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深刻分析和總結了智力開發的可能性和規律性,引用了大量的各方面例證和科學實驗結論作為依據,層層論證,很有說服力。并指出了智能開發的關鍵和途徑,在于長期大量科學地用腦。最后得出結論說:成人教育和智能開發是一座巨大的金礦,智力資源開發大有可為,有望幫助解決資源不足和環境問題。
[關鍵詞]智力資源;智能開發;用腦;用進廢退;多元智能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74
人能否變聰明呢?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大腦具有驚人的可塑性”。看看海豚的表演,海豚都能變聰明,更何況人呢?那么人怎樣才能變聰明呢?長期的腦力勞動和智力實踐,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可以把不聰明的人變成聰明的人。
1事實、體驗、觀察、比較和分析
只要比較分析一下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中老年人,如知識分子和農民:有的老人思維敏捷、談吐飛揚、記憶力驚人、創造力豐富,而用腦少的老人則思維遲鈍、反應遲緩、記憶力衰退。老教授、老科學家可能思維清晰,有人則可能老眼昏花。從職業上看,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其大腦機能、精明程度和智能水平很不一樣,如醫生、教師、科學家和農牧漁民、普通工種相比較,就很不同。這些老專家、老教授長期形成了精深的專門才能,具有獨特的智能優勢。他們中間許多人精力充沛,創造力旺盛。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文俊、袁隆平、黃昆、王選、金怡鐮、王永志、劉東升7位院士,在獲此殊榮時,年高者86歲,年少者64歲,平均獲獎年齡75歲。[1]這些人并非生來就這樣,這種鮮明的反差往往主要是職業和長期腦力激發造成的。
假設將兩個智力水平相近的小孩,一個讓其從事體力勞動,一個培養他從事腦力勞動,到中老年以后,就可以看出他們身上的鮮明反差:大腦機能、精明程度、反應能力和智能水平就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大量豐富的智能活動和信息刺激對大腦機能的重新構建和智力潛能開發所造成的。其實,只要觀察大量同班同學,就可以很明顯地證明這一點,經過十年、二十年以上的觀察和比較,這一結論就可以得到非常有力的印證。我長期觀察和比較了大量案例,才得出這一研究結論的。觀察和對比時間越長,越有說服力。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智能可分為八大類: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等。
從身體運動智能來看,長期從事某項運動,就會提高某項運動智能。如足球、籃球、排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體操等,你開始訓練時,都很生疏、很笨拙,反應遲緩,可是當你訓練越來越多,訓練有素以后,技術越來越嫻熟,技藝越來越高超,反應越來越靈敏,就表明你的身體運動智能已經開發出來。比如足球運動智能,剛開始時,你的腳也不靈活,但是經過訓練以后就不同了,足球在你腳下運轉自如、翻飛滾動,相關肌肉和神經都處于高度協調之中。
棋類、書法、醫術、藝術、武術、雜技、舞蹈、歌唱等,也都是如此。“業精于勤而荒于嬉”,練功者“一日不練自己知道,二日不練同伴知道,三日不練觀眾知道”。所有這些都說明持續練習和開發,對人力資源和智能開發是何等重要!你長期練習書法,就可能成為書法家。專門習武,就可能成為武術家。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就是因為其長期專習于某個領域。
從語言智能和寫作能力來看,也是一樣。如詩歌創作,你長期創作,詩才就會進步。你多學多看多讀多聽多說,古文和外語能力就會提高,甚至運用自如。你長期置身于某一語言環境中,比如外語或方言之中,你很快就能學會并適應,因為外界環境在時刻作用于腦神經系統,使得語言智能迅速發展提高。在聽、說、讀、寫中,如果你某一方面用功多,某一方面就強。比如盲人,其視力缺陷迫使他專心致志于聽覺,故其聽力特好,所以古代宮廷樂師往往專用盲人,就為此緣故。在寫作能力中,如果你專門練習寫詩,就可能成為詩人;專門致力于寫作,就可能成為作家。
