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作為一名經常在鄉村一線摸爬滾打的農業技術干部,我經常深入本單位包保的四個精準扶貧聯系村,幫第一書記出謀劃策,和自己的聯系戶對接,有時還應邀為其它貧困村提供培訓與技術指導。通過多次深入調研,與第一書記及鄉村干部、貧困農戶交流座談,就如何當好扶貧第一書記談一些粗鄙之見。
首先要查實情,這是搞好扶貧工作的基礎。查實情就必須深入千家萬戶、深入田間地頭,和廣大的基層干部群眾融為一體,要跑遍全村,把當地的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土地資源、主要產業、區位優勢、貧困人數、致貧原因、群眾訴求、干部想法等基本情況都摸清楚。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其實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要多跑、多問、多記、多思,沒有捷徑可走,只能腳踏實地。只有在深入調查研究、掌握豐富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才能避免偏聽偏信、以偏概全,或者靠“拍腦袋”草率做出決定,才能使后面的決策與措施更加緊貼實際、思路清晰、精準科學。2011年,我參加湖北省組織的“入萬戶”活動,在鄂西北某偏遠山村駐點整整一個月。在此期間,我看到了一些過去坐在辦公室里,或者“蜻蜓點水”式調研怎么也想不到的問題,聽到了不少來自基層群眾的真知灼見。一些情況和問題,只有當腳踏實地,親眼見到、親耳聽到、親手做到,才從心底里感到震撼、才更有切身體會。一個月的駐村生活,讓我對山區的“三農”情況有了一次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感到收獲頗豐、受益匪淺。雖然“入萬戶”并沒有為當地農民解決多少困難,但卻查清了農村當時存在的很多突出問題,如庫塘堰渠常年失修影響農業生產,鄉村環境污染影響農民生活,農村人口老齡化、空殼化導致種田后繼無人等,這些問題匯總梳理后,為上級制定下一步農村政策、加大幫扶力度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
其次要出實招,這是抓好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出實招,就是要決策科學,將扶貧的規劃與措施都抓到“點子”上,把寶貴的精準扶貧資金用到“刀刃”上,把扶貧工作真正做到百姓的“心坎”里。山區農村情況千差萬別,每個農戶的情況更是大不一樣,扶貧工作要求一戶一策、精準施策,說到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卻非常困難。首先要熟悉情況,即“查實情”要下真功夫,要真正沉在“下面”而不是浮在表面;其次還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尤其是要懂得一些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有重要幫助的種養殖業方面知識和技能。很多貧困村第一書記,都是從各機關單位或企業抽調,對農村到底應該種什么、養什么,怎么種,怎么養,最后怎么加工、怎么銷售并不十分清楚,這就很容易導致一些地方在扶貧時不是出“實招”,而是搞“花架子”,把大量資金投向能立竿見影、易于實施、容易出彩的地方,或者上面要求發展什么就發展什么、政策扶持什么就發展什么、別人發展什么就發展什么,不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而是盲目跟風、人云亦云,最終群眾的一些實際困難并未得到真正解決,尤其是產業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如果農民的增收來源沒有解決好,貧困地區、貧困農戶就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第一書記不可能都是農業專家,即使是農業專家也不可能對當地需要發展的農業產業樣樣精通,怎樣才能做到“出實招”呢?這就需要第一書記們放下架子,甘當“學生”,設法邀請一些專家實地考察,多向專家虛心求教,必要時還要請專家參與規劃,并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做現場培訓與技術指導,確保目標正確、規劃科學,有的放矢、不打亂仗。我在幫助幾個貧困村做農業產業規劃與指導時,就發現一些地方的精準扶貧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產業趨同、產品相似等問題比較嚴重,極有可能導致一些農產品出現新一輪價格下滑。因此,在扶貧規劃上,一定要立足實際,請“專業人”做“專業事”,只有這樣,才能把扶貧招數做“實”,做得恰到好處。
其三要辦實事,這是抓好精準扶貧工作的核心。無論夢想多么美好、規劃多么科學,必須要有人將其落到實處。這就需要第一書記們既要善于謀事,又要善于做事,規劃一旦確定,就腳踏實地去做。有的地方花費不少精力做了規劃,有的甚至專門請專家幫助規劃,但做好的規劃卻一直留在紙上、掛在墻上,或者只拿來作為展示的資本,并沒有按照規劃的內容與要求扎扎實實一步步推進。有的第一書記沒有把工作重點放在抓大事、要事和推進產業建設、解決實際問題上,而是把大把的時間與精力都耗費在一些瑣碎的事務上,對務虛的事情抓得很緊,表面上看扶貧工作做得漂亮,但真正的實事卻沒有辦成幾件。要辦實事,要學會“彈鋼琴”的工作方法,要善于處理好主要工作與一般性工作之間的關系,既要牢牢抓住重點,將主要的時間與精力放在主要工作上,又要兼顧好其它工作。要搞好與所在村干部群眾的協調與配合,充分調動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村主職干部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交給更加合適的人去做,或大家齊心協力高效率共同完成,這樣才能騰出時間與精力抓真正需要自己去解決的實際問題。要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或農時季節,安排好規劃確定的每一件實事的推進時間與步驟,有條不紊地加以推進,不能事事操之過急,為趕進度亂兵上陣、胡子眉毛一把抓。
其四要講實效,這是抓精準扶貧工作的最終目的。精準扶貧工作做得好不好,要靠實際效果來說話,要看當地老百姓的真實評價。要將精準扶貧工作抓出成效,僅有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有科學合理的脫貧規劃、有腳踏實地地辦事作風還不行,還要有較強的執行力。要把“好事”真正辦“好”,既要為當地干一些任期內能夠見到實效的事情,還要因地制宜培育見效雖慢但適合當地發展、市場前景看好的產業,同時對貧困農民進行知識與技能培訓,增強其自我“造血”發展能力,幫貧困村建立起增收脫貧的長效機制,為村里留下幾件打基礎、管長遠,經得住時間考驗、經得起群眾評說的“業績”。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對精準脫貧工作成效的考評機制,避免一些貧困村第一書記為了早日實現脫貧,在數字上想辦法,在宣傳上做文章,在應付檢查上下功夫,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