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曉華
“效”可以“問”出來
——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提問有效性的思考
文謝曉華

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教學藝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的好奇、好問以及持續深入的探究興趣,通常是由教師的提問引發的。俗話說:“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提得好,好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幼兒思維的浪花。因此,掌握提問技巧,恰到好處的提問,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開拓幼兒的思維、想象、創造力,提高科學活動的效果。
但是在幼兒科學教育的實踐領域里,我們看到的現實卻不容樂觀。
問題一:提問不明確,針對性不強
【鏡頭一】小班科學活動課《蛋寶寶站起來了》教學片斷
活動開始,老師邊唱“老母雞,真能干,會捉蟲兒會生蛋”,邊出示雞蛋:“這是什么?”小朋友回答:“雞蛋。”老師接著說:“蛋寶寶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們一聽,興奮不已,一擁而上爭搶起材料來。盡管老師努力維持秩序,但無濟于事。有的孩子叫起來:“老師,我的蛋被彭威弄碎了。”有的說:“老師,我的蛋滾掉了。”三四分鐘后,老師問孩子們:“你的蛋寶寶站起來了嗎?”大部分幼兒茫然,因為他們根本沒去嘗試。老師只好再請個別幼兒來試,一個孩子把蛋放在手心里,說:“我的蛋寶寶站起來了。”另一個幼兒把蛋寶寶敲碎了,說:“蛋寶寶站起來了。”老師一聽,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就直接告訴孩子:“蛋寶寶圓溜溜的,在桌上站不起來,我們來請材料幫忙,讓它站起來。”
【評析】以上教學片段中,老師預設的目標是讓幼兒通過第一次操作得到蛋寶寶在桌上不靠任何材料站不起來的結論,接著產生探索借助多種材料讓蛋寶寶站起來的方法。可是,老師的提問不明確,缺乏指向性,沒有告訴幼兒具體明確的操作要求,也就難免出現幼兒盲目操作的情況。如果老師能這樣提問:“蛋寶寶真可愛,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站在桌上,但又不能打碎,讓我們一起來動手試一試。”這樣就可以讓幼兒帶著明確的問題去探索,避免盲目性。
問題二:一問一答,缺乏啟發性
【鏡頭二】大班科學活動課《海馬》教學片斷
老師出示海馬的教學掛圖。
師:小朋友,你們看到誰了?
幼:海馬。
師:海馬的頭像什么?
幼:馬。
師:嗯!海馬身上有什么?
幼:格子狀的花紋。
……
師:海馬生活在哪里?
幼:大海里。
師:小海馬是爸爸還是媽媽生的?
幼:爸爸生的。
……
【評析】從以上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老師的提問過多過密,一問一答,貌似熱鬧非凡,實則流于形式,缺乏有深度、有探究性的思維過程,幼兒只是被動地回應。對于這樣的問題,幼兒不加思索就能對答如流,不僅無助于幼兒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會使幼兒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其實老師如果提出“海馬長得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你還知道海馬的哪些知識”等啟發性的問題,就能促進幼兒的思維,增強幼兒的探究意識,引導幼兒思考并進行深入觀察。
問題三:提問隨意,無條理層次性
【鏡頭三】大班科學活動課《水果切面》教學片斷
活動中,老師出示實物梨問幼兒:“我給你們帶來了什么?梨切開來是怎樣的?”
幼:里面有核。
師:梨是什么樣的?
幼:長圓形的,像鴨蛋。
師:你們吃過梨嗎?梨可以怎么分?”
幼:用刀切。
……
【評析】提問應能引導幼兒思維,如果老師的提問缺乏條理,隨口發問,重復口羅嗦,那么幼兒的思維也隨之陷入混亂。上例中,老師的提問忽東忽西,思緒混亂,讓幼兒不知所措。如果老師能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如先問:“如果我要把梨分成一樣的兩半,可以怎么切?切開后會是什么樣子呢?”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老師邊操作邊引導幼兒觀察梨的豎切面“剛才××說在柄這里豎著往下切,從上往下切,這叫豎切。你們看看切開后的梨是什么形狀。仔細看看里面還藏著什么?”這樣一步一步,把前一個問題的答案作為幼兒解決下一個問題的經驗,使幼兒通過每一個提問有新的發現和收獲。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活動的教學過程其實就是由若干個問題組合起來的,而且每個問題都是一個“驛站”。提問看似簡單,但實施起來并不容易,上面所列舉的這些類型的提問利少弊多,甚至可以稱作是無效提問,不如不問。可見,小提問里有大學問。那么,在實踐中,怎樣提高科學活動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設計,有明確的指向性
有效的提問就好比是火車頭,讓整列火車都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有針對性,才能為孩子指明思維的方向。如在小班科學活動《小羊的飲料》中,我通過一系列的提問:1.請你們先嘗嘗紅標記杯子里的飲料,是什么味道的?2.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塊方糖放在綠標記的杯子里,拿一把勺子攪一攪看看有什么秘密?3.喜羊羊還想做一些飲料,它準備了一些材料,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些什么材料?這些材料能不能做成飲料呢?請你們去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可以溶在水中,哪些東西不能溶在水中并把結果記錄下來等。引導幼兒操作探索,觀察溶解現象,主動獲得知識。
(二)難易適度,符合幼兒年齡特點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都有不同的年齡特點,孔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提問要關注孩子的知識生長點,要遵循適合性的原則,關注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把握好問題的“度”,要讓孩子“跳一跳把果子摘下來”。如在大班科學活動課《旋轉大漩渦》中,我以“哪些東西會跳舞?”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接著問:“水會轉圈跳舞嗎?”引導幼兒自由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些提問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然后以“水會不會跳舞,讓我們試一試”這個提議對大班孩子進行挑戰。
(三)循序漸進,具有層次性
提問要從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入手,利用層次性逐步加深,豐富知識,建構概念,使整個活動過程結構嚴謹,體現發展性原則。如在科學活動課《神奇的紙》中,我先設置問題情境,引出怎樣讓紙站起來的話題:“這是一張卡紙,誰能讓這張紙站起來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幼兒探索后我出示一塊積木,提問:“這是我們小朋友平時搭積木用的,有重量,我把它放在折了一折的紙上,能站起來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幼兒再次嘗試探索,感知紙的不同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之間的關系,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提問一環扣一環,一個緊接一個,激發了幼兒的創新思維,引領幼兒一步步達到活動的最終目的。
(四)注重興趣,多啟發性提問
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礎。老師要有意識地圍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設計提問,避免無效提問,注重啟發式提問。如在大班科學活動課《沉浮》中,我提供給幼兒相同大小的鐵球和木球后,問:“為什么一樣大小的兩個球在水中一個是沉下去的,一個卻是浮起來的?”如果幼兒說出是鐵球重,所以是沉下去的。我繼續追問:“如果我找一個和這個鐵球一樣重的木球,它會沉下去嗎?”“如果兩個鐵球,一個大,一個小,把它們放入水中又會怎么樣呢?”讓幼兒帶著這些問題去進一步探究,以發現沉浮與物體重量、體積之間的關系。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提問在科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只要我們不斷實踐,努力摸索,一定能發現更多的策略,充分發揮提問在活動中的功能,讓我們的科學活動更加精彩紛呈,讓我們的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
(江蘇省無錫市蕩口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