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忠華 中共龍陵縣委書記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39期中青班學員
奮力推進邊境地區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段忠華 中共龍陵縣委書記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39期中青班學員
龍陵縣位于云南西部邊陲,地處高黎貢山南麓的怒江、龍川江之間,有國土面積2884平方公里,國境線長19.71公里,是云南省著名的僑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第二次世界大戰滇西抗戰主戰場。隨著脫貧摘帽和全面小康目標任務的逼近,全國各地爭先恐后、你追我趕,掀起了趕超跨越的熱潮。在群起跨越、競相追逐的大背景下,作為邊境貧困地區的龍陵,必須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縣之力、匯全民之智,合力攻堅、全力趕超。
龍陵縣作為邊境民族貧困地區,必須把思想再解放、觀念再更新作為先導工程,主動跳出龍陵看發展,立足自身找差距,著力找準短板,奮力補齊短板。
一是正視經濟發展方面存在的總量不大、結構不優的短板。農業上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突出,茶葉、核桃等傳統農業還沒有形成集約經營、規模發展的態勢,中草藥、水果等產業尚在培育中,一時難于形成支撐,農產品加工水平低、產業鏈條短、市場開拓能力差,缺乏品牌運作,產量優勢未轉化為產品優勢。工業上高投低產、發展分散的問題突出,工業硅、電鋅、水泥、制糖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難,工業增加值低;鋰離子電池、單晶硅等新興產業產能尚未形成,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占全市的14.6%。旅游上要數不全、品牌不響的問題突出,旅游景點“小、散、弱”,旅游文化產品多元化不足,專業旅游人才缺乏,資金籌措渠道狹窄,景區自身造血功能不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基礎尚未形成。
二是正視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底子薄弱、分布不均的短板。交通上,全縣高等級公路僅占普通干線公路總里程的6.52%,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水利上,全縣有效灌溉程度僅為48.59%,還有35.12萬畝農田處于工程性缺水。能源上,主要以水電為主,風能、太陽能、天然氣開發利用率低。信息上,互聯網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互聯網覆蓋率低。
三是正視脫貧攻堅和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貧困點多面廣、內生動力不足的短板。部分貧困群眾脫貧基礎薄弱,極易因災因病返貧;全縣產業結構單一,貧困鄉村缺乏主導產業支撐,缺少龍頭企業帶動,農業規模化效應不明顯;貧困群眾文化素質總體不高,技能培訓效果不佳,經營性收入、務工收入增加困難;全縣社會保障面廣,財政收支難于平衡。
四是正視城市建設方面存在的建設管理滯后、經營能力不強的短板。市政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建設工作滯后;管理體制機制還未完全理順,精細化、制度化、規范化還有差距;城鄉建設投融資體制不健全,多元化投資格局尚未形成,市場化經營城市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
五是正視從嚴治黨方面存在的自律不足、制度不全的短板。部分黨組織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主業、主責意識不強,日常教育監督管理不夠;部分黨員干部自律意識不強,僥幸心理突出,違紀違規行為時有發生;部分規章制度結合實際不夠,貫徹執行不力,反腐倡廉建設離“不能腐”“不想腐”尚有差距。
要實現龍陵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必須把優勢再發揮、產業再優化作為永續工程,著力將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后發優勢。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規模化進程。按照“縣有萬畝、鄉有千畝、村有百畝”的發展規劃,在全縣高標準打造褚橙、紋黨參等5個萬畝規模農業示范區,通過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田保姆”種田、專業合作社經營、宅基地集約開發、“農村土地銀行”等示范點,推動每個鄉鎮至少打造1個流轉土地千畝以上特色產業基地,有條件的村社區至少打造1個流轉土地百畝以上特色產業基地,每項特色產業至少培育或引進1戶龍頭企業,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參加新型合作經濟比例。
二是加快推進工業集聚化進程。加大5GW單晶硅棒及配套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年產5萬噸多晶硅項目落戶園區,加速推進與上海有色網共建金屬硅交易分中心、與浦發行設立保山硅產業基金,將龍陵“園中園”打造成為國際硅基產業園。以日產300萬安時動力鋰離子電池生產及配套項目、品斛堂萬噸基酒建設項目等為支撐,統籌推進龍陵硅工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黃龍玉文化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將龍陵打造成為清潔載能工業基地、新材料加工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珠寶玉石加工基地、天然氣利用試驗示范區。