各種工匠師傅,泥工、木工、紡紗工、機械工、修理工和神槍手等,其術業日益精通,也是因為他們操作練習太多,天天做、日日練,因而熟能生巧。
可見勤學苦練是開發智能的基本方法,學習越多、練習越多、實踐越多,智能開發就可能越多。一般來說,智能開發成效W=k1X+k2Y+k3Z,k1、k2、k3是比例系數,X是學習訓練,Y是方式方法,Z是條件環境。
反之,則不利于智能開發。長期不讀書、不用腦,就難以擁有聰明智慧;甚至已經擁有的,都會生疏退化。你的數學長期不用,數學智能就會退化;長期不寫作,寫作能力就會下降;長期不寫詩,詩才就會降低;長期不打球,球藝就會下降;長期不下棋,棋藝就會下降;長期不打牌,牌藝就會下降;長期不做工,技藝就會生疏;語言長期不用,語言智能就會退化,例如方言、家鄉話、外語等,你長期不用,相關語言智能就會下降,有些長期在外的人可能對家鄉話比較生疏,就是語言退化現象……在各個領域幾乎都存在“用進廢退”現象。用就會進步,不用就要退化,智能也是如此。
天才之腦當然有,但不用腦、不開發也不行。宋朝神童方仲永天資過人,五歲能詩,后不能繼,終淪落為普通人。還有許多少年天才,成年后表現平凡,無所建樹,難成大器。而貝多芬、黑格爾等大師,卻少年平庸。可見,天才之腦可以枯萎凋謝,而凡人之腦可以開發成才。
2典型例證
齊國都城世代刺繡,那里女子人人都會刺繡;襄地有織錦傳統,即使不聰明的女子,也可能是織錦巧婦。瓷器師聽覺靈敏,品酒師味覺超強。天天練、日日學,就會把這項能力開發出來。各行各業的工匠師傅的精湛技藝,也是通過大量的實踐和練習才培養開發出來的。銀行點鈔員快速精準點鈔;體操、芭蕾、馬戲、雜技表演者可以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也全是他們長期重復練習同一動作的結果”。[2]笨拙可以變靈敏,愚蠢可以變聰明。
3相關實驗基礎和科學原理
“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因學習而產生的θ波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生成,從而說明了學習可使大腦更聰明。”[3]“科學家用超聲波測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的大腦,發現勤于思考的人,腦血管經常處于舒展狀態,使大腦神經細胞得到良好的保養。”[4]
根據腦科學研究,智能高低與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系建立的多少密切相關。“突觸”建立的越多,聯系越復雜,智力就越強;反之,智力就低下。大腦使用越多,方法越得當,“突觸”的聯系才能越來越復雜,智力才能越來越提高,這就是大腦越用越聰明的原因。網絡系統連接越多,網絡功能越強大。人腦好比一個非常復雜的網絡系統,“突觸”聯系建立的越多,人腦網絡就越發達,人就越聰明。[5]
許多植物人,由于其親人的關愛呵護,長期不懈地喚醒,想方設法采取各種良性刺激,病人終于蘇醒過來。甚至有些被醫生判定為不可能治愈的病例,也由于親人的耐心呵護、關愛和堅持,而蘇醒過來。既然植物人都能喚醒,那正常人就更不用說了。對植物人的療效同樣可以適用于正常人身上,以此類推,只要對正常人長期施以正確的良性刺激和智能開發,必將對其智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和影響。
類似實驗在動物身上也得到驗證:有人把兩組老鼠對照實驗,一組剝奪環境刺激,在光線昏暗、沒有機會接觸或看見其他老鼠的安靜環境中飼養。而對照組在環境豐富的有利條件下成長,并接受具體學習。結果表明:刺激豐富并接受教育的老鼠在大腦皮質的化學成分和大腦重量上不同于刺激剝奪組的老鼠。[6]在對猴子進行的社會性隔離飼養實驗中,也得到了很有效的實驗結果。這充分說明有益的信息和環境刺激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
4智能開發的關鍵是勤于用腦、久久為功
