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與創新的最廣闊天地是擁有最大農民群體的農村。因此,探討、研究當代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發展和創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研究
本文系2014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當前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路徑研究——兼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時效性路徑。項目編號:14G246
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弘揚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我國是以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廣大農民是弘揚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農民的局限性,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給農民信仰馬克思主義帶來新的挑戰,從而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廣大農村的傳播和發展出現新的研究課題。2011年3月到2016年5月,受單位委派,在湖北省云夢縣隔蒲潭鎮三里廟村、和平村、詹壩村、鐘垸村,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形式,對駐點村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進行重點調研。對當代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薄弱的原因以及增強當代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路徑作了新的探討。
1 駐點四村基本情況簡介
云夢縣隔蒲潭鎮三里廟村、和平村、詹壩村、鐘垸村位于鄂東北部。距孝感市18公里,武漢市85公里。境內漢丹鐵路縱貫,漢宜高速與云應公路相接。四村緊鄰鎮北工業園區。
四村共有32個村民小組,19個自然灣。總戶數1920戶,人口780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4302人。全年舉家外出的435戶,常年外出務工人員2805人,在家勞動力1497人。
2 調研情況簡介
(一)調研問題
現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展現是科學發展觀。所以,了解農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情況,就是了解農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情況。此次調研共設計了六個問題,如下表1所示。緊緊圍繞農民生產生活情況設置聽說層次、了解層次、理解層次和踐行層次展開。通過對農民對這六個問題的回答的分析,可以了解農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情況和信仰程度,也可以了解農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情況。
(二)調研結論
通過分析調研結果,得出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較弱的結論。盡管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科學發展觀這一述語,但是,對于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及其與自身發展的關系,知者很少。
3 有關思考
江澤民指出:“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思想和優良的社會風尚不去占領,落后的錯誤思想和消極不良的社會風氣就必然會去占領。”[2](P13)因此,探索增強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路徑十分必要。
(一)營造完善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環境氛圍
在新的農村發展實踐中,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指導農民在學習中掌握馬克思主義,在信任中接受馬克思主義,在運用中信仰馬克思主義。
1.樹立政府威信和踐行黨的宗旨是增加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前提和基礎。政府威信直接影響農民自愿響應政府號召,聽從政府的指揮,從而影響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因此,黨和政府要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接受農民群眾的監督,依法行政,踐行科學發展觀,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樹立政府良好的“民本”形象。
2.打造適合農民接受的語言形式是增強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平臺。據調查,駐點村中很少有適合農民學習的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高深化和晦澀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整齊的擺放在村委會的書房里。文化水平低、理解力有限的農民很難理解理論的真正含義。這加大了馬克思主義與農民群眾之間的距離。因此,增強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打造適合農民的接受方式。一是編輯一套語言生動、內容通俗、貼近農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馬克思主義書籍。二是增強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一系列現代化的媒體手段的傳播互動作用,既增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農民化,也增進農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三是組建一支理論功底扎實、道德修養高、熟悉農村、了解農民、諳熟農業業務的一支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
3.黨的道德觀是增加農民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我國主導社會的意識形態,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農民能否接受馬克思主義更多的是來自黨的道德實踐。因此,黨員干部能否真正在指導農村實踐中忠誠的履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直接影響農民對馬克思主義最樸實的信仰。
4.堅決抵制封建迷信、歪理邪教的侵入。一是在揚棄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進農村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二是用馬克思主義占領農村文化陣地,逐步淡化宗教意識。三是要堅決抵制封建迷信、歪理邪教等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凈化農村環境。
(二)提高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動性
1.準確定位農民的心理和習慣,全方位、寬領域地探索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提高農村干部和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的水平,通過嚴把黨員入口關、農村黨員干部培訓、大學生“村官”帶動,提高農村干部和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的水平。二是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村精英的積極性,借助地方電視、報紙等媒介,在農村中營造聲勢和適合農民心理發展的環境,培養農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情感和態度。三是維護并執行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政策,取得農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四是樹立農村基層領導干部的清正廉潔的形象,穩固履行黨的宗旨,關心和盡力解決農民最為直接、最為迫切、最為現實的具體問題,讓農民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干部的良好作風,真切地理解什么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2.加強農民信仰研究。一是通過對農民教育和培訓,取得農民信仰的原始材料。經常定期、不定期地對農民進行教育和培訓,促使農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自覺運用于生產、生活和創業實踐發展中,養成良好的認知能力和習慣,取得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動性的原始動力。二是分層引導。根據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身份、社會地位等的不同,將農民分為普通農民、普通黨員和村干部三個層次宣傳馬克思主義。對于普通農民,采取農民喜歡的風格、本土化的語言、便于接受的載體,把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論變成通俗易懂的大眾話語;對于普通黨員,主要采取專題學習研究、案例分析的形式; 對于村干部,主要采取舉辦形式靈活的培訓班或實地參觀等。在分層引導下,通過普通黨員和村干部帶動普通農民信仰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性。三是通過提升農民話語權,推動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能動性和主體性。
(三)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是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直接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駐點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級組織得到加強,村級經濟加快發展,全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充分信賴和堅決擁護,對今后生活充滿了信心和期待。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是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新動力。為此,我們必須做到: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鞏固打下基礎。二是建立、健全黨和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惠農政策體系,實現黨與農民關系的良性互動發展,增強農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為農民馬克思主義信仰提供情感基礎。
注釋
[1][美]費正清.美國與中國[M],張理京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2]江澤民.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史要防(曾用名史鎧逢),男,漢族,河南濮陽人,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黨建)、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