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美琴
淺析幼兒生活內容促進主題活動的有效開展
文胡美琴
如何讓主題活動在幼兒園綻放異彩,我嘗試將主題活動與幼兒生活融合起來,使幼兒每進入一個主題,都能保持很高的積極性。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幼兒更廣泛地認識了生活的豐富,更深刻地體驗了生活的精彩,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對新生活的追求。讓孩子在生活和主題的融合中精彩每一天!
幼兒生活;主題活動;探索體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的發展,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生理、心理發展水平的局限,決定了對幼兒的教育不能是一種灌輸式或強迫訓練式的教育,而必須是一種更為自然,更為符合幼兒年齡特征的教育,即生活化的教育。”如何讓主題活動融合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讓教育教學回歸生活,是幼教工作者的共識。由此,我們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嘗試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幼兒與大自然、社會親密接觸,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從幼兒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促使幼兒快樂、自主、富有個性地成長。
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以及偶發事件中蘊藏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教師要做一個善于反思的觀察者,觀察幼兒當前的興趣和需要,從而捕捉、支持幼兒有價值的生成活動,使主題活動得到深化。就拿“蔬菜”這個活動主題的產生來說,它就源自于幼兒的生成,我們在進行“秋天的水果”的主題活動時,小朋友對番茄是水果還是蔬菜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當時,我一下子意識到,這是一個有價值的議題,于是,我當時沒有簡單地給幼兒答案,而是以一個問題的方式,引發更多幼兒的思考。我問小朋友什么是蔬菜?這下可熱鬧了,有的說蔬菜就是在菜市場里買的;有的說蔬菜要炒了才可以吃;還有的說蔬菜在田里生長的。很快,這成了孩子們共同關注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又和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于是產生了下一個主題活動“蔬菜”。這使我們更加關注兒童的日常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給予兒童的各種發展機會,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價值和意義,關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疑惑與困難,關注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段發展歷程。由此可見,幼兒即時產生的興趣能生成良好的教育素材,形成有價值的主題內容,為主題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興趣是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進行活動的傾向,是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舉動,聆聽幼兒的聲音,了解幼兒的興趣,關注幼兒的需要,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并衍生出有意義的主題。
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激活幼兒的原有興趣,捕捉幼兒的即時興趣,還要關注幼兒當前的熱點話題,從而不失時機地促使他們獲得更多知識。教師要學會傾聽,在傾聽中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兒,與幼兒開展有效的互動。同時教師要學會對幼兒的話題進行判斷和分析,善于捕捉最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從而拓展主題探究的層次和內容,促進主題的深入開展。
例如,今年我園搬入一所具有現代化設施的園所,開學的第一天,家長、孩子都對新校舍贊嘆不已,幼兒園就像一個大迷宮,我能感覺到孩子們想了解幼兒園的迫切希望,我們抓住契機,生成了主題活動“我愛我園”,老師引導并帶領孩子們一起參觀幼兒園里的環境、設備,鼓勵幼兒把看到的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把幼兒的作品布置成主題墻,讓幼兒感受到幼兒園的美麗,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又例如,春節剛過,孩子時不時地談論著有關龍的話題,有春節聯歡會上的龍戲,有龍年的紅包以及龍的廣告,他們想了解的東西特別多:龍會飛嗎?龍的身體有多長?現在還有龍嗎?它和恐龍一樣嗎等等。老師及時查找了有關龍的資料,發現這方面的資源確實比較豐富,也比較容易獲得。有關龍的故事、音樂、舞蹈既有文字材料,又有音像作品;有關龍的造型玩具、包裝材料、美術作品容易收集又方便展示。至此,“龍和恐龍”的主題活動才最終確立下來。
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需要和興趣都得到了滿足,當孩子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時,他們就會去自主發現、嘗試。
生活中包含了豐富多彩的內容,需要通過行動去感知和探究,我們的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與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相關,力求做到活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哪些內容是孩子熟悉、容易接觸的,且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這樣,教師就容易利用這種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我園地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周圍被農村特有的農田、山坡包圍,出門可見一望無際的田野,到處是幼兒熟悉的莊稼,長長的絲瓜、紅紅的楊梅、黃澄澄的橘子、沉甸甸的稻谷等,同時又身處高樓林立的現代住宅小區,這些周邊的資源利用,可以為主題帶來新的信息,從而拓展幼兒的知識面,讓幼兒的視野從幼兒園擴大到社會。
如我們在生成“有用的麥稈”系列活動時,不僅帶幼兒來到田野觀察小麥、撿麥穗、拾麥稈,還利用麥稈讓幼兒自由嘗試并創造出麥稈的多種玩法,像做哨子、編辮子、吹豆子、拼圖畫等。在“有用的稻草”系列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一起做稻草人,搓稻草繩,利用稻草繩玩跳繩、抓尾巴等游戲。在“好玩的石頭”這一主題中,教師還組織幼兒取小溪邊的鵝卵石當樂器敲或作投擲的工具往山下投遠、投準,把撿來的石頭作為民間游戲“抓石子”“造房子”的主要玩具。
大菜場、超市、銀行和環境優美的廣場、小學均分布在我園附近。周邊的生活設施都是我們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都能成為我們開展主題活動的活教材。因此,我們合理、充分地利用這些社區設施,豐富幼兒的生活,展開不同的教育活動。例如在開展主題活動“城市的建筑”中,超市、菜場、郵局等都成了孩子們探究的對象。其中超市是孩子們最感興趣和最熟悉的地方。于是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我們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組織幼兒逛“鄰里中心”超市。活動也就從“我居住的地方”延伸拓展到了“超市”。在超市中我們通過“10元錢購物”活動讓幼兒體驗生活,提高對錢幣的認識。超市營業員還專門給小朋友開辟了一條收銀通道,不厭其煩地為小顧客開單、找零,孩子們不僅做了一回小主人,更重要的是從中體驗到了一種被社會接納、重視的喜悅。
除此以外,我們還利用小學的教育資源,開展了“我要上小學”的主題活動,在同小學老師以及小學生的親密接觸中,孩子們一個個大膽提問,和老師哥哥姐姐們展開了互動,孩子們預先體驗了當半天小學生的滋味,可以說社區的寶貴資源極大地拓展了現有的主題教育內容,也為孩子們提供了親身體驗、了解社會的充實條件,為孩子們今后的生活、生存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社區資源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已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并給傳統的教育模式以極大的沖擊,為現代的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社區中蘊含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寶貴的,它為我們開展主題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鞏固和豐富了幼兒的知識,促進了幼兒的智力發展,增進了幼兒間的互相合作與關愛,培養了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真正起到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的作用。
幼兒通過一次次親臨各種不同生活場景的體驗,感受到周圍不同人群的勞動,了解到人們勞動的艱辛,學會尊重身邊的勞動者,進一步深化了主題內涵。
總之,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在幼兒與周圍的人、事、物的互動過程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教師只要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以敏銳的視角、開放的心態、靈活的方式來發現教育契機,充分挖掘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教育才能真正回歸生活。
(江蘇省鎮江新區平昌幼兒園)
[1]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