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榮軍
黨中央做出易地扶貧搬遷決定以來,陜西省平利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響脫貧攻堅的“當頭炮”,牢牢把握“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根本要求。近年來,平利縣一直在脫貧攻堅路上探索前進,使易地扶貧搬遷有序推進,實現搬得出,穩得住。
走進平利,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劃一的白墻黛瓦徽派建筑民居,鑲嵌在郁郁蔥蔥的山水之間。“碧水藍天馬頭墻,翠竹綠樹映山莊”,美麗的新家園,讓搬遷戶的生活也美起來。
堅持科學布局,做到規劃精準
5月23日,大貴鎮廣興寨村34戶貧困戶圓了安居夢;5月26日,廣佛鎮松河村45戶貧困戶搬進安全又漂亮的新家;6月2日,西河鎮段家河村6戶低保戶喜遷田灣“交鑰匙”工程新房……截至目前,平利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有序推進,共計13166戶、34496人按規劃陸續遷入新居。
讓群眾住得開心,精準規劃很重要,能有效避免貧困群眾從一個窮窩搬到另一個窮窩,從一個險地遷入另一個險地。
平利縣堅持從縣域發展全局和城鄉一體、四化同步的高度去認識和謀劃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規劃精準促進脫貧。規劃按照“四避開(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洪澇災害威脅區、生態保護區和永久基本農田)、四靠近(靠近城鎮、中心村、農村新型社區和產業園區)、四達到(達到房產能保值、增收有保障、基礎配套強、公共服務好)”的要求,精心選址,精準編制搬遷規劃,做到“三個同步”(扶貧搬遷與脫貧增收同步謀劃、搬遷建房與基礎設施同步建設、管理服務與民風改善同步推進)。
2016年,平利縣優化規劃布局,以建設1個5000戶、5個1000戶、5個500戶的大型集中安置區為重點,明確進城3萬人、入鎮4萬人、到中心村2萬人的搬遷目標,引導群眾向安全有保障、就業有門路、增收可持續的地方聚集,做到以規劃指引搬遷,以搬遷引領脫貧。
堅持社會公認,確保對象精準
“我都七十多歲的人了,一分錢沒花就住上了新房,做夢都沒想到。”5月15日,喜遷水坪村新居的王楊品說。王楊品是經過“戶申請、群評議、村初審、鎮審核、縣審定”的程序精準確定的搬遷貧困戶,得到了村民的公認。
確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必須守住精準的界線,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公認,這是平利縣決策者的共識。
平利按照“戶申請、群評議、村初審、鎮審核、縣審定”的工作程序,共精準識別“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13166戶34496人,按照省里提出的2016年政策設計、2017年建設推進、2018年基礎配套、2019年鞏固提升、2020年全面脫貧的“五步走”部署,分類建立臺張,實施輪候搬遷。平利縣對建檔立卡系統中的貧困戶逐一對接核實,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優先搬,鎖定了1744戶3859人的搬遷對象。今年結合貧困對象核實和數據清洗工作,嚴格比照扶貧信息系統逐一核實,啟動了2070戶5144人的易地扶貧搬遷,確保了對象精準。
堅持群眾滿意,力求安置精準
貧困戶張清群告訴筆者,自己原來住的地方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搬遷后不僅環境好,而且縣上還組織技能培訓。培訓后在家附近的手套加工廠當工人,月工資1800元左右。
平利縣搬遷安置堅持特困戶、兩災戶、意愿強烈戶“三優先”原則,一邊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宣傳,激發搬遷戶內生動力,一邊組織搬遷貧困戶參觀已建成安置區,讓他們親眼去看優美的環境、親耳去聽搬遷戶現身說法,親身去體會搬遷戶的美好生活,從而實現“要我搬”到“我要搬”。
