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峰
(河南省桐柏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桐柏 474750)
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對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術后引流量及并發癥的影響
邵建峰
(河南省桐柏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桐柏 474750)
目的:探討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對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術后引流量及并發癥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9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8例。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治療,實驗組采用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術后引流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實驗組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甲狀腺良性腫瘤;腔鏡;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
甲狀腺良性腫瘤是甲狀腺腫瘤常見類型,好發于女性,初期無明顯癥狀,當腫瘤壓迫食管、神經等組織時,可發生呼吸困難、吞咽或聲音嘶啞等癥狀。傳統手術治療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但因其手術創傷大,存在明顯術后瘢痕,影響局部美觀,給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1]。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在外科治療的廣泛應用,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已逐漸適用于甲狀腺良性腫瘤治療。本研究采用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桐柏縣人民醫院9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8例。對照組男18例,女30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4.11±20.01)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21±3.52)年;腫瘤直徑1.11~2.80 cm,平均直徑(2.10±0.21)cm。實驗組男20例,女28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6.24±19.58)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55±3.21)年;腫瘤直徑1.10~2.84 cm,平均直徑(2.11±0.24)c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腫瘤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經超聲診斷及穿刺活檢等確診為甲狀腺良性腫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既往有甲狀腺部位手術史者;有甲狀腺炎癥及頸部放療史者;有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治療。給予氣管插管麻醉,取平臥位;胸骨上緣約2 cm處做一7~8 cm切口,使用超聲刀處理血管,分離腺體,充分顯露甲狀腺腫瘤后觀察其位置及大小將其切除,成功后間斷縫合、止血,置留引流管并關閉切口。
1.3.2 實驗組采用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給予氣管插管內麻醉,取平臥位;胸骨上緣約2 cm處做2 cm橫行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游離至皮瓣,縱向切開白線,分離帶狀肌與甲狀腺,上提吊拉鉤,在腔鏡下使用超聲刀處理血管并切除甲狀腺,術后置放硅膠管引流。兩組均予以補液、換藥及引流管護理等措施。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相關指標(術后引流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實驗組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術中出血量(ml)實驗組對照組組別n術后引流量(ml)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48 48 26.43±7.35*46.63±8.33 94.63±12.44 90.33±10.34 2.88±0.65*8.33±1.22 19.31±3.57*31.26±6.44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甲狀腺良性腫瘤為臨床多發頸部疾病,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據統計[2],女性患甲狀腺良性腫瘤發病率為男性6~10倍。其病理機制可能與電離輻射、遺傳、癌基因、生長因子或雌激素相關。研究證實[3],頭頸部外放射是導致甲狀腺良性腫瘤發病的主要因素,且與多數動物及人類腫瘤發生和原癌基因序列過度表達、缺失及突變存在一定關系。目前,傳統手術及藥物治療因療效不佳、預后較差等劣勢逐漸不能滿足于臨床治療,故探索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對甲狀腺良性腫瘤治療顯得極為重要。
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相較于傳統手術,入路途徑及手術過程相差無幾。但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切口僅為2 cm,不僅對患者正常組織影響較小,且有利于術后早期恢復。王子璋等[4]研究顯示,腔鏡具有放大效果,于腔鏡下進行手術,可最大程度辨別伴行血管、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減少并發癥及復發等風險發生。此外,腔鏡下可最大程度暴露術野,避免手術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創傷較小,游離范圍較小,且術中止血方便,有效減少住院時間及術后引流量,加速患者病情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減少術后瘢痕,提高頸部美觀滿意度[5]。但術中應注意以下幾點:應采用細硅膠管充分引流;全面檢查甲狀腺,必要時配合手指觸診;超聲刀止血時,>3 mm血管應使用慢檔凝固離斷,且處理喉返神經時,應避免其產生蒸汽損害神經。綜上所述,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效果顯著,且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安全性高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倪鵬,李紅陽.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6):35-37
[2]李婷,劉新梅,耿金秀.頸前小切口入路與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刊,2016,51(5): 68-71
[3]張平,賀亮,王志宏,等.腔鏡輔助甲狀腺腫瘤微創手術150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5,18(7):564-565
[4]王子璋,梁秦龍,馮海波,等.腔鏡輔助下甲狀腺手術治療體會[J].現代腫瘤醫學,2016,24(19):3039-3041
[5]胡寶山,孫影,張雪鵬,等.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單側甲狀腺良性疾病的對比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15,31(1): 3-5
R736.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5.060
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