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昳秋
摘 要:中國城市化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城區“退二進三”的快速推進,使許多傳統的工業企業面臨搬遷和拆除的局面,城市中遺留下的廠房和設施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杭州城市建設過程中,也遇到了如何規范地改造工業遺產建筑、如何保留工業遺產原來的特色并與城市設計相融合等等問題。在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中出現許多不同的改造方式,分析其改造優勢,以求為工業遺產改造工作提供些許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案例研究
杭州作為一個以休閑旅游而聞名世界的城市來說,工業并非占城市的主導地位。截止2014年,第三產業占杭州總產值的49%,第三產業優勢開始顯露,不少工業企業開始走向下坡,政府對幾個有污染的工業園區采取了就地拆除或者異地搬遷等辦法,例如1958年建成的杭州汽車發動機廠搬遷后原址被全部拆除變為如今的武林壹號。通過《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發現,杭州工業遺產主要集中在半山、拱宸橋、祥符橋小河、古蕩留下、望江門外、中村和龍山這七個區域。[1]由此來看, 市區內遺留下了不少工業遺產可供改造與再利用。
杭州在工業遺產保護過程中始終堅持兩條理念:一是“應保盡保”理念,對全市工業遺址進行全面梳理,提出“一攬子”保護名錄。二是“積極保護”理念,保護應是動態的,既要重視工業遺產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以下是作者對杭州市區現有比較成熟的幾個工業遺產改造方式的比較與分析。
1 博物館群:運河拱宸橋西
中國刀剪劍博物館為例,它由橋西土特產倉庫(省級文物)改建而成,其主要功能為宣傳和弘揚我國悠久的刀剪、傘、扇的技藝,發掘和保護傳統的手工藝,同時兼顧展示和收藏。其不僅具有傳統特色的外觀,也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積累著精神文化內涵,成為體現杭州歷代人民智慧、情感和審美的文化載體。杭州百姓耳熟能詳的張小泉、王星記、西湖綢傘等品牌,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保存非物質文化的基礎上,博物館也充分發掘了背后的精神世界。
運河博物館群讓運河周邊的歷史文化氛圍得到了提升,博物館經常舉辦文化活動,如手工藝活態藝術展示周等等。通過精致的展品,既可以在展館中宣揚歷史文化,也可以讓市民從生活化視角去體驗民間風俗、生活趣識,十分體現其歷史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
2 文化創意園區:絲聯166
絲聯166創意園曾是亞洲第一大廠——杭州印染聯合廠,舊廠建于1956年,2007年絲聯實業開始“騰籠換鳥”創辦文化創意園區。絲聯166占地面積6000余平米,以保護工業建筑、工業遺產業態,展示文化創意產業魅力為理念。截止2016年底入駐企業達到72家,以文化創意、廣告設計、建筑設計為主。其改造成功是由于它的三大優勢:一是廠房結構,高3.8米至8.1米的建筑,創意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分割,可變換的空間也給了創意者很大的創作靈感;二是地理位置,古運河邊別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氛圍和文化品位是大部分文創企業熱衷于此的理由,周邊交通也十分便捷;三是杭州人的絲綢情懷,自古以來絲綢在杭州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代人的城市記憶。
園區內實行自我管理,按照“保留、改造、新建”的原則規劃,同時體現時尚和現代的特點,為創意者提供適宜的環境。主要設有四大功能區:創意工作區、創意展示區、中心廣場、休閑娛樂區,讓創業者在工作的間隙可以交流心得、休閑娛樂。但園區內企業流動性較大,部分小企業由于擴張壯大,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而離開,有些企業則是經營不當而離開。曾經杭絲聯像個小社會,有圖書館,電影院,幼兒園,醫院,宿舍等等,如今的絲聯仍保留著錯落有致的廠房,墻壁上的卻多了新時代的涂鴉,仿佛為沉睡的工業舊址注入了新的生命。
