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倩倩 莫凡
所謂功能對等,即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功能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詞匯對等;2.句法對等;3.篇章對等;4.文體對等。根據文學翻譯過程相對優先考慮的因素,本文將按文體對等、篇章對等、句法對等、詞匯對等的順序分析文學作品中翻譯的方法和思路。
1 文體對等
不同文體的作品有著各自獨特的語言特點,面對不同文體的作品,譯者要自動“切換”至不同的“翻譯模式”。即譯員在著手翻譯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語文本的文體,從而確定目的語文本的文體,即達到源語文本的文體和目的語文本的文體對等。此外,不同語言背景下的文學作品,其承載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優秀的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會充分考慮如何處理不同語言背景下的文化差異。既然存在差異,源語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傳達或體現在目的語文本中,譯者能做的是盡量減少譯文中的文化缺失。
在翻譯前,首先通讀源語文本,將文章定位為文學類作品。相應地,種瓜得瓜,譯文也一定是文學類作品。這就意味著我們在翻譯時要注意,要以“文縐縐”的口吻去措辭、譯句、謀篇,而非口語化的表達,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打上文學的“烙印”。
2 篇章對等
篇章對等又叫語篇對等。在進行語篇分析時,不僅單分析語言本身,還要看語言是怎樣在特定語境中體現意義和功能。語篇對等包含三個層面: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上下文語境指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語境下確定其特殊的內涵。其語義單位和語義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語義的翻譯轉換。
例:Often, as his letters show, his powers of expression overflowed the bounds of 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
從字面意思來分析原文,得出的譯文是“通常,正如他信中顯示的,他的表達力超過了他所掌握的媒介的界限”。但是根據上下文語境分析,“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實際上指的是鋼琴,而非其他表達媒介或工具。從下文得知他抒懷的方式不止彈琴這種方式,他的寫作能力也非常好。因此根據上下文語境分析,深挖出了原文的深層涵義。經過對譯文的轉化和潤色后,得出的譯文是“只要讀一下他的信件就不難發現,貝多芬不僅只會借曲抒懷。”由此可見,上下文語境對翻譯的幫助和制約作用。
情景語境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下,根據語境中交際的人際關系和內容來確定語言現象中的語言的確切涵義,從而判斷譯文的選詞。
例:Once, when walk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Weimar, Beethoven and Goethe became aware that the Imperial family, 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 was approaching them.
這段話描寫的是貝多芬和歌德走在威瑪街上偶遇到“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的皇室人員,這里的“glittering”和“cavalcade”基本呈現出了街上列隊整齊、臣伴左右的景象。根據當時的情景,我們不難想象得到當時莊嚴肅穆的盛況。因此,根據當時情景“accompanied”應翻譯為簇擁,而非伴隨、陪伴,因為簇擁一詞更能再現當時的情景。因此譯文應為“一次貝多芬和哥德走在威瑪的街上,見到一隊皇家人馬在眾大臣的簇擁下走來”。
文化語境指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傳統文化及社會心理等。翻譯的內容不僅僅是不同語言符號的轉換,而且不同語言符號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翻譯中,尤其是文學翻譯不可避免地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談到翻譯中的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就涉及到翻譯時是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歸化策略,還是讓讀者向作者靠攏,采用異化策略。就本文而言,筆者更傾向于前者。
例:Men who possess great character as well as genius have always been sure of their worth to the world.
這句直譯為:擁有偉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總堅信他們對世界的價值。這種譯法顯然是可取的,毫無詬病。但是在文學翻譯中要獲得精彩的譯文的話,不只是傳達原文的直觀意思。能把原文的含義用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或目標語習慣的俗語或詩句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就能變成更加地道的本國語言。譯文如果意譯為:“擁有偉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則更能深入目標語的文化習慣。
3 句法對等
英漢翻譯中如果句句皆能達到對等的話,那全文的也就相對做到了文體對等和篇章對等。
例:there would have remained the life-story of a man whose character was supreme in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
譯文:他的一生仍然光輝燦爛,他不向邪惡妥協、不向厄運低頭的人格魅力也已可圈可點。
原文為“in the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譯文為“不向邪惡妥協、不向厄運低頭”,筆者認為這已經做到了句法對等,原文和譯文句式形成了對仗。
但是漢英語言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異,例如,漢語沒有關系代詞,這就意味著在英漢翻譯時,需要考慮定語從句的次序和組合。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句法重組也是翻譯的一大難題。
例:Perhaps it was this last trivial circumstance that set off the fiery spark of indignation in Beethoven, who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acted just as one of the crowd.
原句中將“circumstance”的定語后置,同時貝多芬的定語也后置了,直接逐字逐句的翻譯的話,顯然不符合漢語句法結構。漢語中定語在核心詞前面。在翻譯中遇到后置定語的句子,就需要重新調整句子,這時就不能做到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的完全對等了。根據漢語句法結構語言順序重組之后,譯文為:通常情況下,貝多芬本也會隨規從俗,但可能正是這微不足道的插曲最終讓貝多芬忍無可忍。
4 詞匯對等
兩種語言間,沒有哪兩個詞的意義是完全對等。例如漢語中的“餃子”
和英語的“dumpling”的所指等值嗎?根據英語國家的飲食文化可知,他們的餐桌上是沒有在做法和用料上和餃子一樣的食物,所以實際上“餃子”和“dumpling”是不對等的兩種食物,在意義上也是不等值的。所以在翻譯中遇到不同語言間存在的文字空缺的,譯者通常會采用加注、解釋的方法。
5 結束語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沒有絕對的功能對等,只有相對的對等。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翻譯過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鑰匙”。在翻譯實踐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為了對等而“生拉硬拽”的翻譯,失去原文應有的風姿。尤其在文學翻譯中,勉強的對等會造成譯文讀者對原文美感的缺失。所以,對于功能對等理論,我們應該做到的是能對等則對等,不能對等則靈活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