三是加快推進旅游品牌化進程。科學開發利用抗戰文化、黃龍玉文化、溫泉養生文化、生態文化、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加快松山大戰遺址紀念園、邦臘掌景區、龍川江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小黑山—蚌渺湖生態旅游區等旅游項目建設,啟動中國龍陵國際健康生態頤養區項目建設,加快旅游環線規劃建設,推動旅游業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文化體驗、戶外運動、珠寶購物等轉型升級。
四是加快推進城市生態化進程。圍繞“打造山水可望、鄉愁可寄、文脈可尋的山水風光城市”的目標,以河、山、路、園、城“五元素”為核心,以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棚戶區改造和“四創兩爭”行動為契機,強化城市經營理念,做活城市文章,不斷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升縣城品位。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各鄉鎮中心集鎮、中心村規劃建設,全力打造美麗宜居鄉村。堅持綠化、美化、彩化、香化“四化”同步,加快推進“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建設,推動產業發展結合生態、項目建設融合生態、生活方式體現生態,促進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
五是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高效化進程。以大瑞鐵路、沿邊高速公路建設為契機,優化路網布局,打造覆蓋全縣的公路鏈接網,提升綜合交通水平;以全縣江河湖庫水資源為依托,統籌考慮鄉鎮之間、流域內外、地上地下水資源的供需平衡,加快轱轆河水庫、段家壩水庫等項目建設,從根本上扭轉水網建設滯后的局面;以重點電源和骨干電網為支撐,積極開發水電,大力發展風電,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積極實施余熱發電;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重點,推進“三網”融合和電子政務服務向社區及農村延伸,促進網絡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以通用機場、直升機起降點建設為重點,加快填補航空網絡空缺。
一是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健全項目儲備制度,挖掘優勢資源、開發優質項目,動態更新項目儲備庫。健全項目招商制度,采取駐點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不斷引進新項目、大項目、好項目。健全項目推進制度,完善項目掛鉤聯系責任制,全面落實企業服務團制度,做到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個企業一套協調機制。
二是完善法制保障機制。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法治創建活動,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觀念。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依法設定權力、行使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加大嚴格執法力度,建立職能集中、管理規范、上下協調、運行有效的綜合執法體系,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
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嚴格按照好干部“五條標準”,規范干部選拔任用程序,健全干部評價、激勵、保障和懲戒機制,建立容錯免責和激勵制度,最大限度地寬容干部在推動改革發展中先行先試的失誤、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堅持“什么人能解決問題,就用什么人”的原則,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引進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創新型、領軍型人才。
四是完善改革創新機制。用好中央和省、市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積極爭取各項改革試點任務,圍繞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積極探索推行“51+49”“10+3”、PPP模式。抓住國家對貧困縣企業放寬上市條件的機遇,著力推動永昌硅業、康豐糖業、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上市、掛牌。建立健全標準化協調推進工作機制,持續深化農業農村、行政審批、財稅金融、社會治理、公務用車等領域改革,激活各類要素潛能。
五是完善紀律保障機制。認真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推動“三嚴三實”和“忠誠干凈擔當”專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全面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黨員日、黨員積分制管理等制度,突出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把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脫貧攻堅的每個領域、每個環節、每戶貧困戶;嚴格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以鐵的紀律、鐵的手段、鐵的作風保障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在管黨治黨上寸言必爭、在跨越發展上寸勁不松、在反腐倡廉上寸土不讓”,確保縣域經濟發展的每一項工作都實打實、硬碰硬。

龍陵縣龍江兩岸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