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守田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是全省34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之一,有省級重點貧困村49個,貧困人口3.3萬戶6.3萬人。在扶貧工作中,費縣探索實施“五個全覆蓋”脫貧攻堅舉措,對扶貧任務分解細化,按五種類型進行分類施策,設立五條專項工作線、五個專職辦公室,建立五個信息數據庫,以線帶面、統籌推進,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少”。2016年全縣實現3.8萬人脫貧,25個貧困村“摘帽”。
產業項目全覆蓋,實現“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
費縣在重點貧困村逐村成立幫扶領導小組,每村安排50-10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明確種養殖、光伏、生態旅游、電商四個主要方向,確保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
“旅游+扶貧”賦予旅游產業扶貧開發新模式。費縣是“世界長壽之鄉”,生態怡人,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為推動北部蒙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南部許家崖水庫區20個重點貧困村脫貧,費縣大力發展全域鄉村生態旅游,力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施投資20億元的大田莊全域生態游項目,整合省財政“一事一議”和旅游扶貧資金,將每個村都打造成了風格獨特的旅游景點,區域內實現了“三變”,即果園變成游園、房屋變成旅館、產品變成商品,綠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銀山”。引進投資20億元的許家崖“后鄉土”鄉村綜合開發示范區項目,發展以古村落、農業觀光、果品采摘等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吸納或租賃貧困戶的部分果園、魚塘、山林、土地等生產資源作價參股,經營業主返聘貧困戶家中勞動力在經濟實體中從事管理和生產,帶動農戶就業創業,區域內實現了“三轉”,即專項扶貧資金轉股金、村級資源轉股權、集體資產轉紅利,項目建成后可帶動3000人就業,能夠有效輻射庫區貧困村和貧困戶脫貧。
“三式建光伏”賦予丘陵山區扶貧開發新產業。費縣境內山區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70%多,2萬畝荒山、灘涂適合發展光伏產業。為用好土地資源,費縣采取集中式、集體式、分布式開發模式,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對于1000畝以上大面積荒山,采取集中式電站方式,由企業投資,建設了投資11億元裝機容量90兆瓦的熠峰光伏發電項目,通過土地租賃、園區務工等方式帶動3個重點貧困村470戶850人穩定脫貧,村集體每年增收25萬元;村里有集體空閑地的,根據土地面積大小確定裝機容量規模,建設集體式光伏電站。縣政府成立益民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申請上級光伏扶貧指標25.6兆瓦,投資2億元,在5個鄉鎮22個貧困村實施。項目完成后,3038戶群眾年受益3000元;對于住房安裝條件允許的貧困戶,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在房頂安裝分布式光伏電站。在梁邱、石井等4個鄉鎮20個貧困村建設了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1.7兆瓦。
“互聯網+”賦予電商產業扶貧開發新力量。運用“互聯網+”思維,充分發揮電商扶貧快捷、簡單、有效的優勢,探索“上行促銷售、下行帶就業、綜合促增收”電商扶貧模式,重點打造了齊尚、思埠、紅袖添香為代表的不同類型電商企業,形成了特色電商幫扶模式。
在上行方面,依托齊尚等電商平臺,在全縣設立經營服務網點160個,實現了重點貧困村全覆蓋,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難賣的問題。在下行方面,引進廣州思埠集團成立費縣思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全縣電商孵化中心、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婦女創業孵化中心、殘疾人創業孵化中心,吸納帶動貧困戶創業就業,現已發展代理商475家,其中貧困人口73人。
在上下行綜合方面,依托阿里巴巴最大服務商—紅袖添香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梁邱鎮建立了電子商務扶貧示范園,通過開展電子商務培訓、指導貧困戶網上開店、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運營等,實現了吸納就業、培訓創業、農產品進城、貧困戶增收的目的。目前,全縣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到282家,年交易額6億多元,從業人員3000多人,帶動商貿物流、交通運輸等行業2000人就業。
產業化帶動全覆蓋,“單打獨斗”變“抱團發展”
費縣是傳統農業大縣,林果面積廣大,特色養殖眾多,培育了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生產具有良好的經營組織基礎。依托這些資源,費縣把有勞動能力、從事種養殖產業的貧困戶全部納入產業化合作經營鏈條,依靠合作化經營、產業鏈帶動,建立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長效機制。
