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瑋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貧困生數量和比例也呈迅速增長趨勢。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他們當中的很大部分存在自卑、抑郁、焦慮、冷漠內疚等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本文針對貧困生存在的問題,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其成因進行分析,并研究具有針對性的策略,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對策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經濟困難家庭的生存生活問題,為貧困大學生制定了許多資助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大學生的生活困境。從學校校園生活的實際來看,貧困大學生發生事故的比重仍然較大,有的非常嚴重。針對事故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很多事故都是由心理問題引發的。所以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其成因進行分析,并研究切實可行的對策,是目前高校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 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貧困大學生之所以產生上述的心理問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經濟壓力較大
貧困大學生不得不靠借債、貸款繳納學費以維系學業,因此,他們在校期間想方設法尋求機會打工掙錢,同時又要拼命學習,期待得到較高層次的獎學金,從而緩解經濟壓力,這使他們經常陷入一種想打工又怕耽誤學習,必須邊學習邊打工的矛盾之中。因為打工大量的占用學習時間,使學習成績不斷下降。
2.學習適應能力差
有部分貧困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出類拔萃,曾受到老師、同學的肯定,但是進入大學后,競爭非常激烈,曾經的優秀生或尖子生變為大學的普通生,心態沒有得到及時調整,造成無法適應大學生活的困惑。此外,許多貧困大學生來自偏遠、落后地區,以往落后的教育方式使他們很難適應高校自主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新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在一定階段內難以適應。
3.社會支持相對匱乏
社會支持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有著重大的影響。高校學習生活壓力大,貧困學生由于其特殊的情況,將承受更大的壓力,更需和諧的人際關系作為社會支持。但是,高校師生間、同學間的關系相對疏遠,這使遠離家門的學子缺少精神依托,加上貧困學生社交能力較差、心理閉鎖、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心等,他們常常不易尋找到傾吐心聲的知己,思想得不到交流,心中的郁悶、不滿和不安無法很好地得到宣泄。
4.就業壓力沉重
國家實施雙向選擇分配制度以后,大學生開始自主擇業。貧困大學生曾經的“不管吃多少苦,只要考上大學就可以改變現狀,魚躍龍門”的夢想開始破滅。1999 年高校開始擴大招生,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5.受到社會上部分人的歧視
在大學校園里,廣大師生對困難生都給以真情關愛并無私相助。但在社會上,困難學生常常受到社會上一些人的奚落、嘲笑和歧視。而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金錢至上”的社會不良現象又表現出一種蔑視甚至仇恨的態度,社會現實與他們主觀意識間的沖突加劇了其人格與心理健康的負性改變。
6.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兒童最初的社會天地,對兒童早期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影響兒童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其父母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對子女的教育和引導方式缺乏科學性,這對貧困學生早年的人格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 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
由于引發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的共同努力。
1.社會方面
為減輕大學生的經濟困難,應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資助政策體系,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學校發放獎學金、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國家發放困難補助等政策措施。特別是針對目前社會資助體系不規范,建議通過適當方式合理規范,建立新的資金分布格局??筛鶕鞲咝W生具體狀況,公平合理地進行資金的再分配,從宏觀上把握高校貧困學生資助工作。
2.學校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體系。2001 年3 月,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如何指導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盡快適應新的要求,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
其次,實行完全意義上的學分制有助于解決貧困學生的實際問題。我國高等院校對學生的管理主要通過學年制進行,基本上不允許在校學生工讀交替(一段時間學習,一段時間打工),也不允許兼讀(一邊學習,一邊打工),大學階段是以脫產的形式安排學業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原有的學制上有所突破,有限度地引進了學分制,但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學分制。
再次,經常舉辦一些團體互動活動。貧困大學生初入大學,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是其形成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有計劃地開展一些互動性集體活動,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消除陌生感與恐懼感,為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3.家庭方面
人格心理學家認為,家庭教化對孩子的“本體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貧困大學生的父母,應該在關心子女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多地關心其心理的需要,轉變教育方式,多與子女溝通,建立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給子女在心理上提供一個穩固的精神寄托,保障其人格的健康發展。
4.個人方面
貧困大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問題是焦慮、抑郁、強迫等。他們除了找心理醫生進行咨詢、疏導和治療外,自身也應積極進行日常性的自我心理調適。
首先,確立適合自己的新的奮斗目標。許多大學新生入學后,往往缺乏新的奮斗目標,容易產生迷茫感與失落感,極可能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和疾病。所以,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應確立一個新的學習奮斗目標。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會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處,這樣無形中會轉移注意力,削弱心理問題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其次,要正確對待學習、生活與就業所帶來的壓力。對于因學習緊張、生活貧困、就業困難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應勇敢面對,泰然處之。要保持心態的平衡,遇到問題,應始終以樂觀、堅強、自信的態度對待生活。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以一種自信、堅強、樂觀的精神面貌面對生活,是有助于及時調整心態,從心理困境中走出的。
第三,積極轉移注意力,學會自我宣泄。轉移注意力,是有助于擺脫心理困境的。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一旦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面對新事物,心情往往會逐步開朗,有利于減輕和消除心理問題,走出心理困境。
參考文獻
[1]謝桂陽.人為什么會自卑[J].心理世界,2000(1).
[2]向紅麗.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嗎[J].心理世界,2000(5).
[3]李華平.試論貧困大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