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東亮
五角大樓對于朝鮮導彈的擔憂,已經上升到考慮恢復冷戰“星球大戰”計劃的地步。據“今日美國”網站17日報道,鑒于朝鮮加快發展射程抵達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美國國會和軍方將進一步發展完善陸基、天基和空基反導技術,以防有朝一日朝鮮導彈來襲。
需要分層反導系統
報道稱,朝鮮7月4日發射的“火星-14”洲際導彈最大射程可能高達6700公里,這意味著已將阿拉斯加納入射程。盡管未能追蹤到朝鮮導彈的再入大氣層彈頭,但美國推測朝鮮將在一年內掌握核彈頭小型化和遠程運載投射能力。目前有共和黨議員提議,五角大樓應進行天基導彈防御系統的研發工作,這是上世紀80年代里根總統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內容,主要針對前蘇聯核導彈威脅。國防部長馬蒂斯也已下令,要求導彈防御局審查國家導彈防御總體戰略。美國國際安全研究中心航空航天安全項目主管托德·哈里森表示,“保護我們免受導彈襲擊的方式是顯示威懾,向對手展示我們可以阻止他們的導彈襲擊,并有能力向他們發起反擊。”
據估計,朝鮮核武庫擁有約1000枚導彈,其中包括大量瞄準美國駐韓國、日本、關島等亞太基地和海上目標的常規導彈。要攔截這些射程不同的導彈,需要發展針對遠程和近程導彈的分層反導防御系統,目前美國的分層反導系統正處于升級改進階段,包括陸軍的“薩德”“愛國者-3”和海軍的“標準-3”等,下一步的升級重點是使反導武器飛得更快、打得更遠、攔得更準。
陸基海基反導系統忙升級
報道介紹說,在陸基反導方面,美國將同時發展“薩德”系統和GMD國家導彈防御系統,這也是美國反導系統未來發展的重心所在。7月11日,美軍首次使用“薩德”系統成功攔截一枚模擬的中程彈道導彈。同短程導彈相比,中程導彈目標飛行速度更快、跟蹤瞄準難度更高。5月,美國導彈防御局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陸基中段攔截導彈,成功擊落從太平洋夸賈林環礁發射的模擬洲際導彈。目前美國已經在本土部署有36套陸基中段反導系統,并計劃于2017年底前,在范登堡、格拉斯堡和阿拉斯加部署44套該反導系統。理論上講,這兩種反導系統具備攔截朝鮮中遠程導彈的能力。
據軍控裁軍協會政策主管金斯頓·雷夫介紹,美國導彈防御局還在開發多彈頭攔截技術,使單套陸基反導系統能夠對抗多個導彈威脅。但這種技術或許將迫使俄羅斯和中國研發更加強大的進攻性武器,導致國際軍備競賽升級的風險。
此外,美國海軍則在研制“標準-3BLOCK2A”新型攔截導彈。這種由美日共同研制的導彈具備更高的攔截高度,使其具備中段攔截能力。不過在今年6月的測試中,該導彈攔截失敗。
太空和空中反導有了新技術
盡管當年“星球大戰”計劃中最受關注的天基反導系統被取消,但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武器似乎不再遙不可及。報道稱,美國前導彈防御局局長、空軍退役中將亨利·奧柏林宣稱,現有衛星技術只能針對來襲導彈方向作出概略判斷,無法及時跟蹤和精確瞄準。美國導彈防御局計劃發射一個由多顆小型衛星組成的太空“星座”,并增加一整套地面監視系統,可以確保在大氣層外就能瞄準具有威脅的導彈。同時美國軍方正在研究從在軌衛星上發射天基反導武器,美國國際安全研究中心披露,要想攔截朝鮮發射的導彈,至少需要30顆這種近地軌道衛星。亨利·奧柏林表示,每顆衛星可攜帶多枚導彈,未來甚至可以攜帶激光武器,在外太空對同一導彈進行多次攔截。美國《國防》月刊網站也表示,天基導彈攔截系統有著更大的覆蓋范圍,能在盡量遠離美國本土的地方擊落朝鮮導彈。
此外,美軍還曾利用波音747機載激光武器攔截過導彈,但五角大樓最終放棄這種設想。奧柏林表示,新型固態混合驅動激光器體積更小、重量更強、功率更大,可以由高空無人機攜帶飛行,能在朝鮮高空執行長達數日的巡邏任務,及時攔截處于助推上升階段的朝鮮導彈,那是導彈彈頭與彈體尚未分離的階段,最容易被摧毀攔截。
但無論是部署在太空還是天空中的反導系統,費用始終是個大問題。例如美軍評估認為,要完全防御來自朝鮮的導彈,需要部署數百個天基攔截系統,這樣的體系將“非常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