實行扶貧園區帶動。費縣根據地區特色和產業基礎,在全縣規劃建設潤寶、龍盛等21處扶貧產業園區。對于園區管理經營,費縣實行“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貧困戶參與”的政策,重點解決周邊村貧困戶脫貧問題。對入園企業,在土地流轉、小額扶貧信貸、財政專項補助等方面,政府給予重點扶持;對生產載體,由企業出資,并承擔所有生產經營性投入;對具體的生產經營事項,由貧困戶和企業分工負責,盈利與企業按比例分成。園區盈利后,貧困群眾將實現戶均年收入3—4萬元。
實施龍頭企業帶動。發動生產經營良好的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建設種植基地、開辦扶貧車間等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如山東豆黃金公司通過建設優質大豆生產基地1.3萬畝,開發提供就業崗位、設立公益特崗等方式,帶動周邊貧困群眾167人脫貧,實現了企業壯大與群眾受益的雙贏。目前,全縣42家農業龍頭企業累計開發扶貧式崗位1200個,帶動貧困群眾就業860人。
實行專業合作社帶動。篩選211家優質農業專業合作社,開展“送項目、送良種、送技術、送銷售、送資金”的“五送”服務,保障貧困戶發展無風險、收入有保障。探索實行“村社共建”模式,由村集體領辦專業合作社,有效打消了村民顧慮,既保證了貧困戶脫貧,也實現了村集體增收。
易地扶貧搬遷全覆蓋,實現“摘窮帽、拔窮根”
費縣有6個鄉鎮16個村2944戶9295人(其中貧困戶1389戶3459人)需要實施易地搬遷扶貧,占全省總任務的1/5、全市總任務的60%。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思路,費縣探索實行新型居住社區、就業安置園區和高效農業示范區“三區同建”,高標準打造崔家溝易地扶貧搬遷示范工程。
實行政策引導、設施先行,確保“搬得出”。費縣堅持“先安置、后拆遷”的原則,整合利用土地增減掛鉤、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等專項資金,投資1億元在鄉鎮駐地建設濱河社區作為項目安置社區,實現了260戶貧困戶零負擔搬遷,270戶隨遷戶最大優惠入住。
完善配套、保障就業,確保“穩得住”。在社區周邊大力培植服裝紡織、商貿物流、板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建設了木業產業園、服裝產業園和居家靈活就業中心“兩園一中心”,通過開展就業培訓和安置,幫助不同年齡段的群眾實現充分就業。
綜合治理、產業開發,確保“能致富”。費縣對項目村搬遷后的1萬余畝土地實施整體產業開發,投資1.9億元用于道路、水利和土地整治等基礎設施配套,整理土地1.3萬畝,復墾土地940畝,搬動土石方300萬立方米,新建小型水庫3座、攔河壩38處、揚水站17座,治理河道1.2萬米;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模式,招引農業項目10個,成立2家合作社,52家家庭農場,吸納260人就業,人均年收入1.2萬元以上,實現脫貧。
就業安置全覆蓋,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費縣對不愿發展產業項目、有就業愿望的貧困人口,建立了貧困人口就業安置數據信息庫,實行全員登記認定、全員免費培訓、全員就業安置、全員跟蹤管理,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整合資源抓培訓,實現“愿培盡培”。費縣整合人社、教育等多個部門培訓資源,搭建縣、鄉、村三級培訓平臺,采取培訓機構列單、貧困戶選單、政府買單的方式,對貧困家庭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累計舉辦就業創業培訓班40期,培訓1800余人次。
多措并舉抓就業,實現“能業則業”。費縣強化貧困村、勞務中介機構、用工企業、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四方協作,定向培訓、定向輸出、定崗接收,今年以來費縣累計轉移農村貧困人員686人。鼓勵企業利用村集體閑置土地、房屋等創辦扶貧車間,開展農產品加工、來料加工等投資少、見效快、受益廣的項目,發動72家企業建設扶貧車間,提供就業崗位3600個,吸納貧困人口1103人。
動態跟蹤抓監管,實現“宜轉即轉”。費縣對依靠就業安置脫貧的貧困戶實行長期動態跟蹤管理。對經培訓上崗,工作一段時間后不適應崗位離職的,組織二次培訓、轉崗,確保每一名貧困人口都能實現持續就業、穩定脫貧。
政策兜底全覆蓋,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費縣堅持多方爭取政策,統籌各類資源,構建幫扶機制,確保特困群眾、無勞動能力貧困戶脫貧有保障。
創新實行孝善養老模式,設立2000萬元的家庭養老孝心基金,對70歲以上老人分年齡段每月分別給予20、30、50元補助,加上子女每月100元贍養金和100元養老保險金,保證每名老人每月收入不低于220元,解決了6.96萬名70歲以上老人基本生活問題。
搞好教育保障,對建檔立卡的3424名農村家庭困難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實行資助全覆蓋,確保每個貧困學生不因家庭困難而失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搞好醫療保障。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實行醫療費用縣鄉財政兜底補助。實施特困救助,對農村特困家庭進行排查核實,共核查579戶1506人,由縣慈善總會給予托底式救助,今年,已救助大病群眾40人,平均每人發放救助金7.5萬元,最高的達到33萬元。
脫貧攻堅“五個全覆蓋”的實施,為費縣貧困群眾早日脫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縣委、縣政府將一抓到底,為脫貧攻堅交上完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