3 國際旅游綜合體:城市之星
杭氧和杭鍋是兩個見證杭州工業發展史的老廠,一個是已過60年的杭州制氧機廠;一個是有著55年歷史的杭州鍋爐廠。它們是杭州目前規模最大、集聚度最強、含金量最高的工業遺產。2015年,杭州下城區文暉街道的1500畝土地征收工作全部完成, 日后將改造為集藝術、美食、購物、酒店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旅游綜合體,沿東新路一片形成和平會展中心—杭鍋廠區—山之塔、水之塔—延展水巷—湖心燈塔——杭氧廠區景觀序列,成為杭州的“城市之星”。在規劃改造過程中,除了保護老建筑外,還將新建部分建筑,以及配套的公園、天橋、步行通道等設施,將新老建筑之間現代與傳統的完美結合,為杭州市帶來一個工業遺產保護新樣本。項目秉承的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理念,因此這里將匯聚博物館、藝術展館、劇院、寫字樓等功能業態,成為杭州城市旅游綜合體新標桿。
王國平書記在2010年召開的城市之星項目動員大會上指出:杭州鍋爐廠和杭氧非常有保護利用價值,應該對它的利用做一個國際招標。[2]2017年3月,“城市之星”攜手美國倪德倫公司打造杭州國際級戲劇藝術中心,城市之星項目不僅可以豐富杭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也更好地為進一步打造杭州“生活品質之城”添磚加瓦。[3]
4 案例比較與分析
案例中,博物館群改造得益于運河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既有展示教育意義, 同時又保留了歷史的原真性。其采用的是常見的“保護與再生”模式,是將工業遺產的建筑實體保存下來,通過功能置換和空間重組將其改造成其它主題的博物館。這種模式通常與城市結構調整與歷史區域復興有關,以工業建筑向博物館的轉化為契機,向傳統區注入嶄新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氣息,并帶動周邊區域的繁榮和復蘇[4];文化創意產業園改造是目前全國范圍中最流行的,在杭州還有loft49、東信和創園等等優秀的文創園涌現,但這要求工業遺產建筑改造空間大,而且企業流動性大,一旦缺乏強大的特色產業支持或自我管理不當,就很難維持長久運營;國際旅游綜合體改造,類似于歐盟委員會倡議建立的工業遺產巡游線路(ERIH)[5],城市之星結合了博物館、旅游、購物和娛樂于一體,不僅有商業娛樂用地,還有開放式綠地空間,用途多元化,方法新穎,在設計改造過程中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杭州市的經驗是在編制控規之前對工業遺產地塊先進行城市設計,通過城市設計論證來劃定合理的保護范圍,讓工業遺產的再利用融入城市設計之中,。[6]首先要對工業地塊的地理位置、歷史革沿、現有狀況進行全面的調查、踏勘,并對原廠區的規劃進行研究。其次,對各個保留的工業廠房進行分析,在尊重舊建筑歷史的邏輯上,挖掘其空間潛力。留存的工業構筑物和廢棄工業設備進行重新利用,作為整個園區的標識,使其成為連閱讀整個園區歷史沿革的符號。最重要的是遵循“人本主義”,關注人和環境、工業遺產和城市的整體協調性,提高工業園區生態環境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活化城市的歷史文化,為工業園區不斷注入新鮮血液。[7]
參考文獻
[1]楊毅棟等,“超越物質形態規劃的挑戰———杭州市區工業遺產保護規劃探索”.《浙江建筑》,2009年1月第26卷, 第1期
[2]http://www.hangzhou.com.cn/hzwtv/tvhzxz/2010-08/17/content_3394948.htm 杭州網
[3]劉景春.“青年時報”.2017年3月23日第A05版:本地新聞
[4]鞠葉辛等.“從舊廠房到博物館—工業遺產保護與再生的新途徑.建筑科學”.2010年6月第26期第6卷
[5]胡燕等.“以旅游為引擎促進工業遺產的保護——歐洲工業遺產保護經驗”.工業建筑.2014年第44卷第一期.
[6]劉曉東等.“城市工業遺產建筑保護與利用規劃管理研究——以杭州市為例”.《城市規劃》.2013年第37卷第4期
[7]李方.“從工業閑置地到藝術重生——杭州西岸國際藝術區”.《包裝世界》.2012年11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