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是我黨新時期的戰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一個不能少;精準扶貧,一戶一策;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四個全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里程碑;“四個全面”必將是我黨的又一指導思想。
關鍵詞:四個全面;戰略部署;指導思想
1 “四個全面”的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涵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換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內含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生態文明領域的“五位一體”總目標。
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對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黨的中央全會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會同時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任務、布局進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從嚴治黨:從公開的新聞報道看,這6個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屬首次。但其主要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8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的講話中已經體現出來——“今天這個大會,是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對鞏固和拓展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進從嚴治黨進行部署。”
2 “四個全面”是我黨新時期的戰略部署
1、全面建成小康,一個不能少。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使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說:“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小康作為主要奮斗目標和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志。“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實現這個目標,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物質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魯甸地震災區干部群眾,深入企業、工地、鄉村考察,就災后恢復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調研。1月20日,習近平在昆明親切會見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干部群眾代表。總書記指出,獨龍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滄桑巨變,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前面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要繼續發揮我國制度的優越性,繼續把工作做好、事情辦好。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1]
2、精準扶貧,一戶一策。
從粗放扶貧到精準扶貧,是奔小康路上的必然選擇和規律。精準扶貧,重點在扶貧,難點在脫貧,關鍵在精準,這是對扶貧工作深刻的感悟,反映出一種實事求是,勇于進取,敢于擔當的精神。精準幫扶,做到“一戶一策”,是對幫扶工作的細化和深化,是扶貧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中的重要一環。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找準幫扶對象,因地制宜,對癥下藥,一個困難一個困難的化解,一家一家的解決問題,長期堅持,就能夠最終把這些家庭從貧困中解放出來,實現幫扶的連片整體效應,達到精準扶貧,競進小康的戰略目的。[2]
國家統計局2016年2月29日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上年的7017萬人減少到5575萬人,減少1442萬人(比上年多減21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上年的7.2%下降到5.7%。年度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任務超額完成,“十二五”扶貧開發圓滿收官。2015年減貧速度明顯高于上年,出現了可喜變化。帶來變化的原因有三: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形成了全黨全社會合力攻堅的新局面。二是加大了扶貧投入力度,提高了資金使用的精準度。三是探索了扶貧到戶到人有效途徑,直接增加貧困農戶收入。[3]
汪洋指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新時期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要切實轉變觀念,將扶貧的思路和舉措轉到精準幫扶上,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重點解決好不愁吃、不愁穿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問題。要精準施策,逐村逐戶想辦法、找路子,把扶貧資源和幫扶措施精準落到貧困村、貧困戶,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提高扶貧成效。[4]
3、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
王岐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政治領導,體現在黨的自身就是理想信念宗旨的堅定性,體現在治國理政就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科學性、實踐性。堅持黨的領導、擔負歷史使命,必須加強黨的建設,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解決好黨員干部在作風和廉潔自律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只要把黨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黨員領導干部忠誠于黨章、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想自己少些、想群眾多些,真正敢于擔當,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戰勝不了的困難。
中央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黃樹賢3日在人民大會堂說,2016年將按照中央部署,保持堅強的政治定力,決心不變、力度不減、尺度不松,堅定不移地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黃樹賢在列席當天開幕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前經過“部長通道”時說,重點有如下四項:一是進一步落實“兩個責任”,將各級黨委的主體責任以及紀委的監督責任一層一層壓下去,層層都要承擔責任;二是堅持不懈糾正“四風”,讓中央八項規定的精神落地生根,讓風清氣正成為常態;三是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把紀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在懲治的同時遏制腐敗的蔓延;四是強化對權力的監督,要對各部門、各地區巡視全覆蓋。[5]
3 “四個全面” 必將是我黨的又一指導思想
1、“四個全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我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進入社會主義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個歷史階段。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成了表里相依、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四個全面”四者之間的關系時就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不言而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在十八大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戰略目標,這一戰略目標的確立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順勢而為,是改革開放后歷屆黨中央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特別是從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而出發的戰略謀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更清晰地明確了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戰略目標。
2、“四個全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里程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科學統籌新的偉大事業、新的偉大工程和新的偉大斗爭,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和戰略布局。這“四個全面”,作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偉大創造,進一步升華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運用,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無論對推進民族復興還是對促進人類文明,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里程碑意義。[6]
3、“四個全面” 必將是我黨的又一指導思想。我國目前黨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四個全面”為代表的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將構成習近平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創新了黨的理論,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將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再次有力地結合在一起,成為指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新理論指導。成為《黨章》所規定的:繼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又一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全面實現小康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2] 范建生:精準扶貧,“一戶一策”是個好方法
[3] 2015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442萬人
[4] 汪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 堅決打贏新時期脫貧攻堅戰
[5] 黃樹賢:今年反腐決心不變、力度不減、尺度不松
[6] “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四個里程碑意義
作者簡介
孫元峰(1962-),男,漢,中共泰州市委黨校副教授,主要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