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森
摘 要: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加豐富,在物質生活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人民群眾的文化建設卻發展較為緩慢。怎樣加強文化建設,通過怎樣的舉措來提高人們的文化意識慢慢地成為了社會上廣為關注的問題。由于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具有時代性,因而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會有一定的差異,而文化建設也需要與時俱進的措施,使得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呈現出新時期的生機與活力。在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和建設精神文明氛圍時,要從整體上去把握,然后依據具體情況,積極組織各項群體性的精神文化活動,用發展的觀點和創新的方式去看待群眾文化生活的進步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從而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促進社會整體的精神文明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建設;與時俱進;整體提升;創新
群眾文明建設在提高綜合國力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優良的文化建設可以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國家的凝聚力。對于社會中的個體而言,文化素養的提高有助于其在社會中的發展,使具有不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樂觀的心態。本文旨在討論群眾文化的發展現狀以及討論一些創新性的發展措施來為我國的精神文化建設出謀劃策。
1 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的現狀分析
群眾文化是指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通過娛樂自我的活動形式,來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并在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階段都得到滲透和發展。文化對人類的生活具有正大的意義,他是物質文明延伸出的精神文明的集體,不僅可以促進人類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態度,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下面重點分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現狀,具體內容如下:
1.1 創新發展群眾文化的意義
民族的發展進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創新手段,可以說創新代表一個民族的發展潛力。我國正處于物質文明日新月異的大發展時期,物質的飛速進步必然會對文化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防止短板效應,黨和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群眾文化的發展情況。在進行群眾文化工作中,要不斷進行創新,不僅包含形式的創新更包含內容含義的創新。通過豐富文化活動的內容,來做到吸引廣大群眾來參與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的素養,有助于社會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的發展[1]。創新發展群眾文化,積極開展各種文藝文化活動,將人們的生活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有助于提高社會的整體風氣,并實現國家文化的整體進步。
1.2 群眾文化的信息化特點
進入網絡時代以來,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方便了廣大群眾對于社會發展的了解,拓寬了學習和獲取信息的通道,慢慢地無論生產、生活、還是學習方面,人們對于網絡信息的依賴越來越深。伴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除了可以讓人們在網絡上獲取信息和學習資料外,也可以讓人們直接在網絡上開展各種活動。例如,網上的捐款活動、網上的掃墓活動、網上的植樹活動等,這也為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方式。但網絡信息除了一些積極的資源外,也存在一些非健康性質的信息和資料,這也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難題。
1.3 群眾文化的特色化方向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群眾文化的發展也不容忽視。我國政府大力推進群眾文化建設,豐富群眾文化內容,努力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使群眾文化充滿活力,例如,鼓勵群眾進行自主創作,并創造討論的環境,給群眾抒發情感的平臺;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促進群眾文明建設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2 群眾文化的創新及發展措施
2.1 進行文化的組織性擴張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愈加強烈,一些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度也隨著文化的發展而提高[2]。群眾的活動組織大多依靠基層干部,因此需要做好基層干部聯系群眾工作,從而更好地把工作落實到群眾當中去,并能夠更好地去了解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從而更好地去豐富與發展群眾的文化生活。 通過增加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參與度,來拉近群眾和基層干部的聯系,營造一種良性的文化循環,使得文化由原來的小團體發展為大團體,大組織,進而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整體提高社會的文化素養。
2.2 促進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社會文化的發展不能夠去除傳統的文化瑰寶,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要注重融入傳統的元素來發展群眾文化[3]。此外,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世界文化慢慢地走向一個大的融合趨勢,各個國家原本封閉的文化加入了世界文化的家庭,這也使我國對一些外來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在客觀地去評價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傳統特色和時代性的新文化,既體現傳統文化的內涵,也體現著現代文化的魅力,換言之,在發展文化的同時要注重兼顧傳統與潮流,營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圍。
2.3 重視農村群眾文化發展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文明建設的時候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鄉鎮和農村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整體的文化發展水平[4]。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然而在精神層面,政府仍需要發展一些群眾活動,來增強農村群眾的文化素養,并通過切合實際的活動使農村氛圍更加融洽和諧。
2.4 把握機遇,營造融洽氛圍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相輔相成。豐富群眾文化可以通過建設群眾藝術館以及建設文化廣場等方式來進行精神建設。政府要把握住節日等一些有利于開展活動的時間,積極主動地開展一些貼近生活,聯系群眾的活動,讓人們能夠了解到生活有了文化活動之后會更加地精彩,并愿意主動地參與進來[5]。各個地區的年齡比例以及性別比例都不相同,開展活動時要依據實際情況定下合適的主題和形式,根據不同的人群去展開更有滲透性的活動,通過機遇,營造融洽和諧的文化氛圍。
2.5 建設群眾文化大環境
由于物質條件較之前有了較大的發展,如今,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較好成績,人們生活基本小康。經濟實力的雄厚有助于發展群眾文化,政府可以更好的為群眾建設更多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服務性質的活動來方便人們的生活,這些都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同時,黨和政府也很重視群眾經濟文化建設,因此常常制定一些有助于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政策來發展精神文化,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素養,伴隨著政府和基層干部組織一些貼近生活的活動,從而慢慢地創造出一個群眾文化大環境,在大環境下,群眾的文化不再是小團體、個人的娛樂手段,而是大團體、群體的娛樂活動,隨著精神文明建設風氣的擴散,最終提高我國整體的精神文明水平。
3 結語
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應當隨著日漸豐富的物質文明發展,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度,滿足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創新特色的群眾文化,使得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從而提高人民的文化品位,隨著精神文明的建設,最終提高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劉瑛.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7,01:5.
[2]滕月鵬.新形勢下檔案出版的文化繼承和創新建設探究[J].傳播與版權,2014,02:60-61+64.
[3]上官友珍.淺談新形勢下鄉鎮文化站創新群眾文化工作的思考[J].今日中國論壇,2013,05:38-39.
[4]王美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方向與對策[J].戲劇之家,2015,17:45.
[5]鄭莉.淺議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創新工作發展方向[J].北方文學(下旬),2012,1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