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前不久,臺灣著名作家瓊瑤在網上發文,表示希望可以“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一時間,曾經陌生的“尊嚴死”、“緩和醫療”、“規劃死亡”、“生前預囑”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在世衛組織的倡導下,“尊嚴死”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為病患生命盡頭的溫情選擇。
英國:首創“緩和醫療”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創辦臨終關懷機構并建立“緩和醫療”制度的國家。早在1967年,英國護士桑德斯就創辦了圣克利托弗臨終關懷機構。隨著后期立法、社會保障等支持體系的建立,保障“尊嚴死”的“緩和醫療”體系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英國模式。
“尊嚴死”強調尊重病人生前的預囑,不“過度醫療”,讓病人有尊嚴、有質量地離開人世。“緩和醫療”就是專注于提高患有威脅生命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讓生命盡頭的選擇變得從容而溫情。英國的臨終關懷很好地體現了臨終關懷和醫療保險的結合,機構設置模式基本有四大類:獨立的臨終關懷院、附屬于綜合醫療機構的臨終關懷病房,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區病房和居家臨終關懷服務。
美國:病人入院前簽署“生前預囑”
美國臨終關懷的發展基本上借鑒了英國的模式,在上世紀80年代就將“緩和醫療”列入醫保。
美國的很多醫院都有“緩和醫療”團隊,當主治醫生覺得病人有需要時,就會請“緩和醫療”團隊來會診。在美國,很多病人入院前就已經簽有“生前預囑”,清楚地表明自己在面對不可治愈疾病來臨時的愿望,通常包括5個愿望:要什么醫療服務、是否使用生命支持治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想讓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希望誰幫助自己。
相較于全民醫保的英國,以市場競爭為主導的美國,“緩和醫療”機構既有非營利性的,也有不少營利性的機構,更為多元。同時,較強的社區能力也促成了美國“緩和醫療”社區居家照顧的模式。
日本:對患者家屬進行哀傷輔導
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日本,是亞洲首個進行“緩和醫療”的國家,并將“緩和醫療”納入醫保。據統計,99%的日本人都選擇通過“緩和醫療”步入死亡。在日本國民的文化心理中,不過度醫療,不急救,尊重自然規律,平靜從容地接受死亡是一個共識。
在“緩和醫療”照護中,日本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其補充和替代療法,“緩和醫療”強調身心的照護,認為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因此為了治愈患者的心靈,不僅會通過芳香療法進行治療,還會通過“動物介入活動”在志愿者的協助下讓患者和動物接觸,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患者的家屬在日本被視作第二患者,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也會對患者家屬進行哀傷輔導和預期悲嘆,特別是那些家長是癌癥患者的兒童。
(李哲薦自《北京青年報》)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