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光 澄江縣人民政府縣長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領導干部綜合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學員
奮力推進澄江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范永光 澄江縣人民政府縣長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領導干部綜合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學員
澄江縣位于滇中城市一小時經濟圈、昆玉旅游文化產業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十二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澄江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著力轉方式、調結構、建生態、抓項目、促發展、惠民生,經濟社會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相繼獲得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園林縣城等10個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被評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被列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全省縣域經濟轉型發展試點縣等9個國家和省級試點,縣域經濟在全省的排名由2011年的第113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13位。2016年全縣接待游客713.5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7.99億元,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3.5:32.7:53.8。
下一步,澄江縣將在總結提升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經驗做法的基礎上,繼續緊緊圍繞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及省委陳豪書記4月21日調研澄江指示精神為引領,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秉承“保護優先、積極保護、適度開發”的原則,深入貫徹落實“五個堅定不移”,做好“加減乘除法”,堅決打贏撫仙湖保護治理、新型城鎮化和產業轉型升級“三大攻堅戰”,著力打造生命健康城和國際化旅游會展城市,打造云南的“大花園”“大客廳”、云南最美縣城,努力實現“山湖同保、水湖共治、產湖俱興、城湖相融、人湖和諧”。

澄江撫仙湖
緊緊圍繞陳豪書記調研澄江時提出的“陸地生態修復、庫塘濕地修復、湖濱緩沖帶完善、湖內水體保育”的思路,加強流域磷礦開采跡地與面山生態修復,抓好城鄉綠化造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濕地保護、用水機制改革、調水工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建設,建成撫仙湖國家濕地公園。加快推進“增綠添色·點亮澄江”行動計劃,完成撫仙湖面山植被恢復治理10.35萬畝,“十三五”末陸地森林覆蓋率達59%以上,林木綠化率達64.9%以上。組織實施海口甸朵引調水和大龍潭調水二期管網工程,每年供給環湖周邊企業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2000多萬方,杜絕從撫仙湖取水。全面推行河段長責任制,扎實開展“仙湖衛士”行動計劃,力爭將103條入湖河道都打造成“綠色視廊、生態濕地、休閑通道、達標水體、城鄉景觀”,實現流域“清水長流”和“清水入湖”,有效鞏固與保持撫仙湖Ⅰ類水質,筑牢撫仙湖保護生態網的“加法”。
把良好的生態作為澄江的根、本、魂來抓。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不動搖,按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目標和要求,以鐵的決心、鐵的舉措、鐵的責任,全力抓好撫仙湖保護治理,依法治湖、鐵腕治污,嚴守“四條紅線”,完成推進投資145億元的45個撫仙湖“十三五”水污染綜合防治規劃項目建設,著力提升“一水兩污”收集處理能力,以河道治理為重點,以中水利用為關鍵,以產業調整為根本,堅持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并舉,工作綜合治理、標本兼治,做好控源截污,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完成投資23.23億元的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項目,完善污水處理和截污管網建設,實現“兩污”收集處理全覆蓋和城鄉供水管網一體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一體化、農村污水收集治理及信息建設一體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在徑流區實施高效節水項目15萬畝,節水率實現30%以上、年均節水2290萬立方米,化肥農藥使用量消減率實現35%以上、年均減施1.41萬噸。引導規模畜禽養殖場退出撫仙湖徑流區。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的“三線一單”要求,推進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綠色改造。退出撫仙湖一級保護區內12家中央、省、市屬企事業單位,穩步推進沿湖2.8萬人生態搬遷和集中安置、集中治污防污,加快撫仙湖北岸生態濕地建設,提升區域環境質量,構建撫仙湖保護生態屏障,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撫仙湖,做好有效控制、防治各類生態環境污染的“減法”。
圍繞打造“生命健康城”和“省內一流、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國際化旅游會展城市”的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加快“一城五鎮多村”規劃建設,做優縣城、做特集鎮、做美鄉村,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新城區開發和老城區改造,實施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加速城市提質擴容,著力打造以老城區為核心的古滇文化區,加快推進以中山大學合作辦醫項目為重點的生命健康城規劃建設,形成以生態休閑旅游區、政務會務服務區、生態康養區為核心的新城區;分批推進廣龍旅游小鎮、立昌藝術小鎮、寒武紀生命小鎮、海口財富小鎮和路居運動小鎮等沿撫仙湖2.8萬人的特色旅游鎮村,力爭三年內基本完成“一城五鎮多村”建設,努力探索一條生態宜居新型城鎮化之路,到“十三五”末城鎮化率達60%以上。抓好“五網”為核心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三環六聯多輻射”的綜合交通體系,提升全域旅游環境和交通服務配套水平。圍繞“生態、休閑、度假、健康和會務”的功能定位,統籌推進“六城同創”和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加強旅游環境綜合整治,堅持綠化、彩化、美化、亮化、凈化、文化立體推進,把每個景觀、節點做成彰顯生態旅游元素、城市特色文化、田園山水情懷的靚麗風景,創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國家級園林城市。
充分發揮旅游業全域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形成以生態文化旅游業和科教康體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綠色產業體系。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為導向,圍繞“高原深藍湖區、地球生命起源、古滇文化印跡”三張名片打造,全面實施“生態+”、“旅游+”、“健康+”、“互聯網+”,推動旅游產業規模集群發展,實現旅游資源由全域開發向局部重點開發轉變,由無償使用向有償服務轉變,旅游資源大縣向旅游經濟強縣轉變。做大做強中國東南亞食品商貿倉儲物流港,主動承接“新昆明”部分物流功能,構建滇中現代物流產業基地,打造最具區位優勢的現代物流園區。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觀光現代農業。以撫仙湖國家生態農業公園創建為載體,全面推進農村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莊園經濟,做強農業觀光體驗、健康養生、商務會議、運動休閑4類莊園品牌。積極培育特色品牌和著名商標,建設國家級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推進新型工業產能升級轉型。堅持磷電結合,改造提升磷化工和建筑建材產業,把東溪哨片區打造成“云南最重要的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以增容、擴量和提質為重點,加強“一園三片區”建設,著力引進高新科技、生物醫藥等新興綠色產業,培育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農特產品精深加工和旅游藝術衍生品制造業,助推一二三產業實現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擴大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法”,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澄江特色的縣域經濟轉型升級跨越發展之路。

澄江帽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