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濤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新山灣村是典型純傳統農業村,地處呂梁山片區,雖然全村有1400畝耕地,6000畝林草地,但貧瘠的土地和干旱缺水的地理條件,無法給全村帶來富裕的生活,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2000元左右,村里幾乎一半的人口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去年年初,呂梁市委下鄉包村干部劉永平駐村后,通過走訪,結合山區的實際制定了堅持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扶貧共同推進的扶貧思路。
養牛合作社成了貧困戶的第二個家
“村里建了養牛合作社后,還建了比我家還好的休息室,現在我幾乎天天睡在合作社,我是養牛、種地、照看家庭‘三不誤,這里成了我的第二個家。”今年58歲的信義鎮新山灣村村民高福貴說。
高福貴一家3口人,兒子在外地打工,全家一年的收入不過幾千塊錢,家里的房子仍是幾十年前的土窯。
村集體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為主要發展模式,成立了呂梁市離石區東興養殖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占地面積20余畝,建筑面積1806平方米,由31戶村民組成,其中貧困戶27戶。貧困戶以三戶聯保的形式共申請金融貸款88萬元,購進能繁母牛108頭。27個貧困戶按戶均3頭計算,每戶貧困戶一年可增收15000余元。
高福貴利用金融扶貧貸款買了6頭能繁母牛,如今看著牛圈里低頭吃草的6頭牛,還有即將出生的2頭小牛犢,他說:“有了這個專業合作社,我們家的收入翻倍了,養牛真的使咱山村老百姓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我們以村民的玉米、農作物秸稈作為飼料,采用生態養殖保證肉質,同時把牛的排泄物變廢為寶做肥料。下一步,我們在繼續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擴大養牛規模,吸引更多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爭取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該村黨支部書記閆文忠說。
傳統手工制醋
山西人愛吃醋,離了醋吃不下飯。隨著制醋的工業化發展,手工醋慢慢成了稀罕物。
在新山灣村,新山灣食品專業合作社二樓屋頂上放著一個大大的不銹鋼圓桶,10米開外就能聞到醋的清香。“把高粱蒸熟,加入酵子,放入缸中發酵,3到5天后就發酵好了,再加入麥麩、谷糠等攪拌均勻,裝入缸中,加熱加濕酒化,最后進行陳釀,就可以隨時出廠了”醋作坊的經營者張國忠介紹。
張國忠是新山灣村村民,22歲的他娶妻生子后,面對生活壓力,干起了販醋的行當,之后又去清徐學習釀醋并回鄉建了醋廠。
2016年,張國忠聯合三戶貧困戶成立了呂梁市離石區新山灣食品專業合作社
現在這個純糧老陳醋作坊每天產量達2000—3000斤,幫助貧困戶年均增收近萬元。現在有更多的貧困戶也看好了這個手工醋坊,紛紛要求加入。
張國忠表示,村里鄉村旅游的發展,也為手工醋打開了更寬的銷售渠道,今年他將吸納更多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旅游扶貧為村莊提供發展后勁兒
現在走進新山灣村,能看到整齊的磚瓦房、水泥路,道路兩側有路燈、花壇,但誰也想不到兩年前,這里還是個土窯、臭水溝、雜草叢生、垃圾滿地的小山村。
包村干部劉永平介紹,近兩年,村里投資240萬元改善全村基礎設施,改造橫貫村內的排洪渠1000米,建成高標準的百米文化長廊,修復村內殘垣斷壁5000平方米,栽植松柏100株,硬化村內道路1公里,村容村貌得到整體提升。”
在新山灣村的老村,記者看到原來依山而建的土窯被加固裝飾后,散發出濃濃的山西風情,改建后的民宿成了當地書法家協會和民間民俗文化的活動基地,更成了婚紗攝影和時尚攝影的場地。
劉永平說:“新山灣要先建配套,再建房子。只有隨著旅游休閑產業的不斷發展,實行易地搬遷的村民才會持續受益。基于這一思路,村內正在建的紅色傳統教育基地,把杜鳳英烈士紀念館、青少年戶外拓展體驗基地、鄉土文藝演出廣場等都囊括其中。這些配套設施的修建,將會為新山灣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光伏扶貧 讓老百姓見到“太陽效益”
新山灣村貧困戶薛月平笑著說:“光伏發電不占用勞動力,不影響種地,只要有太陽,就能發電,這回我們可是沾了大‘光了”。
走進新山灣村,屋頂上一排排整齊的深藍色光伏電池板成為村內一道風景線。“以前扶貧就是送米面、送豬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光伏扶貧項目,可以使農戶持續多年獲取收益,解決基本生活保障,具備明顯的造血功能。”第一書記任迎亮說。
該項目共投資83萬元,政府投資50萬元,公司投資33萬元,通過利用新山灣村的山坡丘陵地,既不占用老百姓的耕地,避免了征地困難,又能充分利用山坡地帶朝向各異、陽光充足的優勢。7月份項目建成并網發電后,可使新山灣42戶建檔立卡深度貧困戶每年每戶至少增收2000多元,并持續獲益25年。同時,此項目可以適當增加村集體收入。
近兩年來,村黨支部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包村干部、幫扶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三支扶貧力量”的幫扶下,確立了“抓黨建、促脫貧,強基礎、謀長遠,努力打造離石區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工作思路,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帶動貧困人口和全村群眾一道邁進致富奔小康的幸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