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群英
摘 要:生態教育逐漸置身公眾舞臺,人們清醒地意識到,生態問題的背后所隱藏的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生態教育更具有突破”知識本位”,引導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和塑造美好的生態情感的功能. 區域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傾向,從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區域文化的特性. 教育生態文化在沃土中成長.它在與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良性互動中,得到了健康、快速、穩步發展,從而呈現出了區域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良好態勢.
關鍵詞:生態教育;區域文化;和諧發展
生態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順應自然的人性的教育,是全社會自覺形成一種人生態度,它是今天的終身教育觀。當我們面對今天教育的功利性和社會道德倫理的潰敗,生態教育是可以喚起我們所有為人父母的人的教育價值觀的徹底改變。如果說,自然界生態影響的是人的生存環境,那么,作為人的生長搖籃的教育,其生態影響的則是人本身!普通中學教師孫敬文和大學生張劍發出的肺腑之言以及其中包含的對當今中國教育的關切之情和反省反思,就值得尊敬,也令人警醒,其中折射出的東西值得人們思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走到了重大轉型的歷史關頭,大多數國民物質生活較之以前有了極大改善,但競爭壓力、生活壓力也在增大。與此同時,寬松自由的教學環境,追求真理與獨立人格的精神氛圍似乎也越來越為社會物化所取代,如何改善教育生態,這是不能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學生獲得知識是為了使生命的質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嚴。不能把生命當作知識的容器,不能把教育作為實現功利目標的手段。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給學生,而是養成他們追求真理的品格.
1 生態教育是提高生態意識,塑造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
生態意識的提高和生態文明的塑造,依賴于生態教育。我們要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固然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規制度的保障,但更離不開人們生態意識的強化和生態文明的完善;而要全面地強化生態意識和提升生態文明,使每個公民自覺維護與其自身生存和發展休戚與共的生態環境,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實現從”物的開發”向”心的開發”轉換,建立多維的生態教育體系,進行全民生態教育。
2 生態教育狀況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生態教育的目標是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調整人的行為,建立生態倫理規范和生態道德觀念,教育人正確認識自然環境的規律及其價值.人們生態知識貧乏、生態意識淡薄,缺乏參與生態建設的意愿,致使人們的觀念偏差和行為不當,一個沒有生態教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3 生態教育可以為解決當代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資源
西方產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的社會活動的規模、程度不斷擴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對自然生態干預的能力也日益增強,致使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生態破壞正在逐步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4 生態教育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教育逐漸走出生態學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生態問題的背后所隱藏的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生態教育不僅僅能使人們獲得對生態系統知識的認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識本位”,引導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和塑造美好的生態情感的功能。只有熱愛大自然,才能自覺愛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由于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不同,經過長期的歷史過程,導致文化背景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了明顯與地理位置有關的文化特征,這種文化就是區域文化。區域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傾向,從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區域文化的特性. 教育生態文化在沃土中成長
理念一:和諧與均衡
如同自然界森林生態系統中,大樹、灌木和小草對于防風固沙和維持生態平衡有著難以互相替代的作用一樣,區域基礎教育生態系統中,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學校都在創造著價值,為區域教育的整體發展做出貢獻。為了謀求區域教育的和諧與均衡發展,隆昌縣政府對教育發展不搞一枝獨秀,而是均衡協同發展,使公辦小學特色鮮明,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以和諧成長為目標讓孩子公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格局.
(1)構建大德育體系,筑造健全人格長城。堅持“素質教育,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動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促進公民素養的養成。一方面,在關注全體、全面育人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問題學生和特殊兒童,全面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學校購買社會服務,配備一校一社工;另一方面,推進德育與現實生活的有效鏈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實踐中感悟、體驗做人做事的道理。
(2)規范常態課堂管理,推動教學改革。圍繞 “加強常態管理,構建有效課堂,落實教學常規,提高教學質量”開展常態教學視導工作。在規范常態課堂管理的同時,著力推動 “未來學習項目”的實施。此外,在小學階段還開展了語文學科的“大量閱讀進課堂”、數學學科的“快樂數學”、英語學科的“學生口語與閱讀力提升”等探索、實驗。
(3)加大學校體育、藝術、科學的發展力度,促進學生身心均衡發展,立足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扎實推進體藝科的普及和提高。
理念二:多元與差異
多元的教育、差異性的教育才是可再生的教育,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只有用多樣性的理念去指導教育實踐,才能營造出高品質的教育生態。
●沉淀多元的教育理念及多元的學校發展策略
在整體規劃,鼓勵特色的框架下.各級各類學校在辦學理念及辦學策略方面呈現多元的發展態勢。小學以“上善若水,順勢而為”為教育理念,以“打造伙伴式家校關系”為切入點,經營學校特色,逐漸形成品牌效應。中學以“快樂學習·快樂施教”為辦學愿景,努力營造快樂校園,共同追求師生幸福人生,學校校風、學風、教風良好,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開展多樣化的特色項目
近年來,通過《特色項目評價方案》的實施,引導全縣各校確立特色項目,通過小課題研究的推進、各項目工作室的設立,促進版畫、軟陶、管樂等特色項目的持續發展和普及提高。例如,足球、版畫、定向越野,合唱、羽毛球,武術,各具特色、百花齊放。
●構建特色化的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著力構建適合并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學校文化,努力讓學校發展立足于厚重的文化土壤之上:
全縣各校深挖內涵,從辦學理念到辦學目標,從校歌、校訓到班風、班歌等,強化文化的引領,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校文化。
理念三:協同與共生
各生態主體或系統之間“相互依存”是教育生態的關系特征,他們互相制約,互相促進,協同發展,“共生”于一個生態場中。
一是打造互助共贏的教師成長團隊.在學校層面,以同伴互助促進教師成長。學校通過積極搭建平臺及建立機制,加強彼此間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在區域層面,推動聯合教研,促進區域教師水平高位整體提高。
二是構建互信合作的家校伙伴關系.各校致力于推進家校間建立互信合作的伙伴文化。以小學“親子義工”項目為龍頭的家校工作,輻射整個轄區,成為教育的一張名片。同時,班級親子活動依托班親會已經成為學校一項常規工作,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也極大地施惠于孩子成長。
三是形成部門聯動的發展合力.各部門從自身實際出發,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密切配合,以形成推動教育優先發展合力。全縣已初步形成了各部門協調聯動,責任共擔、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用心、主動地關注、協助、服務教育,已成為各部門一種自覺自愿的行動。
教育在與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良性互動中,得到了健康、快速、穩步發展,呈現出了區域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良好態勢,這種發展態勢,是堅持以教育生態觀為統領,以均衡化為特征進行教育整體布局,以發展性為特征促進師生共同成長,以多元化為特征構建特色學校文化,以協同化為特征構建教育整體環境,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區域教育發展的終極目標,努力打造區域性高品位教育生態文化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