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彩麗
(河南省汝州市中醫院護理部汝州 467599)
●康復與護理●
中醫情志護理配合隔藥灸治療冠心病伴焦慮抑郁癥療效觀察
石彩麗
(河南省汝州市中醫院護理部汝州 467599)
目的:探討中醫情志護理配合隔藥灸治療冠心病(CHD)伴焦慮抑郁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114例冠心病患者,按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7例。常規治療基礎上,兩組均進行隔藥灸治療,此外觀察組配合中醫情志護理。對比兩組心絞痛緩解情況及治療前后焦慮(SAS)、抑郁(SDS)評分。結果:兩組治療前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98%(53/57)高于對照組78.95%(45/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冠心病伴焦慮抑郁癥隔藥灸治療基礎上配合中醫情志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
冠心病伴焦慮抑郁癥;隔藥灸;中醫情志護理
近年隨亞健康“泛濫”及國民對養生要求的提高,中醫灸療之法逐漸引起人們關注,隔藥灸隨之被廣泛運用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伴焦慮、抑郁癥治療中,并取得一定臨床療效。此外,中醫十分重視情志對機體健康的影響,并認為情志過分抑制或興奮均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氣血失和,使臟腑功能紊亂進而引發疾病,故情志護理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尤為重要[1]。自我院在隔藥灸基礎上對57例CHD伴焦慮抑郁癥患者進行中醫情志護理,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我院114例CHD患者,均符合《內科學》CHD相關診斷標準[2],伴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癥狀。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7例。觀察組男28例,女29例,年齡48~79歲,平均(63.58±11.47)歲;對照組男27例,女30例,年齡49~78歲,平均(63.79±11.68)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1)兩組均在他汀類藥物、曲美他嗪、阿司匹林等CHD常規治療基礎上行隔藥灸:隔藥灸藥餅制備:取檀香、降香、柴胡、丹參、威靈仙、玫瑰、合歡皮、白芥子適量研成粉末加醋調成糊狀,制作為直徑1 cm、厚度2 mm藥餅;灸法:取人中、少商、隱白、申脈、風府等“十三鬼穴”,藥餅置于選取穴位處,上置炷高2 cm艾柱進行隔藥灸,30 min/次,1次/d,連續治療2周;(2)觀察組治療期間配合中醫情志護理:借情移情:指導患者于治療第1周傾聽優美舒緩的樂曲以對情志進行調暢,并于第2周給予明快樂曲以振奮情志;訴說疏泄:通過向患者正面說理,使其了解疾病發生、進展及其治療、護理情況,引起患者注意與重視,并主動訴說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給予適當心理輔導與安慰;五志過極,以情勝情:以一種情志對相應所勝的情志進行糾正,有效地治療這種情志所引發的疾病,使患者了解并掌握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情志相勝的心理療法。
1.3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心絞痛緩解情況;(2)以抑郁自量表(SDS)和焦慮自評表(SAS)[3]評價兩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態,得分越高則抑郁、焦慮越嚴重。
1.4 療效評定標準[4]擬定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且心電圖基本正常為顯效;發作次數減少50%~80%且心電圖有所改善為有效;發作次數減少<50%且心電圖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1.5 統計學分析以SPSS18.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98%(53/57)高于對照組78.95%(45/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兩組治療前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s)
時間組別nSASSDS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57 57 t P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57 57 t P 61.35±6.81 61.27±6.65 0.064>0.05 40.22±5.62 48.12±5.74 7.435<0.05 59.14±6.11 59.67±6.33 0.455>0.05 38.43±5.14 45.28±5.22 7.059<0.05
CHD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類型,具有較高發病率,也是威脅中老年群體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臨床工作經驗得知,CHD病程長,患者受疾病長期困擾,多伴有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癥,不僅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亦導致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其防治已引起臨床廣泛關注與重視。
焦慮、抑郁屬中醫“郁病”范疇,多由傳化失常、氣血阻滯等引起,臨床表現為不寐、易怒、不欲食、情志抑郁等。近年隨艾灸在臨床廣泛運用與普及,隔藥灸逐漸成為一種治療疾病的趨勢,該法結合了艾灸精華與現代中藥材科研成果精華,可根據CHD伴焦慮抑郁癥發病機制加用通絡、解郁、活血藥物施灸,取得了顯著效果。研究中所取“十三鬼穴”早見于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指出人中、上星、風府、隱白、申脈等十三穴是治療神志病癥的常用穴位,刺之有扶正氣、瀉心邪、調節腦部陰陽平衡之功效。藥餅方中檀香具有獨特清心、凝神、安撫神經之功效;降香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柴胡主治肝郁氣滯、胸悶不暢;威靈仙除濕祛風、通絡解郁;玫瑰理氣活血;合歡皮具解郁、活血之功效,主治心神不安、失眠、抑郁;白芥子散結、通絡,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安神、寧心之功效。此外,中醫歷來重視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臨證指南醫案》就記載:“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指出精神護理在焦慮、抑郁癥治療中的作用,且在中醫幾千年發展歷程中,逐漸總結出情志調節對促進疾病良好轉歸的系統經驗。于樹靜等[5]研究指出,在隔物灸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情志護理,可有效緩解產后抑郁癥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及SAS、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給予CHD伴焦慮、抑郁癥患者中醫情志護理配合隔藥灸,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負性情緒。CHD患者受疾病長期困擾,伴有不同程度焦慮、抑郁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降低,使治療效果不佳,進一步加重患者負性情緒,并逐漸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通過中醫情志護理,使患者負性情緒得以有效緩解與消除,提高治療積極性與依從性,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進而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綜上所述,在CHD伴焦慮抑郁癥隔藥灸治療基礎上配合中醫情志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進而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
[1]丁建紅,姚永芳.循證護理策略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抑郁焦慮評分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 (4):1069-1070
[2]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27-255
[3]周海霞,王揚,岳冬梅,等.聯合圣·約翰草提取物治療冠心病合并抑郁、焦慮的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1):6117-6119
[4]陳淑艷.中醫情志護理對冠心病心絞痛療效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6):1248-1250
[5]于樹靜,曹文芳,張潔,等.隔物灸及情志護理治療產后抑郁癥的療效觀察及對體內雌、孕激素的影響[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5,38(1):75-78
R248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5.090
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