能進廠,可種養!平利縣尊重搬遷戶意愿,采取進城入鎮就業、依托園區帶動、政府統籌兜底三種安置方式對接全縣所有搬遷戶,讓廣大搬遷群眾就近能在工業集中區、現代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社區工廠就業,實現持久增收,穩固脫貧。
平利縣對特困戶和五保戶,采取“交鑰匙工程”和農村敬老院統籌兜底安置,“零自籌”直接拎包入住,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應搬盡搬。
堅持對標看齊,執行政策精準
易地扶貧搬遷建的是脫貧房,是安全房,不是小康房。平利縣牢記中央政策鐵規,堅守“三條”紅線,從嚴把關搬遷對象,控制住房面積和建房成本,確保“住房不舉債、脫貧有保障”。
平利縣嚴把對象精準的界線,按照全省部署,扎實開展扶貧對象核實和數據清洗工作,嚴格比照扶貧信息系統,實行照單搬遷,接受社會監督,確保搬遷對象準而又準。同時嚴格控制住房面積的標線,按照人均建房面積不超過25平米標準,根據家庭人口,合理搭配戶型,設計20、40、60、80、120平米的安置房,實行以人定量、以戶定建,先定后建,確保每戶人均面積不超標、實用夠用。
平利還嚴守搬遷不舉債的底線,采取成本上限控制,通過價格聽證、搬遷代表與建設企業談判等多種方式,按照招投標程序,嚴控建房成本每平米不超過1500元,貧困戶每人自籌不超過2500元、每戶自籌不超過1萬元的政策底線,確保搬遷群眾少掏錢或不掏錢住進新房。
堅持穩定增收,強化施策精準
長安鎮高峰村二組貧困戶甘啟志,幾年前還在為吃喝發愁,自從將自家1.7畝水田和2.5畝山地流轉給女媧銀峰茶業有限公司,成為公司員工后,月薪2400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因產業而脫貧,因產業而致富,在中國名茶之鄉、全國絞股藍第一縣平利縣已成新常態。平利縣夯實關鍵,明確產業扶貧路徑,緊扣產業“5個10萬”目標(10萬畝有機茶、10萬畝絞股藍、10萬畝富硒糧油、10萬畝中藥材、10萬頭生態豬),推行“一村一業一企一園一社”的路子,對接全縣137個村特別是79個貧困村和所有貧困戶,呈現出“村村有產業、戶戶有主業、人人能增收”的喜人局面。據統計,平利先后流轉土地13.8萬畝,投入金融扶貧資金6億多元,發展龍頭企業和合作社150家,帶動貧困戶5020戶15000余人。
平利社區的“小工廠”助推“大脫貧”模式,更是名揚全國。被人社部認定為國家級充分就業社區的藥婦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安置搬遷戶550戶1724人,其中安置易地扶貧搬遷203戶396人,先后引進嘉鴻手套廠等4家企業入駐,解決搬遷群眾就業250人。興辦社區工廠41家,總部建在園區、車間辦在社區,吸納3000余人,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堅持創新管理,追求服務精準
“青草坪不經常回去,在這掙錢生活,這不是家哪兒還是家?”已是社區樓長兼衛生監督員的胡光意說。56歲的胡光意,3年前就搬進縣城集中安置點藥婦溝社區,當初別人問她是哪里人,她總習慣說青草坪村,如今再問,她順嘴答的卻是“藥婦溝”。
讓眾多像胡光意這樣的搬遷群眾,認同社區,安家安心,讓搬遷貧困戶由散居農民轉變為社區居民,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生活,是平利搬遷社區創新管理和服務精準的核心理念。
平利建立了以社區黨支部為核心,管委會辦事服務為紐帶,社區居民自治為主的管理模式,在搬遷社區深入開展法治管理、創業致富、文化特色、環境優美、服務保障“五星”創建,建成了31個“五星社區”。“五星社區”不斷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強化搬遷群眾的認同感。例如,既有通過文化墻、文化長廊等打造的宣傳文化,也有不定期開展的傳統文化、安全生產文化、計生文化等文化進社區活動;既有通過道德講堂,推舉鄉賢、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形成的榜樣文化,也有鼓勵搬遷群眾放棄山上苦熬,轉為山下打拼的勞動文化……就這樣,大山之中的平利縣打造了一個個溫馨、和諧的搬遷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