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娜
家園合作開展“親自然”教育三部曲
文王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園合作開展“親自然”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家長與幼兒園配合,一同帶領孩子步入大自然中,呼吸花草芳香,只身萬綠叢中,培養孩子豐富的精神世界,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心靈,在“親自然”的理念中,建立起對自然、對生命恰當的態度和情感,從而讓我們的孩子從小熱愛自然、珍惜自然資源、養成與其年齡相適應的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家園合作開展“親自然”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從親近自然教育、了解自然教育、保護自然教育三方面入手,開展了相關的教育活動。
親近大自然是環境教育的第一步。“親自然”教育過程中須注重體驗式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重視體驗式教學,同時還應讓幼兒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親身感受環境的重要性,了解現實中的存有的環境問題及對策。幼兒園多為課堂教學,即使有機會孩子去室外開展活動,也很難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充分感知與體驗。而家長帶孩子親近自然是一對一,甚至是二對一、三對一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較靈活、隨意,受教育者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教育關注度”,教育效果當然是不言而喻的。其實親近自然,家長不一定要帶孩子到有山有水很遠的地方去,門外的大樹、小區的草地、河邊的竹林都可以是親近自然教育的生動課堂。讓孩子看看一塊小小的地方也有不少自然的寶藏,家長可以指一指不同的樹和落葉給孩子看,看花草、看顏色、看天空云彩、看螞蟻和小蟲子,讓孩子嗅各種花草的氣味,請孩子和你一起感覺涼風的吹拂。在散步的時候盡可能讓孩子去注意小地方:聽蟲鳴、聽鳥叫等等。如果孩子對這些東西好奇向你提問,你正好也不知道,那么家長可以幫孩子把問題記下來,等回家后再一起到圖書館去查資料。但是切記:家長必須與孩子一起找出答案,才能完成家庭教育的全過程。
比如:我們開展的大班親子活動“親近自然,放飛心情”中,孩子是充滿靈性的,在他們眼里,一草一木、一鳥一蟲都能成為活動的伙伴。家長通過孩子的表現及和孩子的游戲,讓他們在了解環境意義的同時,善待動植物的責任心也隨之產生。同時,家庭的溫馨與孩子的熱情讓家長更積極地參與到環境教育的活動中。為了讓孩子更好地了解動物及它們的生活習性,真正把“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這一理念深植于孩子的心中,我們設計了“人與動物大聯歡”的參與式親子討論活動。我們把家長請到活動中來,讓家長在與幼兒的合作討論中,對活動意義的理解和協作完成任務產生認同感,表現出自覺、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同時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探索建構知識和經驗。通過活動,參與者都認為這樣的學習才有價值,才能真正發自內心地去喜歡身邊的動物,并讓家長和孩子都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去關心愛護小動物,自然而然地融入大自然。
了解自然并不只是熟記很多樹、鳥和昆蟲的名字而已。家長幫助孩子了解自然,應該是幫助他們了解自然運作的法則,比如:四季的運轉、昆蟲的生態習性等,以及自然界里事物之間的聯系。知識性的東西孩子是需要的,但更應該讓孩子了解自然萬物內在的規律和互相依存的道理,和諧共存和可持續發展是環境教育的內涵所在。家長在幫助孩子了解自然的過程中,引導孩子觀察、思考、問問題和尋找答案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對種子發芽很感興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種些豆類,讓孩子觀察它們的生長;土豆塊莖觀察后家長可以適當提一些問題,讓孩子能比較出塊莖繁殖與種子繁殖的異同。也可以捉些小昆蟲帶回家,讓孩子觀察它們日夜的生活,趁喂養時與它們親切地“交談”,在喂養的過程中了解小昆蟲愛吃什么,不吃什么,它們應該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里,并知道保護益蟲的道理。同時提醒家長:孩子的活動要重視活動過程,盡量讓孩子獨立或半獨立完成。
比如:大班主題活動“種子的秘密”中,我們發動家長參與種子的收集和資料查找工作,一起體驗種子發芽的過程,使家長對新的教育觀念和策略有了真實的感受。其次,邀請家長參加主題環境教育專題講座,布置家園宣傳欄,編寫宣傳小報、倡議書,利用家園聯系冊等向家長宣傳環境教育的意義。同時還利用各種環境主題日對家長進行宣傳,在3月12日植樹節及愛鳥周開展“同種一盆綠”家園同種植、鳥類標本展、“我們眼中最美的自然風景”攝影展等活動;結合3月22日世界水日,在各年級組開展“水——生命之源”的主題活動,向家庭做有關“水”的宣傳調查活動,使“親自然”環境教育活動滲透到每個家庭,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向家長發放一些宣傳資料;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對家庭做“我為環保出份力”的調查活動等等,使家長的環境教育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幼兒園為平臺,幫助家長提升“親自然”環境教育理念,引導家長積極關注環境教育,不斷提升“親自然”環境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參與到環境教育的活動中來。

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搖籃,家長對幼兒環保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重視家長資源,充分發揮家庭環境教育的優勢,家園合作從走進自然、保護自然、了解自然三方面入手做好環保工作,是開展幼兒園環境教育的重要環節。
幼兒園;家園合作;保護自然;行為培養
所有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教育行為都要歸結到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指導家長怎么做以后,也要引導家長去觀察,去總結:孩子的環境意識和行為習慣,以前(教育前)和現在(教育后)有什么不同?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或改進?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還有哪些事可以去做?當孩子看到路人亂丟垃圾時,能向家長陳述否定的看法;當家長不經意間開大了水龍頭,孩子會向媽媽提出批評和建議;當孩子不再懼怕黑暗,能自己關燈就寢(節約用電)時,家長應該感到欣慰:孩子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習慣。當家長再次帶孩子遠足時,孩子不再吵鬧,而是靜靜地看樹下螞蟻搬家,聽枝頭小鳥鳴唱,敬畏生命之重,感受自然之美。無論事有多小,家長都應驚喜:保護環境的重任,孩子們這一代會用雙肩擔起!親自然教育和環境保護都是需要付諸行動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力求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習慣,使幼兒園、家庭之間形成“流動型”的互動關系,把好的金點子帶到幼兒園,讓老師也拓寬了環境教育活動設計的視野,老師再把一些適合幼兒學習理解的環境教育理念告訴家長,指導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擴展環境教育的內涵,使整個社會都來關注環境,讓有限的資源可持續利用,從而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家長再將自身的環保理念延伸、擴大到社會中,使環境保護活動可持續地不斷發展下去,形成良性循環。
我國環境大使、著名傳媒人吳小莉曾說過:“環保意識是一種教養,我們要從小就給孩子種植這種觀念。我覺得種植一種觀念就像種一棵樹,有了這個觀念,樹才會發芽。所以我要教育我的孩子把環保變成一種習慣,成為她教養的一部分,這樣等她長大了才有機會做更多的事情,甚至去影響別人。”綜上所述,指導家長配合幼兒園開展“親自然”教育的工作,實際上也是家園互動教育在環境教上的具體體現。當整個社會、每個家庭都來為孩子的環境教育做表率的時候,幼兒園的“親自然”教育的目標也就達到了成功的彼岸。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指導和協調家長,形成家園協同開展“親自然”教育的良好局面,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一定會有成效。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浦東幼兒園)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