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
摘 要:教育的改革提倡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中學數學課堂中學生提問是提高學生自主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課堂提問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傳授基礎的知識,是教學方式豐富化的一種,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手段.提高中學數學的課堂提問有效性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部分.是值得放在教學重點討論和探索的問題之列的.以下是對中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環節的問題分析,以及對有效提問的策略及措施的列舉,以利于促進教學的改善.
關鍵詞: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設計
課堂提問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針對重難點及實際的教學問題,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進行回答的過程.它是數學教學中啟發和培養學生心智和思維的有效手段,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意識,也能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是啟發式教學的一種典型方法,同時教師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反饋來調整教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
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問題
1教師注重提問數量忽視了提問的質量
教學中需要教師掌握好提問的數量,以及保證問題的質量,數量多并不能保證學生能進行完善全面的思考,學生在過多的提問下,高度緊張的教學氛圍沒有給學生一個合適的環境來進行深入的思考,實際上很多學生只進行了簡單的初步分析,回答了以后對問題沒有深刻的印象,密度過高的提問并沒有實質上的作用,忽視了質量就無法發揮提問的效果,教師不能只注重提問的廣度而忽視了問題的深度探索.師生之間看似頻繁交流,實質上學生收獲不大.
2教師在提問后忽視了傾聽
教師在精心的設計問題和在課堂中實踐后,學生也進行了回答,但部分教師卻不注重傾聽,出于課堂節奏的控制或急于給出答案而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闡述相關的思考,這樣教學質量會打折扣.有時教師迫不及待的引導,會省略了學生的探索過程,也左右了學生的獨立性思考和限制了學生表達原始的思路和疑問的機會,另外部分教師在學生回答后不做點評,這也會影響學生對問題解答的積極性,還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沒有學生能正確回答會自己給出標準答案,沒有傾聽學生的疑惑省略了引導,這些都易造成學生對提問環節的主動參與度,形成依賴性[1].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原則
為了改善低效以及無效的課堂提問現狀,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需要設定一定的原則.
1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課堂上,教師設計問題,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思考,便于下一個教學環節的進行.所以每一個問題都要精心準備,要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提問的目的性,還體現在問題的表述要準確、清晰、簡潔,這涉及到教師的語言表達的水平和語言風格等問題.如果一個教師的語言表達欠流暢,或過于晦澀模糊,那么學生就很難聽懂老師的要求,不知該如何思考作答.一般的說,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盡可能采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去提問.首先教師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盲目提問只能分散精力,偏離教學軌道,浪費時間,提問應從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出發,教師要能描述提問的明確目標:為引出新課?為前后聯系?為突出重點?為突破難點?為引起學生興趣?為引起學生爭論?為促使學生思維?為總結歸納?等等.讓問題為教學穿針引線,有所成效.
2 提問需具有啟發性
教學是一種循序漸進地選取、組織傳遞和運用知識信息、促進學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識的活動教師要優化學生思維程序,循序漸進,使提問具有啟發性.數學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學生的認知活動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來展開的,所以課堂提問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而促進學生的有序思考.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斷擴展.由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可能不全面或遺漏某些條件,得出片面結論.如果老師能不斷追問,質疑,概括,總結,學生就會全面系統的掌握知識并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
3 提問要有趣味性
高中數學知識的呈現往往是抽象的、靜態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課堂的有效提問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課堂的知識傳播動態化和形象化起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因此教師提問必須考慮趣味性、挑戰性,引人入勝,深入淺出,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老師循循善誘,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能激發起他們的興趣,這樣就能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2].
4對學生的問題回答要及時反饋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的評價.針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評價.時間長了學生會感到乏味,回答對的要及時予以充分的肯定.回答的不對,老師可以和學生及時探討,并在探討中,對于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哪怕是僅有的一點,教師應拿著“放大鏡”大力鼓勵和表揚,肯定他們好的一面.學生哪怕回答不出來,教師也應該尊重鼓勵和耐心誘導.肯定其積極思考的精神,再幫助其分析導致錯誤的原因教師的評價極為重要,它能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和獨立思考的自信,因為他們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教師的語言、眼神、表情、身體動作等都是有效的反饋方式.提問不只是老師的事,如果能激發學生主動提問,讓提問、回答、評價充滿教學的整個過程,產生互動的教學場景,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三、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1明確性的問題設計
提問必須要圍繞課堂的教學目標展開,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服務以在《二項式定理》的課堂上設計的問題為說明.問題1今天是星期四,那么7天后是星期幾?8天后是星期幾?100天后是星期幾?1000天后是星期幾?問題2班主任欲在各組推薦的候選人中挑選組長.共4組,每組推薦出2名男生3名女生,現每組挑選1名組長,問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
設計這些問題的目的非常明確:第一個問題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二個問題是為了通過此問題的解決引入二項式定理.當學習開始時,大腦更善于接受問題而不是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參與到課堂中來,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在這一節課的學習效果
2設計恰當難度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挑戰意識
如果一學生能夠用他現有的知識比較容易地解答某個問題時,那么他的思維過程就不會發生,如果一個問題須借助于他還沒有掌握的知識才能解決時,他的思維過程也不會發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所提的問題過于簡單則缺乏思考的價值,過于復雜則容易使學生喪失思考的信心,過于詳細則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容量,過于寬泛則使學生迷失了思考的方向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學習水平的進步教師在設計提問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并考慮學生此時的心理狀態,務使所提的問題位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3].
例如在數列這一章新課結束上復習課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已知數列{an}為等差數列,其前n項和為sn.問題1:若a4+a5=0,試分別比較s7與s1,s6與s2,s5與s3的大小關系,并將它們的關系整合為一個等式或不等式這個問題障礙不是太大,屬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的問題,同學們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跳一跳”還是能得到結果的,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一般地,若存在正整數k,使ak+ak+1=0成立,教師可將問題1中的結論作相應的推廣,試寫出推廣后的結論,并推斷其是否正確.第二個問題比較復雜,但由于有第一個問題作為鋪墊,它又位于學生提高了的“最近發展區”內,學生通過思考探索也大部分都得到了正確的結果.
3懸念趣味性提問
懸念在心理學上是指學生對所學對象感到困惑不解而產生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狀態.教師的“問”要能創設那種使學生感到“驚奇”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新課引入時教師要善于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設計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性問題”或一個有趣的故事,創設的“問題或故事”一方面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要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迫切想知道如何用將要學到的新知識來解決或解釋它們
案例:學習“對數的運算性質”時,我拿一張白紙對折3次后,提出問題:白紙厚度只有001mm,三次對折后的厚度是001×23=008mm,還不到1mm假如對折50次,它的厚度是多少?會不會高過世界最高峰?同學們議論紛紛,爭論也很激烈當我宣布對折50次后,用這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可以計算出白紙的厚度大約是1010米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現在的高度是884443米,一張白紙對折50次后的厚度仍然相當于1010÷104=106個“世界最高峰”學生很驚訝,感覺不可思議,于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一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
4教師深化理答
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應,對學生應答的評價、補充、修正、拓展、提示本質等但有部分教師在理答時,過于簡單或只關心結果的正確與不正確,教師需要深入的對問題的本質進行闡述、拓展、延深,使學生對這一問題得到升華與深化,使學生知道知識的遷移以及融會貫通,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曾鐘 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設計探討[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5(46)
[2]張偉 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探究[J]. 新課程:中, 2016(1)
[3]王禮 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J]. 魅力中國, 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