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偉芬
讓童年之聲點亮情感之燈
文張偉芬
幼兒期是人情感發展的關鍵期,發展幼兒的情感,培養他們的社會行為,對于提高其社會化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民間童謠這一口耳相傳的語言藝術中正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禮、誠、義、信,我們可以由兒童的自身心理生理特點出發,適當通過吟誦童謠的方式引導其健康樂觀地認識世界,認識親情,認識社會生活,促進情感教育的滲透。
幼兒園;童謠;情感教育
幼兒的情感教育需要循循善誘才能將情感有機地滲透其中,為了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牽強附會,我們以形式多樣的童謠滲透情感教學。而站在道德情感角度,童謠代代相傳的傳統中又蘊藏著道德禮儀,并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是指引幼兒走向真善美的風向標。因此,童謠應該滲透在幼兒的情感教育中,借助童謠讓幼兒享受語言游戲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情感的發展,完善品德和人格。
在中班“三八婦女節”的節日活動的開展中,我們將《外婆橋》納入方言特色課程,借助方言教學保留和傳承具有獨特民俗風情的地方童謠。淺顯易懂的語言構筑著深切濃厚的愛,如今活動的意義遠遠不只是學會吟誦童謠內容,更重要的是在淺顯的口語中理解體會深入的情感?!锻馄艠颉愤@首童謠的人物形象是幼兒成長中一位至關重要的親人,在參與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她扮演了親切、和藹、寵溺孩子的角色。在伴隨著“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乖囡囡。糖一包,糕一塊,吃得囡囡瞇瞇笑”的吟唱中,情感教育潛移默化地漸漸鋪開。
中班幼兒已基本認識外婆與自己的關系,孩子們能夠知道外婆是媽媽的媽媽,因而更加能夠體會到這一層親之又親的關系。當討論到與外婆的故事時,孩子們最能想到的是外婆對自己的寵愛。甚至將他們所知道的表示和外婆親密的方式都盡可能地陳述出來,這些語言浸透他們內心對愛的體會,伴隨稚嫩的語氣表達出來,認真而令人欣慰,有時他們很小,稚嫩得讓我們質疑情感教育開展的意義,有時他們并不小,像大人一樣能夠理解愛,美好得讓我們心都為之融化。
如此看來,《外婆橋》不止是長輩對孩子愛之彌深,更是互愛,通過簡單的語言傳遞著愛者的寵和被愛者的懂,如線一般牽扯著親情之愛,永不幻滅。
童謠是開啟心智的啟蒙文學。伴隨著許多“洋節日”的流入,人們對滿大街的異域文化大肆追捧,孩子們也深受影響,反而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了解逐漸淡化,因此,我們在中班年級組開展“閑話江南”的方言大比拼,借以獨具地方特色的時令小調影響兒童,啟蒙兒童,讓兒童以家鄉文化為傲,感受具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獨一無二和不可替代。

兩首時令小調都按一定的時間順序敘事,傳達的是節日風俗。第一首時令小調蘊藏著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樸實,一方面從實際中有條理地安排著過年前瑣碎卻令人快樂準備工作,另一方面在情感上飽含對過年的期待和喜悅。孩子們通過聽賞念唱,了解到自己家鄉過節時的民俗風情,體驗傳統節日帶來的快樂。同時也能感受年前勞動人民的忙碌,萌發對家人的感恩,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現狀。在情感上進一步升華,使孩子們學會為家人考慮,體會他們的艱辛,進而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為家人分擔家務。
第二首時令小調,以輕松的“食味”以及“自然”風俗為線索,介紹了當地傳統節日里的小吃,整首時令小調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念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從聽覺感知到口口相傳,孩子們深入地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豐富多樣,萌發了對家鄉傳統文化的興趣,啟蒙幼兒以家鄉為傲,激發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拉近與整個社會生活的情感距離。
童謠是趣味盎然的快樂文學。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當童謠與游戲碰撞,可以迸濺出歡樂的笑聲。
中班幼兒尤愛“炒毛豆”的游戲。隨著孩子們歡快地念著:“炒,炒,炒毛豆,炒好毛豆釘被頭,釘好被頭翻一轉。”童謠本身可能并沒有多深刻的意義,但是孩子在說說、念念、做做中卻充滿著樂趣,如果“炒毛豆”的游戲沒有語言的陪襯,而單純只是讓幼兒有技巧地雙人翻手,幼兒在重復動作的過程中勢必會覺得枯燥。而配以這樣簡單有效的操作語,孩子們有了交流,有了情緒的提升,就不顯得單調了,增進了幼兒之間的交往,也促進了其情感的發展。
孩子們需要一個快樂的童年,在他們的童年里,以童謠相伴,讓朗朗上口的童年之聲點亮他們的情感之燈,成為他們人生之路中的調味劑。站在情感的角度,用童謠的真善美來促進幼兒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品質,使幼兒的積極情緒、情感互為促進,伴隨幼兒健康成長。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廟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