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一江怒水,切斷了橫斷山脈,一側是高黎貢山,一側是碧羅雪山。兩山夾一江,便是怒江大峽谷。
怒江大峽谷的山水對人是吝嗇的,98%以上面積是高山峽谷,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76%,生態脆弱,災害頻發。
但52萬余怒江人是堅強的,他們在怒江峽谷的褶皺里,在怒江的咆哮中,在纏繞雪山的云霧中,奮力求生,從未怨天尤人。這是一群怎樣的人,能演繹戰天斗地的傳奇!
怒江州,集邊疆、直過民族、深度貧困于一體,是我國民族族別最多和人口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全州52萬余人,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占總人口的92.2%,有傈僳族、獨龍族、白族、怒族、普米族5個直過民族。全州所轄四縣(市)均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滇西邊境片區縣,29個鄉鎮中有21個貧困鄉鎮,255個行政村中有181個是貧困村,貧困人口12.85萬人,貧困發生率為27.7%,貧困發生率居云南省之首。
直過民族,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他們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幾乎“一夜之間”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歷程。他們是脫貧攻堅的“上甘嶺”,拔窮根需要下猛藥,需要集中火力攻“山頭”。
新時期的“怒江之戰”該如何打?
窮山惡水——險
當地人笑稱,怒江的窮山惡水“送”給怒江人三險:路險、地險、房險。
要想富,先修路,而崇山怒水讓公路顯得尤為珍貴!
目前,怒江州是全國唯一的“五無州市”:境內無高速公路、航空、鐵路、水運和管道運輸。從怒江州府六庫鎮沿江而上到貢山縣城,只有一條路,當地人稱這條路為“不三不四”路——比三級路差,比四級路好,甚至部分路段連四級路的標準都達不到。而這條“不三不四”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的,是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通往外界的唯一主干道,是怒江州唯一的交通大動脈。但這條大動脈卻經常通而不暢,塌方、滾石、泥石流、路基塌陷、晴通雨阻……
《中國扶貧》記者在怒江州一千多公里的采訪路程中,有一半在高黎貢山或碧羅雪山的云端,一半在咆哮的怒江邊。怒江州扶貧干部王靖生說,這條路催生了一種特殊行業:尸體打撈隊。
如今,路仍是制約怒江州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瓶頸”!這一點,瀘水縣扶貧辦的同志深有體會。
“前進村在什么位置?”記者問。
“在那片云后邊!”瀘水縣扶貧辦干部張麗權說。
6月24日,記者前往前進村采訪。前進村距離主干道38公里,汽車從海拔900米爬升到2000多米,30多公里的山路纏繞在高聳入云的碧羅雪山。“走這條路,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膽量。”張麗權說。30多公里山路中有13公里沒有硬化,平均不到三米寬,沒有任何安全防護措施。云霧飄在深不見底的懸崖邊,滑坡、落石隨處可見,這條路也因此被村民稱為“奪命路”。23日,記者到訪的前進村一位懷胎八月的孕婦步行四個多小時到山下做胎檢,在返回途中摔倒導致大出血,等救護車來時人已去世。
這個悲劇讓前進村第一書記友碧芳非常痛心,“路對前進村的脫貧致富太重要了。”友碧芳介紹,前進村有14個村民小組,其中有7個不通路,最遠的一個村小組距離村委會12公里,“路就在懸崖邊上,我們到那要走6個多小時。”友碧芳說,村民說那條路“猴子見了都掉淚”。
即便這樣,前進村在稱桿鄉也不算偏遠,“除了鄉政府的所在村,其余的村都和前進村情況類似。”稱桿鄉人大主席李躍東告訴記者,雖然全鄉實現了每個行政村都通路,但是有大部分村小組沒有通路,現在村民仍處在肩挑馬馱的狀態。
千百年來,怒江的山水竭盡全力地擠占著這方百姓的土地。全州境內除蘭坪縣的通甸、金頂有少量較為平坦的山間槽地和江河沖積灘地外,其余多為高山陡坡,可耕地面積少,墾植系數不足4%。全州的耕地沿山坡垂直分布。“我們這的耕地坡度不止25%,坡度在60%以上的還有一大部分,經常有村民在地里勞作時滾下山去。”友碧芳說,按照政策規定,村里的地基本上都符合退耕還林政策要求。
村民生產有危險,在生活上也有隱患。在怒江州,大部分村組分布在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的半山腰或山頭上,房屋大多依山而建,地質災害隱患極大。“沒人敢為這些村址是否安全打保票。”貢山縣扶貧辦主任錢斌說。
攻堅拔寨——難
新“怒江之戰”,要在怒江深深的縫壑中攻,要在云霧纏繞的高山中戰;攻的是貧中之貧,戰的是難中之難。
路,關系著脫貧攻堅“怒江之戰”的成敗。在前進村,村民給記者算了筆賬:一袋水泥光運費就50多元,一塊空心磚在山下2.5元,運到山上5元,建房成本至少翻一倍。
“有位村民趕著豬到山下賣,結果在路上豬滾到山下摔死了。”友碧芳告訴記者。
在怒江修路有“三高”:建設成本高,投資數額高,技術難度高。而在怒江州建設資金籌措極其困難,當地財政自給率低,項目建設資金短缺,融資渠道少。
貢山縣獨龍江鄉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獨龍族唯一聚集區,2015年11月13日,深山絕壁通天路,獨龍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路線全長79.982公里,其中新建隧道6680米,比原有公路縮短16公里,使貢山縣城至獨龍江鄉的出行時間從8至9小時縮短至3小時左右,結束了獨龍江鄉半年大雪封山的歷史。當然投資也是高昂的,這條路總投資7.8億元,光一個隧道就耗資6億元,而資金基本上都是由國家和云南省支持的。
獨龍江鄉的“待遇”讓怒江其他地區眼紅。據統計,目前怒江州50戶以上的村組有1458個至今沒有通路。“現在修路要求保護生態,不能隨意棄土,這又增加了成本。”福貢縣副縣長高松說,實際修路成本在60-80萬元1公里,但到位資金只有35萬元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