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劍鋒
以藍印花藝術為載體 創設鄉土資源環境
文 陳劍鋒

隨著學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始重視將主流文化與鄉土資源相結合。鄉土資源成為幼兒教育中可開發利用的一片沃土。將一個地區的鄉土資源融入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創設幼兒熟悉的家鄉文化教育環境,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教育價值。本期讓我們前往江蘇省海門市三廠幼兒園,感受藍印花布帶來的鄉土文化之美。

海門市三廠幼兒園地處海門市區東郊三廠鎮,該鎮由清末狀元張謇創辦的“大生三廠”而得名。該鎮因廠而名,因廠而興。“大生三廠”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南通國棉三廠”。鼎盛時有職工五千多人。南通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明清以來,就是中國著名棉紡織基地,所印制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張謇先生繼往開來,將棉紡織事業發揚光大,南通被譽為“中國近代輕紡第一城”。改革開放以來,棉紡織產業蓬勃發展,距離三廠僅10公里的疊石橋是著名的國際家紡城。周邊私營企業林立,無數家庭把家紡作為發家致富的工具。三廠幼兒對棉紡織業有著與生俱來的親近感與歸屬感。

南通藍印花布的圖案簡潔樸素,優美雅致。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臟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于世,采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海門市三廠幼兒園在環境創設中順應天時地利,因勢利導,創立了富有鄉土氣息的農家生活館。將藍印花布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環境創設的方式搬進了校園。你看,在綠樹婆娑、芳草如茵的校園里,矗立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小屋。屋子里整齊排列著富有鄉土氣息的織布機紡車、筒子車、大染缸。戴著藍印花布頭巾,穿著藍印花布圍裙的織女們有的在紡線,有的在織布,有的在印染,還有人忙里偷閑磨豆漿呢。好一幅男耕女織、其樂融融的田園牧歌圖啊!

海門市三廠幼兒園環境創設以藍印花民俗文化為載體,以幼兒發展為目標,利用展覽、照片、游戲環境的營造等,使孩子們在藝術的環境里受熏陶,增加了幼兒對家鄉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還能從小就培養他們變廢為寶,不浪費任何資源的環保意識,這與該園低碳環保的辦園特色不謀而合。

創設具有鄉土特色的藝術環境,使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幼兒美術學習的園地,這是海門市三廠幼兒園開展鄉土美術教育研究所追求的目標。老師們力求讓每一個墻角、每一條走廊都顯現出教育的功能,產生“潤物細無聲”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