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油企全產業鏈出擊
2016年4月,原本寧靜的青島港突然熱鬧起來,一艘艘滿載原油的沉重油輪魚貫而入,導致碼頭泊位爆棚,港內出現罕見的油駁壓港現象。前來接貨的貨主主要來自山東地方民營煉廠,他們每天都佇立在碼頭上焦急等待,由于油輪暴增,接駁管道不夠,卸貨時間延遲一個月。對于港內油輪滯留現象,青島海關解釋,主要是因為“三權”(原油進口權和使用權、成品油出口權)放開后,地方煉油企業原油進口量激增造成的。加之地煉多依靠油罐車提油,管輸設施尚不完善,導致提油速度緩慢。
兩年前,國家相繼放開原油進口權、使用權及成品油出口權,給地煉發展帶來機遇。截至2017年3月,全國已有22家地煉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使用進口配額7995萬噸。同時,有7家地煉處于待批復狀態,還有多家已遞交申請,已批、待批、申請中三方總計進口原油使用配額額度超過1億噸。商務部公告顯示,2016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總量為8760萬噸,較2015年的3760萬噸暴漲5000萬噸,增幅高達133.0%。
“油源”開閘,也帶動煉油產業快速增長,糧草充裕的民營煉油廠隨即開始新一輪產能擴張,煉油裝置大型化趨勢愈發彰顯。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4月,民營煉油廠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長2.4%,達到史無前例的4475萬噸,合每日1093萬桶。這比沙特2015年1020萬桶的日均原油產量還要多。各地煉油設備利用率大幅提升,山東省煉油設備開工率已經逼近59%,創15年來最高水平。而中國石化同期季報披露,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2.4%,為5718萬噸,開工率為77.78%:中國石油同期季報披露,共加工原油為3386.3萬噸,相當于66.4%開工率。從2016年全年來看,我國主營煉廠平均開工負荷約為74.43%,較2015年下滑3.1%。而同期地方煉油產能利用率超過57.33%,較2015年大幅上升6.7%,“一減一增”背后凸顯民營煉油的崛起。
原油進口貿易及下游煉化、油品銷售“局部市場化”,迅速消融曾因政策和體制機制上障礙形成的各種門檻,讓民營油企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但同時,也將繼續為負重不堪的煉油產能過剩添油加火,而“調結構、去產能”等供給側改革則在熱火朝天、人聲鼎沸的大煉油熱浪中愈發舉步維艱。
“參照發達國家煉油裝置開工負荷不低于78%的臨界點計算,那么我國2016年全年所需的煉油產能不應超過5.2億噸。與目前我國煉油一次產能超過7億噸對照,理論上過剩產能為1億多噸,過剩率高達35%。并且,這種推算是以油品消費為基準的,如果將乙烯與調和油等化工品考慮在內,產能過剩部分還要放大。”梅新育提醒。
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啟業表示:“目前我國煉油行業存在主要問題是先進產能不足。目前國內上百家產能低于200萬噸小煉油裝置,油品連國Ⅲ標準都達不到。”
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的關于去產能政策令兩大國有企業備感壓力,也有了降低產能的緊迫感和具體行動,但這種壓力并沒有傳遞到地方煉油企業,相反,隨著“油源開閘”,加之低原料價格下煉油利潤空間增大,給了地煉提高產量的沖動。2015年山東地煉因申請進口原油資質而被迫淘汰的產能,大多被以各種方式保留下來。地煉加快規模擴張既符合產業方向,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低油價、煉油利潤持續增長,加上原油進口問題的解決,激發處于中等規模的地煉向千萬噸級煉油廠擴能的熱情,民企盛虹石化集團公司計劃建設1600萬噸的我國最大單體常減壓裝置,目前僅有中國海油惠州,以及中化泉州的1200萬噸/年單體裝置規模能望其項背,這是迄今為止民企在建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此外,浙江榮盛控股、桐昆集團兩個民營企業聯合浙江地方國企巨化集團母公司,在舟山投資大煉化項目—浙江石化。該項目分兩期投建,全部建成后原油加工能力在4000萬噸/年。大連恒力石化投資新建的2000萬噸/年煉油及配套芳烴項目,該項目位于大連長興島,2016年12月9日正式開工建設。
由此,地煉產能和市場份額將繼續上升,甚至不排除最終占據半壁江山的可能性,國內煉油產能過剩會繼續加重,兩大央企市場份額都將受到擠壓。
盡管地煉企業至今沒有乙烯裝置配套,也沒有大型芳烴裝置配套,主產品是汽柴油,化工產品占比很小,產業鏈條短,產品質量差,但在賺錢效應驅動下,無一例外地加大馬力增加產能。今年以來地煉基本都是滿負荷生產,產量同比增長35%以上,開工率創歷史新高。而央企煉廠卻被迫降量,因為地煉有價格優勢,成品油銷售企業更愿意采購地煉油品。可以預計,隨著地煉進口油源和產品質量的穩定,產能的增加,其在國內成品油市場的份額將持續上升。過去由于政策限制、資金匱乏等原因,地煉在油品終端市場布局很少。現在有了成品油資源,地煉加速在油品終端跑馬圈地。以山東為例,目前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在山東加油站分別為2900座、1000座,但民營加油站超過6000座。

根據中國石油規劃總院數據,目前我國成品油零售市場由國有石油公司、外資公司、民營企業等主體組成,加油站數量呈逐年遞增態勢,2016年已超過11萬座。從結構上來看,非國有加油站數量占比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10月,具有成品油批發經營資質的企業數量達303家,其中,央企下屬或者控股企業為72家,占比23.8%:其他企業為231家,占比為76.2%。地煉對開拓加油站零售渠道愿望非常強烈,不少企業專門設立獨立部門,加快打造銷售終端建設。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東明石化。2015年3月底,東明石化以50億美元價格,將公司49%股份轉讓給卡塔爾兩大石油巨頭—卡塔爾投資發展集團和哈馬德·本·蘇海姆企業集團,而變現的資金,將作為該公司在山東等6省建立并運營1000座加油站的投資費用。東明石化專門成立了北京終端銷售投資有限公司,計劃兩年內在菏澤市區域內獲得100座加油、加氣站經營權,未來3年在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河北、山西、四川等8省區形成1000座加油、加氣站的營銷網絡。
上拓油源,下拓終端,民營石油企業瞄準全產業鏈的意圖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