總之,通過上面正反兩方面的例證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智能是可以開發的,也是可以停滯和退化的。其關鍵取決于用腦的程度和方法,用還是不用、多用還是少用、短用還是長用?聰明智慧是打磨出來的,要靠勤于磨煉。如不用功、不發奮,聰明智慧就會退化。開發和激活大腦的最好辦法就是多“用腦”。機器越用越靈活,腦子越用越聰明,腦子往往是用聰明的。機器不用就要生銹,腦力不用就會退化。有道是:大腦越磨越靈光、越用越好用。“鏡子越擦越明,腦子越用越靈。”“身怕不動,腦怕不用。”研究顯示:“大腦如果長期不用,那么腦神經細胞就會萎縮,大腦也會逐漸衰老;而勤于用腦的人,大腦中會不斷地萌生出新的腦細胞,使大腦獲得新生。”[7]有人說:學習是健腦體操。聰明才智永遠屬于那些勤于用腦和善于用腦的人。
那些薄弱的領域可以通過開發和訓練來變強變優秀。例如,一個人開始記憶力不好,外語學習一直效果不佳;但“重復是最好的記憶”,人一之,我倍之;人一之,我十之。在這樣反復刺激之下,大腦的語言功能就有可能被激活,隨著其學習效果的顯現,信心倍增,興趣越來越濃,效率越來越高,其記憶力就會顯著提高,一個蠢才就有可能變成天才,正所謂“勤能補拙是良訓”。藝術體育智能也是如此,一個不擅長音樂和繪畫的學生,經過不斷努力開發和訓練,就有可能獲得優秀的音樂繪畫才能。因此,智能是可以開發訓練出來的。
大腦和智能存在非常明顯的“用進廢退”現象。生命在于運動,身體是這樣,大腦也是這樣。長期堅持鍛煉,身體素質就好;正如專業運動員一樣,正是長期的訓練開發,才使他們具有高超的技能。大腦也是一樣,只有靠長期的開發和訓練,才能使之變得卓越和優秀,才能被激活。思維是鍛煉大腦的最好方法,堅持“用腦”就是不斷地激活、鍛煉和開發大腦,長期“鍛煉”——不斷“用腦”,才能造成最優秀的大腦。腦子“三天不用就會生銹;總也不用,你的大腦會徹底變樣”。[8]
長期大量的有效信息和積極內容經常刺激,就可以非常有效地激活大腦神經細胞,經常用腦就會使腦血管經常處于供血狀態,使大腦神經細胞經常保持興奮和激發狀態,學習和工作效率倍增,從而起到開發智能和潛力的巨大作用。智能活動必有益智之功效。長期正確地大量用腦極為有利于益智,能極大地改變和提高大腦功能。
5結論
綜上所述,只要堅持不懈地開發,成人智力潛能是一座巨大的金礦,開發價值非常巨大。要十分注重成人教育和潛能開發,要把全民學習、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上升到國策高度,國家必須高度重視這一重大問題,把全社會的智力潛能資源這座“寶庫”開發利用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智慧型國家”。這樣知識經濟就會發達起來,“資源不足”和“環境問題”就有望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李忠誠老教授老專家是亟待開發的資源寶庫[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9/08/content_3459936.htm.
[2]中耀良性刺激能開發大腦潛能[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4a2e6010006kahtml.
[3]新華網科學家找到“大腦越用越靈”的科學根據[EB/OL].http://wwwbiooncom/Article/neurobiology/179113shtml.
[4]懸壺佳老不老在乎大腦[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807/22/7227507_138782606shtml.
[5]程躍潛能發展心理學及潛能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李鳴從“關黑屋子”說起[J].幼兒教育,1993(4).
[7]家有妙招身怕不動,腦怕不用[EB/OL].http://wwwjiayoumiaozhaocomzyys10461html.
[8]保坂隆最強大腦:77招讓你成為腦力最好的人[EB/OL].http://itemjdcom/11398557html.
[作者簡介]周健宇,副教授,江西廬山人。研究方向:國學和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