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年初,“創客”首次被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報告13次提出“創客”,明確表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創客”這個新鮮詞匯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要讓“眾多創客脫穎而出”,盡管只是簡短的一句話,但已在大學生群體中引發強烈關注。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越來越強,大學生爭相選擇創新創業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不再依賴家長、學校,而是主動尋找機遇,希望自己能像馬云、喬布斯等人一樣闖出一片天地。
關鍵詞:大學生;創客;素養;路徑
注:本文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計劃立項建設項目“大學生創客培育名師工作室”(項目編號:Szzgjh1-2-2016-5) 的階段性成果。
1 什么是創客
“創客”(Maker)起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起了一間個人制造實驗室,為創新提供平臺,使得發明創造不再受地點和人群的限制。它的發展掀起了個人設計和制造的浪潮,創客由此涌現。他們的“創”不只是創新,更是創造。英特爾,微軟等科技巨頭的創始人物都曾是典型的創客,創造出來眾多革命性產品和發明。創客的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堅守創新,持續實踐,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簡單的說就是:玩創新的一群人。創客們是熱衷于創意、設計、制造的個人設計制造群體,最有意愿、活力、熱情和能力為自己也為全社會去創建一種更美好的生活。
2 當前大學生創客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大學生創客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缺乏工作經驗、缺乏社會資源和人脈、缺乏合適的項目、個性不適合、創業環境差、競爭激烈、資金匱乏等方面的困難。
一方面,大學生創客自身存在問題。很多學生有創業的打算,但創業行動少。有創業的打算是因為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后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們或是不滿意公司待遇,或是不愿意服從公司的某些制度,或是傾向于更加自由的工作環境等,于是面對這種現狀,一些自我意識較強的大學生便去尋找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自主創業。可是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從小到大的活動空間幾乎局限于家庭和學校,他們的社交圈較小。即使選擇了創業這條道路,也不一定會走得長遠。
另一方面,創客創業環境問題。創客創業的首要需求便是資金,可就是這“第一桶金”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創客來說便是最大的難題。大多數創業資金多來自于父母、親戚、朋友和個人儲蓄,來自國家貸款政府、企業資助的微乎其微,這樣導致創業啟動資金的擁有量極其少。除卻資金,我國大學生創客創業需要的設施還相當不齊全。雖然政府出臺各種優惠政策,但是在真正的實施過程中又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因而創業大學生創客不容易享受到真正的扶持。國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小額貸款,但是銀行不愿意貸款給規模小、風險大、還貸能力弱的大學生創客創業,所以大學生創客依然面臨著貸款難、融資渠道窄等問題。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2015年1月28日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順應網絡時代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對于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青年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帶動擴大就業,打造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具有重要意義。”
3 大學生創客空間的建立
大學生創客空間的建立主體是誰,是高校?是政府?還是企業?現在大多數地方建立的創業孵化基地,是由政府批準,在校外建立的一個為大學生創辦企業提供服務的組織。
雖然大學生創客空間提供了一個載體,但是只能為已經有創業打算的大學生提供平臺,并不能以此來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灌輸創業思想,形成創業思路,與真正的創客空間理念還有一定的距離。而高校在校園內建立創客空間貼近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從根本抓起,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從入校起就重視創業,把創業當成一個人生選擇,而不是找不到工作不得已而為之。很多高校會在學校教授創業意識,開辦講座,設置相關課程,創辦創業協會之類的社團,這些久而久之都會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創業意識。所以由高校作為主辦方具有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在校園建立創客空間可以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從而刺激其潛意識。
