典型地表破裂的調查研究發現,地表破裂在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斷層在地表的表現(Yeats等,1997;Xu等,2006;Zhang等,2010),根據地表破裂的特征可以發現,其中左、右地表破裂邊界與發震斷層的出露位置一致,是斷層錯動引起的;而部分地表破裂與斷層的位置不重合,其成因分為2種,一種是發震斷層導致的一些次級地表破裂,另一種是地震引發的滑坡后緣破裂。
(1)根據野外調查和分析,2014年8月3日16點30分發生的云南魯甸地震,在王家坡潛在不穩定斜坡上所造成的地表破裂帶是一條總體走向為N45°W—N50°W的地表破裂帶。
(2)該地震地表破裂帶由剪切破裂、張剪切破裂、壓剪切破裂、張性破裂和鼓包等典型破裂樣式所組成,由左旋走滑破裂(左行左階羽列)、左行右階羽列和雁行斜列式等組合方式。地表破裂類型和基本組合特征顯示出王家坡潛在不穩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帶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質。
(3)地表破裂的產生方式有2種,一種是同震地表破裂,另一種是震后形成的滑坡后緣破裂。
致謝:感謝裴向軍教授在野外關于地表破裂分析所提出的寶貴意見。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2014.云南省魯甸縣6.5級地震.中國減災,15(8):40—41.
陳興長,胡凱衡,葛永剛等,2015.云南魯甸“8·03”地震地表破裂與大型地震滑坡.山地學報,33(1):65—71.
董彥芳,袁小祥,王曉青等,2012.2010年青海玉樹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遙感分析.地震,32(1):82—92.
李海兵,潘家偉,孫知明等,2015.2014年于田S7.3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發震構造.地質學報,89(1):180—194.
李西,張建國,謝英情等,2014.魯甸S6.5地震地表破壞及其與構造的關系.地震地質,36(4):1280—1291.
劉愛文,帥向華,呂紅山等,2014.魯甸地震生命線工程震害特點及應急搶修.震災防御技術,9(3):359—367.
羅文行,錢莉莉,李德威等,2015.地震地表破裂成因分析——以玉樹地震為例.人民長江,46(15):69—73.
帥向華,姜立新,侯建盛等,2014.云南魯甸6.5級地震災害特點淺析.震災防御技術,9(3):340—358.
孫鑫喆,徐錫偉,陳立春等,2010.青海玉樹S7.1地震兩個典型地點的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地質,32(2):338—344.
孫鑫喆,徐錫偉,陳立春等,2012.2010年玉樹地震地表破裂帶典型破裂樣式及其構造意義.地球物理學報,55(1):155—170.
王騰文,李勇,李敬波等,2015.包谷垴-小河斷裂——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S6.5地震發震構造.防災科技學院學報,17(2):1—7.
張桂芳,屈春燕,單新建等,2011.2010年青海玉樹S7.1級地震地表破裂帶和形變特征分析.地球物理學報,54(1):121—127.
周春景,吳中海,尼瑪次仁等,2014.青海玉樹S7.1級地震同震地表破裂構造.地質通報,33(4):551—566.
Xu X. W., Yu G. H., Klinger Y., et al., 2006. Reevaluation of surface rupture parameters and faulting segmentation of the 2001 Kunlunshan earthquake (W7.8),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 111(B5): B05316, doi: 10.1029/2004JB003488.
Yeats R. S., Sieh K., Allen C. R., 1997. The geology of earthquak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68.
Zhang Y., Xu L. S., Chen Y. T., 2010. Source process of the 2010 Yushu, Qinghai, earthquak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3(9): 1249—1251. doi: 10.1007/s11430-010-4045-5.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Rupture of the LudianS6.5 Earthquake in Yunnan Province
Li Xiao, Pei Xiangjun and Liu Y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nment Protec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t 16:30 on August 3, 2014,S6.5 earthquake occurred in Ludi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Baogunao-Xiaohe Fault is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is earthquake.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he surface rupture on Wangjia slope is of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with the surface fracture zone overall trending N45°W—N50°W fracture zone and consisting of shear cracks, transtensional cracks, transpressional cracks, tension cracks and mole track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eft and the right surface rupt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fault, and is caused by the fault movement. The partial surface rupture segment is not coincident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fault, which could be caused by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The first is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results in some secondary surface ruptures, and the second is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produces the earthquake landslide trailing edge fracture. The surface rupture type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de.
Ludi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Rupture characteristics; Cause analysis
1基金項目 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201211055)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972195)共同資助
2017-01-03
李曉,男,生于1992年。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地質災害評價與預測研究。E-mail:576009560@qq.com
裴向軍,男,生于1970年。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E-mail:379975180@qq.com
李曉,裴向軍,劉洋,2017.2014年8月云南魯甸S6.5地震典型地表破裂特征.震災防御技術,12(2):338—345. doi:10.11899/zzfy201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