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萍
隱形的力量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隱性價值初探
文陸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教師不僅要加強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更要重視心理環境、社會環境的創設,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環境的教育功能,達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目標。本文筆者試從幼兒園環境創設存在的普遍問題入手,結合自身經驗從環境創設的目標、內容、呈現方式等方面談如何挖掘環境創設中的隱形教育價值。
幼兒園;環境創設;隱性課程



幼兒園環境被視為一種“隱性教育課程”,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獨特功能和價值。通過在幼兒園中創設一定的教育環境,不僅能滿足幼兒某些能力的發展需求,而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通過與環境的互動,獲取更豐富的直接經驗,激發他們主動探究、大膽表達的興趣,從而最終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隱性教育要素,科學創設環境,更好地發揮環境的教育力量。然而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幼兒園在隱性環境的創設上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概括下來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純粹裝飾式的環境創設
純粹裝飾的環境創設體現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美觀,過分強調裝飾性,而忽視了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環境的設置雖然具有一定的藝術性,美化了幼兒園的整體環境,但卻忽視了環境創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啟發引導孩子。
(二)雜亂無章式的環境創設
雜亂無章式的環境創設給人一種無序感。教師主要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或者是材料來決定環境的創設。環境沒主題、變化無依據,導致缺乏整體觀賞性和教育性,環境相互之間沒有聯系,對幼兒的發展沒有直接意義。
(三)一勞永逸式的環境創設
環境創設的一勞永逸性,主要體現為教師在學期開始時就將環境布置完成,而且中途不會根據季節、活動內容、形式和主題變化的需要而改動,從而無法體現環境創設的生成要素,也無法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環境創設缺乏過程性的完善。
(四)忽視心理環境的創設
談到幼兒園環境創設,最先想到的就是活動中物質環境的布置,忽視了幼兒心理環境創設和教育情境的營造。所謂心理環境,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心理氛圍、人際關系、幼兒園文化的綜合環境。美觀實用的物質環境和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都是重要的隱性教育力量,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對照上述的幾點問題,筆者將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情況與之進行了對比,并在幼兒園教研會議上圍繞“環境的創設”問題與老師們展開了討論,結合自身做法,總結出幾點環境創設的思路:
(一)多樣的教育目標、內容和材料
環境創設的目標定位不僅應具有裝飾和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應具有教育價值。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內設有一個木制的長廊,教師對長廊進行了藝術化的裝飾,利用水管、油桶、樹枝、竹筒等生活化的材料創設出具有民族氣息的藝術環境,有助于對幼兒開展藝術熏陶。在環境創設的研討中,老師們發現孩子們在經過長廊的時候很喜歡觸摸這些現有的裝飾,為了增強長廊與孩子的互動性,老師們隨后將收集的廢舊的鍋碗瓢盆、玻璃瓶等材料進行了加工,增設到原有場景中,創設出更具游戲性的“音樂藝術長廊”。孩子們可以通過敲擊這些材料發展藝術審美及創造能力。由這個案例可見環境是幼兒發現問題和表達情感的重要場所,環境創設的主題應更多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通過觀察、傾聽、分析、討論等方式,不斷發展創新。環境創設的材料可就地取材,發動家長一起收集整理一切可挖掘利用的資源,既降低了環境創設的成本,也有助于環境的及時更換和補充,更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的主動學習和發展。
(二)直觀生動的呈現方式
環境的呈現方式會影響到孩子對環境的理解程度,對于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他們獲取知識經驗的途徑主要來自于直觀感知,即通過看、聽、摸、聞等感官的直接作用來獲得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對于還不認識漢字的幼兒來說,圖片就是他們獲取經驗的重要來源,因此,在幼兒園我們通過大量使用圖片、照片、標記、圖示等方法來幫助幼兒進行理解。例如在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們在活動室里張貼漫畫、標志和圖示等幫助孩子增強對良好文明習慣的理解,提醒孩子怎樣做一個文明的人。戶外墻面上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提示孩子在情境中使用文明禮貌用語,主題墻上有孩子文明行為的表揚照片、精彩的禮儀兒歌和故事,區角內有文明交流的提示語,樓梯口設置了“安全上下樓梯”等文明提示圖。我們還將孩子們與家長畫的“文明禮儀”主題繪畫布置在了樓梯的墻壁上。在孩子們每天必經的通道創設了一塊“文明寶寶”評選欄,將每班定期評選出的“文明之星”的照片及主要事跡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環境創設,使孩子通過榜樣學習、情景互動,潛移默化地讓文明的“甘露”浸潤心田。
(三)生活化的家庭式體驗
對于幼兒來說幼兒園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將幼兒園營造成溫馨的家庭式環境,能給孩子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尤其對于小班孩子來說,入園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分離焦慮”的現象。幼兒園溫馨生活化的環境對孩子們更好地適應幼兒園一日生活會有很大幫助。“家庭式的環境”體現出“幼兒本位”的理念,更凸顯出一種“人文關懷”。筆者在小班孩子入園時期允許孩子帶一個最喜歡的玩具和一條平日里在家貼身的被褥,為的就是當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環境中能夠獲得一種家庭情感的依托,以幫助他們增強安全感。由于對環境不熟悉,很多小朋友不敢在幼兒園蹲坑上廁所,常常憋尿。考慮到這點,班上配置了小馬桶。幼兒看見和家一樣的坐便器,愿意在幼兒園如廁了,也養成了定時大小便的習慣。班級的茶杯箱、水池和毛巾架上都粘貼了一些圖標和提示,指導孩子們“正確洗手”“節約水”“把手擦干凈”等,在家庭般的氛圍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圖書角的地墊、抱枕讓孩子們有種輕松愉悅的舒適感,在放松的狀態下徜徉在書的海洋里。除此之外我們還在班級設置了多個“娃娃家”來滿足幼兒對家庭的依賴。幼兒在獲得良好情感體驗的同時也學會了生活,促進了社會性的發展。
(四)安全自由的心理感受
安全和自由是促進創造能力發展的兩個主要條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環境中,幼兒能夠保持較好的情緒狀態,沒有壓抑感,更有利于激發創造的興趣和能力。在為幼兒創設心理安全和自由環境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情緒變化和自己對于幼兒的評價態度。教師的任何一個動作、語氣甚至眼神都會對孩子的情緒產生影響,這點尤其體現在藝術活動中。筆者有這樣的體驗,在繪畫活動里,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時常會不斷地要求老師去看他的創作過程,會用類似于“老師,你看我的”“老師我馬上就畫好了”“老師我畫錯了”這些征求意見式的語句來期待教師的指導和評價,此時教師如果為了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創設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就要盡可能減少對幼兒的直接評價,評價也要做到客觀公正,同時以正面激勵為主,進行發散式和開放式的引導。
幼兒園的環境對幼兒而言絕不是教師自主或隨意設置的環境,需要教育者以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特點為主要依據,充分挖掘環境中蘊藏著的巨大教育價值。環境所釋放出的教育能量有時比教師的直接引導更具有影響力,正所謂“潤物細無聲”。因此,筆者相信堅持以人為本、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給孩子們創設一個健康、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一定能激發他們學習與創造的欲望,滿足他們多重發展的需求,為幼兒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
[1]曾瑤,劉河燕.淺談幼兒園環境創設[J].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6,(08).
[2]劉彥.彰顯環境“隱性課程”效應,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葛洲壩東山幼兒園環境創設分享[J].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5,(0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