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佛山 528000)
后擴張對冠心病彌漫性長病變患者冠狀動脈支架術(PCI)后支架再狹窄的效果影響分析
李健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佛山 528000)
目的:分析后擴張對冠心病彌漫性長病變患者冠狀動脈支架術(PCI)后支架再狹窄的效果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彌漫性長病變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8例。研究組在完成PCI術后予以支架后擴張,對照組未予以后擴張,比較兩組PCI術式置入支架的參數與病變特征以及術后再狹窄與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結果:兩組PCI術式置入支架的參數與病變特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術后再狹窄與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PCI術后予以患者后擴張可降低術后再狹窄與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冠心病;后擴張;冠狀動脈支架術
冠心病為常見的缺血性心臟疾病,多指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狹窄而引起的器質性病變或心肌功能障礙,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腔中央位置出現壓榨性疼痛,且疼痛可遷延至胃部、后背、手臂以及頸部[1]。目前臨床多予以冠心病彌漫性長病變患者后擴張治療。為明確PCI術后予以后擴張治療效果,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彌漫性長病變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彌漫性長病變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8例。對照組女23例,男25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62.34±8.21)歲;身高153~178 cm,平均身高(169.06±4.77)cm。研究組女27例,男21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61.45±7.96)歲;身高153~179 cm,平均身高(167±4.68)cm。本次研究方案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資料完整;無言語障礙,意識清醒;無精神疾病、惡性腫瘤以及凝血功能障礙。排除標準:年齡40歲以下或80歲以上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惡性腫瘤、肝腎疾病以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資料殘缺及不愿參與研究患者。
1.3 方法兩組均進行PCI治療。(1)藥物治療方法:術前予以患者300 mg阿司匹林腸溶片、300~600 mg氯吡格雷口服;術中予以患者6 000~9 000 U肝素注射;術后予以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長期服用)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用藥12個月;術后皮下注5 000 U低分子肝素,2次/d,治療1周。同時應用降壓藥與胰島素控制血壓及血糖。(2)藥物洗脫支架的置入方法:通過動脈造影了解血管病變狀況,依據病變血管直徑選取適宜的半順應球囊擴張病變,冠狀動脈予以硝酸甘油注射,精準測量患者靶血管直徑,置入和血管直徑相等的洗脫支架,支架以13~16 atm壓力進行釋放。研究組術后再予以非順應球囊行后擴張,靶血管直徑∶球囊直徑為1∶(1.1~1.0),后擴張壓力為15~24 atm,持續8~10 s。對照組術后未予以支架后擴張。
1.4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術后6個月采用CT冠狀動脈成像進行檢查,觀察PCI術式置入支架的參數和病變特征。比較兩組術后再狹窄以及心源性死亡、血管再發心梗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再狹窄標準:直徑狹窄≥50%且支架邊緣在5 mm以內[2]。
1.5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PCI術式置入支架參數與病變特征比較兩組PCI術式置入支架的參數與病變特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1 兩組PCI術式置入支架參數與病變特征比較(±s)

表1 兩組PCI術式置入支架參數與病變特征比較(±s)
病變血管直徑(mm)研究組對照組組別n支架直徑(mm)支架長度(mm)支架數(枚)48 48 3.37±0.49 3.22±0.42 39.03±10.87 37.12±10.69 1.57±0.60 1.50±0.70 3.20±0.51 3.18±0.55
2.2 兩組術后再狹窄與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研究組術后再狹窄與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和治療后疼痛評分、血清炎癥指標各個因子監測值相比較(±s)表2治療前和治療后疼痛評分、血清炎癥指標各個因子監測值相比較(±s)

表2 治療前和治療后疼痛評分、血清炎癥指標各個因子監測值相比較(±s)表2治療前和治療后疼痛評分、血清炎癥指標各個因子監測值相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藥物組治療后比較,*P<0.05。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藥物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時期疼痛評分(分)TNF-α(μg/L)IL-1β(μg/L)CRP(g/L)綜合組藥物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6.72±2.63 1.24±0.25#*6.51±2.21 2.53±0.67#13.26±3.78 4.41±1.11#*13.52±3.42 7.61±1.48#76.25±24.25 21.14±12.18#*76.31±24.28 55.47±24.27#32.01±10.17 3.13±0.11#*32.24±10.23 8.57±2.13#組別時期疼痛評分(分)TNF-α(μg/L)IL-1β(μg/L)CRP(g/L)綜合組藥物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6.72±2.63 1.24±0.25#*6.51±2.21 2.53±0.67#13.26±3.78 4.41±1.11#*13.52±3.42 7.61±1.48#76.25±24.25 21.14±12.18#*76.31±24.28 55.47±24.27#32.01±10.17 3.13±0.11#*32.24±10.23 8.57±2.13#
冠心病屬于缺血性心臟疾病,發作時可出現暈厥、惡心、寒顫、出汗、氣促、暈眩以及胸痛等癥狀,病情嚴重者可進展為心力衰竭,在中老年群體中為多發病及常見病,處于該年齡段患者若出現較為典型的冠心病癥狀應盡早就醫[3]。臨床中冠心病可分為猝死型、心力衰竭型、心肌梗死型、心絞痛型以及隱匿型,冠狀動脈發生粥樣性硬化為主要病因。冠心病彌漫性長病變是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長度大于20 mm的病變,通常需選取長度比較長的藥物洗脫支架(DES)完全覆蓋病變。在半順應支架的擴張下,斑塊質地較硬或負荷過重的靶病變限制了洗脫支架的充分釋放,尤其是彌漫性長病變,更容易出現支架膨脹現象。
DES降低術后再狹窄發生率的主要原因是涂層藥物能顯著抑制患者病變血管內皮增生,但DES需依賴于理想的支架釋放、良好的支架直徑、支架貼壁及病變血管直徑完全匹配才能確保藥物有效抑制血管內皮超量增生。研究發現[4~5],支架再狹窄與DES貼壁效果有關,且再狹窄率越高,殘余狹窄則越重。后擴張應用較支架短、球囊直徑與血管直徑相等的非順應球囊,在使支架釋放更為理想的同時還能增加支架內最小管腔直徑與管腔面積。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PCI術式置入支架的參數與病變特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術后再狹窄與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與呂強等[6]報道結果相似。說明PCI術后給予后擴張可有效保障支架的良好貼壁及理想釋放。綜上所述,PCI術后予以后擴張能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再狹窄與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甘楊,方勇,李衛國,等.高壓球囊后擴張對冠脈植入雷帕霉素藥物洗脫支架再狹窄的影響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6,38(1):26-28
[2]胡喜田,李子莉,薛錚,等.支架影像增強顯影技術在冠狀動脈置入支架可視性及球囊后擴張必要性評價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 2013,53(43):52-53
[3]竇艷曉.氯吡格雷對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擴張刺激磷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0):68-69
[4]馬萍,馬巧紅,劉志軍,等.氯吡格雷對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擴張刺激磷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響[J].天津醫藥,2014,42(11):1135-1137
[5]宋振國,王曉冬,林文華.冠心病患者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后球囊高壓后擴張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4,54(12):64-66
[6]呂強,張曉峰,張曉波,等.后擴張對冠心病彌漫性長病變患者冠狀動脈支架術后支架再狹窄的影響[J].中國綜合臨床,2015,31(10): 922-925
R541.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5.042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