大學生創客空間主要是為大學生提供開發、生產經營所必備的場地和辦公設施,并針對性的進行培訓和政策咨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和規避創業風險,提高創客企業的存活率和成功率。
4 大學生創客素養的養成路徑
(一)調動資源力量,打造開放的創客空間
與社會創客空間強調多樣化、個性化、基于興趣的創造以及推進創客作品規模化生產不同,學校創客空間可以更加側重于學校科學的結合,既提升創造能力,又強化學科科學效果。
在校內建設上,整合資源,打造創客空間。高校可以適度整合多方力量,打造定制的創客空間。充分利用校內各個圖書館、自習室、實驗室等現有資源,重視圖書館作為開放空間和資源查找的學習功能,將學習室作為跨學科、跨年級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創客空間,開放學校實驗室,將其作為學生實踐創新、動手操作的地方。因地制宜,將校內現有的資源環境整合成為設施先進、器材充足、材料全備的“創客空間”。
在校社合作上,高校可以加強與社會創客空間的合作,鼓勵學生將學習平臺延展到校外,將學生的創客項目帶到社會創客空間,與各行各業的創客分享創意,獲得更多的資源;此外,高校還可以加強與社區的合作,使學生的項目走出課堂和實驗室,考察其在社會環境中的運用和適應度,在服務消費者的實踐環境下反思既有創造的不足和缺陷,以獲取全新的靈感。
(二)整合有效師資,重構教師角色
發揮整合效應,廣泛利用有效師資。利用高校得天獨厚的專業教師資源,將不同學科的教師吸納進來,進行組合教學,讓學生了解、學習和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利用或聘請專攻創客教育的導師進行指導,以此來壯大創客教育的師資隊伍;邀請一些在社會企業中已經有一定成就的“超級創客”作為創客教育的兼職教師,以培訓和咨詢的形式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并將創客熱情傳遞給學生。
轉變思路,協助創客導師團隊重構教師角色。創客教師應該成為學習環境的設計者,需要為學習者設計創客學習項目,以解決其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客教師應該成為資源的管理者,將具有不同學科背景、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認知水平以及不同能力方向的學習者協調分配到不同的創客項目中,調配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協作。進行物資設備的管理,包括創客項目所需的學習資源、機械設備以及各種輔助設備等;創客教師應該成為學習過程的調控者,在創客項目啟動時,為學生提供適當的任務支架,在項目邁向正軌后,學生能夠自主實踐時及時地撤出支架;創客教師還應該是實踐質量的提升者,在學生的創客項目學習過程中起到質量監控的作用,在任務遇到困難的時候,提供適當的技術指導和心理狀態的疏導,使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三)改良課程體系,注重人才培養
創客教育的課程設計給高校傳統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講求在課程設計中加入實踐性、主體性和創造性,需要高校提供更為開放的教學體系。可借鑒國外高校開展創客教育的做法,將創客教育整合進日常課程中,既支持課程教學又間接實現創客教育的目標。利用一些新穎的設施和材料,激發學生的創意想法,支持學生自主設計與創造有重要的應用優勢;充分汲取學科之所長設計基礎課程,參考現在較為成熟的STEAM教育理念,將學科、技術、工程、數學、藝術設計等課程整合到教學設計中,將原本分散的學科整合到教學實踐中,在思維運用上糅合形成一個整體,提供合理的創客教學案例,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課程設計,鼓勵學生打破本專業思維壁壘來進行互動與合作。
此外,高校還可根據自身的特殊優勢,開設符合自身特色的創客課程。可以推出若干門新的、跨學科的、以工作室方式推進的創客教育課程進行試點,開放式地提供給全校學生作為選修課程。
參考文獻
[1]楊現民、李冀紅.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2):23-33
[2]彼得·蒂爾,布萊克·馬斯特斯.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Z]:中信出版社,2015.1
[3]史蒂夫·布蘭克、鮑勃·多夫.創業者手冊[Z],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3.1
[4]傅騫,王辭曉.當創客遇上STEAM教育[J].現代教育技術,2014(10):37-41
[5]鄭燕林.美國高校實施創客教育的路徑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5(3):21-29
作者簡介
衛軍帥(1980-),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工業大學學生處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