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中共陸良縣委書記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39期中青班學員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助推全面建成小康
陳銳 中共陸良縣委書記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39期中青班學員

美麗富饒的陸良壩
縣域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基石與支撐,是壯大全省經濟總量的關鍵支撐點,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結合部。近年來,陸良縣立足區位交通和資源稟賦優勢,以調結構轉方式促轉型為主線,以改革創新開放合作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全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城鄉統籌、產城融合、綠色低碳、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子,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全省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被確定為全省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示范縣。2015年度陸良縣在全省縣域經濟考核中排第90位,在曲靖市排第4位。
1.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住省市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機遇,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求突破,做精做優糧、煙、畜、林等傳統產業,做大做強蠶桑、蔬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培育發展玉米制種、食用菌、核桃等新興產業,累計建成各類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128萬畝,農業龍頭企業達69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90個。蔬菜發展至56萬畝,投入5.5億元建成面積為7.1萬平方米的蔬菜冷鏈物流園,成為西南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全部運營后帶動就業4萬余人;玉米制種發展至5.3萬畝,正申報全國玉米制種大縣;食用菌種植面積突破200萬平方米,產量占全省的43.3%;神農10萬頭優質生豬標準化養殖基地建成投產,成為全省管理先進、標準最高的生豬養殖基地;蠶桑發展至16萬畝,年產鮮繭占全省的20%,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2016年,陸良縣被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137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之一”。
2.依托工業園區,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積極探索園區、產業、城鎮一體化發展路子,促進產業轉型、城市升級,打造了47.7平方公里的青山、召夸、大莫古“一園三片”工業園區,是全省首家實現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園區,累計投入9.2億元超前配套基礎設施,建成園區主干道8公里、標準廠房38萬平方米,建成供熱管道22公里,已向21家企業供熱,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入園企業達97戶,園區被列為省級重點工業園區、全省新型工業化輕工業產業示范基地。依托工業園區,先后引進米高等大型企業,新威電子填補了云南省無大型消費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的空白,米高建成目前世界科技含量和單體產量最高的年產6萬噸硝酸鉀項目,云騰建材建成全省第一條浮法在線鍍膜玻璃生產線,新威電子廠、和平科技、廣通葉綠素等公司成長為行業領軍企業,規模以上企業達57戶。
3.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十二五”期間,先后建成溫州商貿城、榮盛物流等15個大型商品交易市場,投資4億元的絲綢皮革城運營良好,實現了商旅互動融合發展。物流配送、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目前擁有10家規模以上物流企業和6家包裝企業,形成聚集發展的良好態勢。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縣級服務中心投入運營,98個村級服務站全面開業,省供銷社確定的農村商業模式創新示范園項目正有序推進。
1.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資工作。成立了輕紡繭絲綢產業、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等6個產業招商組,依托高原特色農產品、繭絲綢、電子等外向型產業,注重開展專題、專項、園區和點對點的招商活動,積極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產業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實現上下游及配套產業協同發展。五年來利用國內縣外資金172億元、年均增41.3%,利用外資4039萬美元、年均增32.5%,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5710萬美元、年均增5.4%。
2.奮力加快五網建設。路網建設上:“十二五”期間投入30.9億元,新增高速公路33.2公里,硬化農村道路450公里,拆建危橋16座,逐步形成了快速、通暢、便捷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尤其陸良西橋至石林高速公路提前10個月竣工,創造了云南高速公路建設的“西石速度”,展現了攻堅克難的“西石精神”。水網建設上:投入22.3億元,除險加固病險水庫81座,6件大型灌區建設、3件河道治理等項目順利完成,新增蓄水能力1768萬立方米,解決了25.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圓滿完成了國務院確定的小百戶鎮水利改革試點任務,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農田水利綜合改革路子,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進行了深度報道。能源網建設上:投入資金3.36億元,完成輸變電項目建設改造9項,完成農村電網改造6.8萬戶,中緬天然氣陸良支線有序推進,投資30億元建成風電新能源275兆瓦。信息網建設上:4G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1.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圍繞建設曲靖南部區域中心城市目標,按照“提升老城、建設新區、完善功能、提升品質” 的思路,全面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經營工作,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沙林大道等26條市政道路建成通車,縣城東、南、西三個出口得到有效暢通,縣城功能進一步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舊城改造、東片區開發建設、南片區城鎮上山試點、西片區產城融合,東聯西進、南北延伸的城市整體發展框架,縣城建成區面積達20.1平方公里,城鎮人口28.2萬人,城鎮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6.9個百分點達44.2%。縣城西片區實現了產業發展、居住、公共服務、旅游的有機結合,產城融合初具規模,逐步成為獨具魅力、生態、文明的城市新區和產業新城。
2.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以改善鄉村集鎮基礎條件、提高服務能力、建設特色鄉村集鎮以及扶貧開發為抓手,不斷提高村鎮發展水平,6個特色小城鎮建設和3個鄉鎮、56個行政村整鄉整村扶貧開發推進全面完成,50個美麗宜居鄉村示范點和1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穩步推進。
1.營造務實高效的政務環境。建成了1個縣政務服務管理中心、10個鄉鎮為民服務站、140個村代辦點的網格化服務平臺,構建了高效規范、低成本、便民利民的三級政務服務體系,開展了企業評價投資發展軟環境工作。五年來進入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項目5000余項,交易總額達76.73億元。扎實開展簡政放權規范權力運行,取消和調整133項審批事項。
2.營造靈活暢通的政策環境。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提出了28條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和辦法,非公經濟增加值占縣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1%,成為拉動陸良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成立了土投、水投等5家投融資公司,搭建了便捷的融資平臺,累計融資67.3億元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試行不動產權預登記制度,探索解決在建工業企業融資抵押物不足的問題,為4家企業協調銀行放貸3.24億元。
3.營造更加開放的投資環境。制定了領導掛鉤、部門包保、現場推進等項目推進制度,全面推行“服務組團面對面、劃片包干心連心”夜訪工作法,創新開展園區項目幫辦、代辦、跟章制等制度,選派14名干部到外來投資企業“進廠駐企”定點服務,為企業和項目提供全方位服務。嚴格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責任,建立了干事創業容錯機制,大力營造支持改革、鼓勵創新、敢于擔當的社會氛圍,為縣域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在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同時,陸良縣從解決關系群眾的現實問題入手,推進縣域經濟社會實現整體運作、良性互動。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十二五”期間民生支出達99.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4.5%。教育事業全面協調發展,拆除D級危房30.8萬平方米、完成校舍建設37.2萬平方米,縣城新建小學投入使用,新建中學、幼兒園有序推進。完成縣醫院擴建、中醫院遷建等項目,縣第二人民醫院、婦女兒童醫院啟動建設,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建成保障性住房7148套;投入扶貧資金10.5億元,減少貧困人口1.65萬人。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有力推手,多渠道擴大勞務輸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十二五”期間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轉移農村勞動力7.2萬人,發放創業貸款9億元,培訓農村勞動力11.3萬人。“平安陸良”建設縱深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更加健全,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社會大局更加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