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如峰
在過渡環節中培養幼兒自主性
文姬如峰
心理學認為,“自主性”是個性的一個方面。主要是指主動性和獨立性,即自己主動、不依賴他人的個性特征。幼兒自主性就是指幼兒能夠依據自身意愿,帶著問題,在自己的探索中解決問題,在自己的嘗試中取得結果。《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指出: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培養幼兒自主性有利于他們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幼兒園一日生活是由入園、早操、盥洗、進餐、如廁、飲水、教育活動、戶外活動、室內活動、午睡、起床、離園等各個環節組成的,而環節與環節轉換的空隙稱之為過渡環節。過渡環節包含多種功能:中轉、銜接、過渡,還有休息調整。比起集體活動,過渡環節是非正式的、閑散的,同時也充滿著自由活潑的氣氛。幼兒所需要的過渡環節應該是有利于幼兒進行自我管理,實現教師的自我解放,這與學生自主發展所提倡的“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覺自身潛力”的精神不謀而合。合理安排和組織過渡環節可以提高幼兒自主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活動和過渡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等浪費時間的現象,提高活動效率。”綱要中所說的“不必要的過渡環節”指的是那些幼兒被動等待,教師消極控制的時刻。如集體活動后幼兒無所事事地游走,教師只確保不出現安全問題,消極管控這一段時間。這樣的過渡環節既缺乏教育性又無法發展幼兒自主性,其實合理調整作息時間,增加彈性時間可以培養幼兒自主性。
彈性時間是指調整作息將幾個活動融合在一起,分配、進行這些活動的一段時間。如大班幼兒區域游戲時在生活區開設吃早點的餐桌,幼兒在區域游戲的時候自主安排,輪流吃早點。這一段彈性時間將吃早點、區域游戲及貫穿其中的如廁、洗手環節融合在一起,避免了環節間轉換帶來的時間浪費與消極等待。彈性時間了凸顯幼兒的主體地位,給了幼兒自主安排活動順序和時長的權利,發展了幼兒的自主性。
幼兒園在組織實施過渡環節過程中,往往會走向一些誤區,不能很好地發揮過渡環節培養幼兒自主性的作用。
(一)集中做事,幼兒消極等待
集體活動結束后,教師通常是用盥洗、如廁等生活內容作為過渡環節。這樣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排隊和幼兒消極等待的現象,過渡環節的真正意義沒有得到最大體現。而一些隱含了強制性的安排或要求,如“某某組小便,某某組喝水”,也不利于幼兒自主性的發展。
(二)過渡緊湊,教師高度控制
在自由松散的過渡環節中,幼兒時常會發生糾紛。教師往往會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一些游戲常規來約束他們,并盡可能地縮短過渡時間。如規定小聲說話,不能下座位等。這樣確實讓教師“省心”許多,但過渡環節的教育契機就被忽略了。
(三)過渡環節隨意無序
主要表現為教師忙于下一個環節的活動準備,忽視對幼兒的觀察、溝通和指導。幼兒園一日生活都是教育的時機,過渡環節中,教師對幼兒的“放任”,看似給了他們自由的空間,實則是自身對過渡環節不夠重視,于幼兒自主性發展并無益處。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若想通過過渡環節發展幼兒自主性,教師首先應當更新觀念,重視并把握過渡環節的教育契機。具體來說就是在過渡環節的組織中做到靈活巧妙、動靜交替,注重個體差異。過渡環節的組織首先應當依據幼兒年齡、能力、當日活動內容等情況隨機調整,如小班幼兒注意力不會持續長久,過渡環節就要多一些,讓生活學習自然和諧。而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信息發展水平決定了過渡環節要依據動靜交替的原則,過渡環節的張弛也應根據幼兒的興奮程度調節。另外教師在操作過渡環節時也要關注個別幼兒,尊重幼兒的獨立自主,盡量創造個性化的過渡環節。教師應當在過渡環節中控制好“教”和“導”、“管”和“放”的關系,避免出現“管則限”“放則亂”的現象,營造出輕松、自然、流暢的過渡環節,讓幼兒以自由、放松和積極的心態參與其中,發展他們的自主性。
幼兒園過渡環節在幼兒一 日活動中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整合不 必要的過渡環節,把握過渡環節的管控程 度,在時間、空間、內容上科學合理地安排 和組織好幼兒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等方 式和策略可以培養幼兒自主性。
