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小紅
關愛留守兒童,守護心靈家園
文孟小紅
由于精神上長期缺少關愛,留守兒童情感上常常處于饑渴狀態。筆者經過長期的細致觀察與深入了解,發現不少留守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教育問題,具體表現為如下幾種情況。
(一)行為習慣差
因為從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留守兒童養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老一輩對小一輩總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在長輩的溺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任性、自私,不聽從年長監護人的教導,他們會認為爺爺奶奶等長輩不理解自己,變得專橫易怒,更有甚者經常公然頂撞長輩。
(二)學習不理想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看護,他們往往文化水平偏低或者文化覺悟不高,導致對留守兒童疏于管理,忽視了對留守兒童學習興趣的培養,因而表現為學習不理想或興趣愛好貧乏。
(三)性格缺陷明顯
父愛母愛的缺失使他們內心難以感覺到幸福,他們往往容易產生負面情緒,變得孤僻、敏感、自卑、沉默寡言,不愿意主動與人交流。平時雖然會經常和父母電話聯絡,但聊天時也不愿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內心,部分兒童還會出現嚴重的性格問題,不懂得如何與人和睦相處,甚至會對老師和小伙伴產生敵意。
有專家指出,自我接納、情緒、人際交往等社會性發展問題,是少年兒童整個人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會性發展出現問題的人,往往身心健康受到明顯傷害,甚至嚴重影響其道德發展。這群孩子相對于一般家庭的孩子來說,在學業或者思想教育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不做作業,不遵守紀律,更有甚者是班上的麻煩制造者,屬于典型的少了他天下太平,多了他雞犬不寧。
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上一種普遍現象,在農村地區廣泛存在,這類孩子更是學校里敏感的話題。他們的父母為了家庭生計迫不得已外出打工,留下他們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親情缺失讓留守兒童成為精神孤獨的長跑者,他們承受著來自家庭、學習、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忍受著與其年齡極不相符的寂寞、無助乃至痛苦,度過難以言表的留守時光,其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他們需要關愛。
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性格缺陷;寓教于樂;因材施教

作為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就更多了。面對留守兒童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不能聽之任之或放任自流,他們需要老師更多地去呵護,老師要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心聲,用愛心溫暖他們孤獨的心靈,守護他們心靈的家園,你會發現麻煩背后潛藏著的美好。
(一)叩擊心門,用愛搭建橋
常言道:澆樹澆根,交人交心。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團體,需要我們正確認識他們,了解他們,走近他們,將濃濃的師愛盡情播灑。我們班有個特別調皮搗亂的男生,他的父母都在常熟打工,就把他留給爺爺奶奶監管。可是,他們不識字,每天孩子到家,扔下書包第一件事就是玩耍,爺爺奶奶問他老師布置的手工做好了嗎?他都騙他們說做好了。就這樣,才上小班,學習習慣就很差,課上表現欠佳,經常制造各種惡作劇。要是他的父母都在身邊,每天能夠及時了解他在幼兒園的表現,他的學習習慣也就不會那么差了。作為老師,我要努力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課堂上多關注、提醒、鼓勵,在課后多了解、交談、合作。在交流中,我走進了他的內心,他其實也想做個乖孩子,但自控能力差,時常用爭強好勝來掩飾內心的孤獨與寂寞,不斷地在課堂上刷存在感。這是個在挫折和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老師的一點關愛與理解便點亮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我抓住此次教育契機,跟他指出課上的不良習慣于自己、于別人的害處,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正是關愛和理解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堅冰,課上再也見不到他無端搗亂的身影。在生活中,我給予了他更多的關懷。冬天到了,孩子的小手凍得通紅,我送給他一副手套,他紅著眼圈感激地對我說:“謝謝老師!”我也滿心溫暖:留守兒童更需要關愛啊!后來,我打電話給孩子的父母,希望他們多和孩子溝通,平時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回家看看孩子,或者每天打電話交流,這樣孩子的內心就不會孤獨,學習起來也會更帶勁兒。所以,這幾天孩子的手工作業也能按時交了。多希望他父母能夠一直堅持下去。唯有搭建愛的橋梁,才能真正走進留守兒童的內心。
(二)寓教于樂,用愛溫暖心靈
心理學相關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產生、發展并表現出來的。從這一理論出發,我通過組織開展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受到熏陶,力求用活動和關愛美化孩子的心靈。
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再加上經濟條件不好、生活環境欠佳等方面的影響,他們的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普遍存在孤僻、膽怯等性格特點,容易出現執拗、冷漠、自私等不良性格特征,并且誘發一系列心理問題。怎樣幫助留守兒童處理好這些心理問題呢?我在班里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舉行生日派對,與父母現場通話等,以減輕他們在學校的孤獨感,讓他們找到歸屬感。我們還將所有留守兒童和老師結對子,老師們做孩子們的代理爸爸媽媽,每天陪他們玩耍、談心、溝通,協助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以提高孩子們的生存能力和安全意識。我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邀請全班幼兒一起玩各種趣味游戲,讓這些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協調好與同伴的關系,充分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快樂,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徹底擺脫心理陰影。通過多種多樣有益活動的開展,我們巧妙地走進了留守兒童的內心,溫暖了他們脆弱的心靈。
(三)因材施教,用愛引領成長
思想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外出務工的父母無暇顧及孩子,有的父母為了彌補不能照顧孩子的缺憾,就在金錢上無條件、無限度地滿足孩子,而置孩子的教育于不顧。這些孩子自然會認為錢花得理所應當,從而養成大把花錢、逃學上網、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為不良行為的養成提供土壤。我班有一個留守兒童是托付給外公外婆管理的,他的父母一個在蘇州,一個在常州,所以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愧疚,他們經常給孩子很多零花錢,所以孩子總是把錢花個精光,多則一天十幾元,少則五六元。他只知道花錢,根本不知道這是父母的血汗錢,就這樣,孩子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自從我發現后,就有意識地控制他的零花錢,同時,引導他把錢花在必要的地方,比如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千萬不要只買玩具和零食,這樣既浪費錢又不利于健康。在班里,組織各種活動,如誦詩會、微型劇表演、脫口秀等,讓孩子們切身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中汲取正能量,從而學會珍惜身邊的資源。現在,這個孩子亂花錢的現象少了,但偶爾還是會故伎重演。畢竟父母不在身邊,加上“隔代慣”,作為老師,介于其中,確實有些尷尬。于是,我就跟孩子的外公外婆交談,告訴他們過于溺愛只會害了孩子,必須要引導孩子學會正確使用零花錢,深刻認識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權衡利弊之下,他們決定采納我的意見,經過近一個月的家校合作引導管理,他在學校出現的這些不良行為漸漸消失了。在留守兒童的成長旅途中,老師的引領作用不可小覷。
古羅馬的教育家昆體良在他的書《雄辯術原理》中論述道:“絕大多數兒童都表現出他們是大有培養前途的,如果在以后的歲月中,這種希望成了泡影,那就說明缺少的不是天賦能力,而是培養。”而這個培養者就是我們教師。所以說,老師是陽光,這些留守兒童就是種子,當陽光沐浴著大地,即使在最貧瘠的土地上,種子也會萌芽。讓我們用心關愛留守兒童,守護心靈家園,共同為他們的幸福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蔣垛中心幼兒園)
[1]桑標.兒童發展心理學[M].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