幼兒;過渡環節;自主性;行 為培養

(一)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和空間
幼兒園的一日工作流程中各環節往往十分緊湊,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以我們幼兒園為例,班上的作息時間表十分詳盡,條目眾多,教師的工作非常緊湊,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許多過渡環節。在嘗試將小塊活動時間合并之后,幼兒和教師時間上的自由支配度明顯增加了。比如,我們將早點環節與區角游戲時間合并,幼兒的早點不再是集體進行,而是幼兒在區角游戲的過程中,適時地去放有早點的餐桌進餐。這樣,原來生硬的過渡環節沒有了,幼兒在合并后的一整段時間里可以自由選擇何時去吃早點,原先的消極等待由自主選擇、與同伴協商等取代。為了讓過渡環節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自主性,教師在教室的空間上也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如:改變教師格局,讓通道不堵塞,方便幼兒在過渡環節前往想要的去處。增設一些可移動組合的紙箱、地墊等,豐富小空間,利于幼兒自主展開活動等。
(二)過渡環節活動內容要豐富、能激發幼兒自主參與的興趣
除了時間與空間上的自由,教師還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內容,每一個活動內容要有不同環境和足夠的玩具材料做支持。這樣幼兒才能在過渡環節中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自主操作。此外,材料的選擇,活動內容的組織還要能夠激發幼兒自主參與活動的興趣。拿午餐前的過渡環節來說,教師通常喜歡給孩子講故事。講故事確實時間可控,能夠讓幼兒平復一下興奮的情緒,安靜地等候就餐。但是教師講故事的水平有高低,故事內容不一定迎合幼兒興趣,也無法發展自主性。若組織幼兒進行食譜播報,或是讓幼兒說說故事,則更能激發幼兒興趣,提高他們的自主性。
(三)內容有層次性,兼顧每一位幼兒
幼兒本身存在個體差異,在過渡環節內容選擇中,會有不同的認識,操作也會處于不同水平,因此,教師在選擇過渡環節內容及相應活動材料時,既要重視幼兒群體年齡特征也要關注到幼兒的個別差異,體現層次性。皮亞杰指出:兒童是智慧源于操作。以桌面玩具材料的投放來說,教師在選擇、投放時要注重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層次,幫助幼兒通過操作玩具獲得適宜的發展,進而培養其自主性。如雪花片,小中大班都有,但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選擇適宜的大小。又如多米諾骨牌,面對幼兒個體不同,排列的軌跡難度也應不同。材料和活動有了層次,幼兒在過渡環節中才能自主選擇,自由發展。
(四)教師做幼兒自主能力發展的助推者
幼兒園過渡環節游戲更多地體現了寬松、自主的學習特點,這種活動方式對幼兒來說是魅力無窮的。然而幼兒在過渡環節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自主性并不是先天自發的本能。教師要根據幼兒需要,提供有效支持。譬如,在戶外活動回來的過渡環節,班上是最熱鬧的。幼兒如同自由的小鳥,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有的去自然角澆澆水,有的去玩桌面上的小玩具,有的和同伴聊天,還有的只是坐著休息。這一切看似亂糟糟,沒有規則,實際上是幼兒在享受他們自主、自理的機會,在探索無序走向有序。教師要做的是少一些刻意的、制度化的安排,適當延長過渡環節,讓他們有時間去發展自我調節的能力。
美國喬治·福門博士曾說:“最佳的時刻是簡單細小的尋常時刻,而不是那些龐大復雜的時刻。”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過渡環節中,教師要了解幼兒的需求,明確自己的定位和職責,以幼兒為中心科學地組織和管理過渡環節,讓幼兒在過渡環節中身心愉悅,自由自主地進行各種活動,在過渡環節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第一實驗幼兒園)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林玉萍,王東方.靈動的瞬間——幼兒園過渡環節巧安排.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3]李阿慧.一日活動中幼兒自主性的培養策略探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