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為我國帶來了大規模的農業轉移人口,如何實現轉移人口心理融合是我國社會管理中必須重視的問題,也是四川省政府需要考慮的社會性課題。基于社會融合理論,將心理融合歸納為認同感受與接納感受。通過實地調研,總結四川省轉移人口心理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從頂層設計、居民意識以及溝通渠道等方面設計四川省轉移人口心理融合的提升策略,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心理融合的實現。
關鍵詞:轉移人口;社會融合理論;心理融合
近些年,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迅速,持續的城鎮化發展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大規模的農業轉移人口。根據2016年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我國的轉移人口總量在2015年已達到2.47億,為目前人口總量的18%。而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加快,預計2020年我國農業轉移人口規模將會超過2億[1]。四川省在“十三五”期間將有500萬的農業人口需要轉移,轉移人口如何實現社會融合,尤其是如何實現心理融合是四川省政府必須著重考慮的社會性問題。王麗等(2016)認為農業轉移人口的心理融合程度直接關系到轉移人口社會融合的總體水平,并探討了社會交往對心理融合的差異性影響[2]。悅中山等(2012)通過實證分析認為心理融合具有雙向性,轉移人口與城市居民在心理融合上存在顯著差異[3]。四川省政府應該在農業轉移人口心理融合上給予高度重視,有效促進心理融合實現。
1 社會融合理論與心理融合
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Park提出了“同化理論”,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中的不同群體將會放棄其原有的文化與認同,與流入地的主流社會融入為一體,最終實現完全的社會同化[4]。后來出現了多元文化主義流派。社會融合理論從轉移人口群體適應的角度有力的解釋了轉移人口在社會流動過程中的行為適應、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等逐層次上升的過程。按照社會融合理論,社會融合主要包括經濟融合、文化融合、身份融合以及心理融合。心理融合是轉移人口社會融合的高階融合,也是社會融合中最重要的過程,主要包括轉移人口的認同感受和接納感受[5]。
2 農業轉移人口心理融合現狀調研及問題
四川省農業轉移人口心理融合現狀主要通過實地調研進行。通過隨機和定向的方式在四川省部分轉移人口聚集的小區進行問卷發放和深度訪談,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到94.2%。通過調研,基本獲取了轉移人口心理融合的狀況。首先是認同感受的調查,調查中25.35%的轉移人口較為關心所在城市的發展情況,31.33%的轉移人口能較好的適應城市生活的節奏,35.13%的轉移人口比較關心所在社區的決議。滿意度調查中27.82%的轉移人口對自己經濟融合的滿意度較低,35.14%的轉移人口的身份認同的滿意度較低;二是接納感受狀況,調查中46%的轉移人口對農轉非政策較為滿意,約40%的轉移人口對所在居民委員會較為滿意,31%的轉移人口對社區服務的滿意度較高,32%的轉移人口對所在社區民主決議程度較為滿意。
通過調研結果來看,四川省農業轉移人口心理融合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心理融合缺乏經濟基礎支撐。轉移人口進入城鎮后,由于教育程度等的制約,再就業較為困難,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大,并且由于政府補償機制等的不合理,直接導致了轉移人口在生活上相對消費能力的減弱。經濟基礎的薄弱也相應的也帶來了轉移人口在心理融合的過程中缺乏自信,缺失了與城鎮居民平等交流的意愿。
2、心理融合過程中缺乏居民意識。轉移人口普遍缺乏城市居民意識,始終以農民自居,心理方面群體分化較為嚴重,沒有形成群體中的有效認同。當社區舉辦某些集體活動時,轉移人口很少有人主動參與其中,也不愿意關心城市發展走向與社區事務等。這種居民意識的缺失,導致轉移人口不能適應自己的新身份,無法在心理融合的過程中實現心理認同。
3、心理融合過程中缺乏溝通渠道。社區沒有專門面向轉移人口的具體工作和活動,缺乏溝通交流的渠道,導致彼此的接納程度偏低。對于社區的民主化決議以及公共服務情況,轉移人多表現出不關心、不理會的態度,意見沒有表達渠道,加劇了轉移人口在心理融合方面的困難程度,無法有效的進行政治參與。
3 農業轉移人口心理融合對策設計
為有效提升轉移人口心理融合程度,四川省政府應逐步增強轉移人口接納融入,經濟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心理交融。
首先,在農業轉移人口社會融合中做好頂層設計。四川省農業轉移人口良好的心理融合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必要的資金支持和公共服務建設投入。在資金投入方面,擴大轉移人口心理融合方面的資金投入規模,多種渠道募集資金,保障心理融合實現的經濟基礎。在公共服務建設方面,四川省政府要加大轉移人口公共服務建設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對轉移人口的公共服務進行傾斜和幫助。
其次,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強化居民意識。政府應該保證輿論的正確導向,形成有利于轉移人口心理融合的良好輿論氛圍。借助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媒介,加強輿論宣傳,強化轉移人口的居民意識,從心理上認同自己的身份。在此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廣大轉移人口養成文明規范,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城市生活和工作,提高轉移人口對城市生活的心理適應水平。
最后,暢通溝通,加快轉移人口心理融合。一方面,了解轉移人口對當前融合現狀的想法。建立新的轉移人口溝通渠道。通過建立信箱,短信,微信等新的溝通渠道,結合傳統的面談,信件溝通渠道,重視轉移人口的參與性,提高溝通效果。另一方面,通過溝通,傳達政府信息。改善溝通環境,注重信息公開,設身處地,在思想和情感上實現真正的溝通。
4 結語
四川省農業轉移人口心理融合是社會融合的高階融合,也是轉移人口社會融合中最重要的過程,只有實現心理融合,社會融合才有實現的可能。社會融合理論認為心理融合主要包括認同感受和接納感受。通過調研發現,四川省農業轉移人口心理融合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結合實際,本文從頂層設計、居民意識以及溝通渠道等對轉移人口心理融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對策設計,保證四川省農業轉移人口在社會融合的過程中有效的實現心理融合,為社會融合的實現提供高階保障。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司.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6.
[2] 王麗,原新. 流動人口社會交往對心理融合影響的研究[J]. 天府新論, 2016,(1): 120-127.
[3] 悅中山,李樹茁,費爾德曼. 農民工社會融合的概念建構與實證分析[J]. 當代經濟科學, 2012, 34(1): 1-11, 124.
[4] Robert E Park. Race and Culture[M].The Free Press.1950
[5] 上官卉彥, 伍博煒, 曾月娥,等.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生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探討——以福州市為例[J]. 福建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2).
作者簡介
曹毓昕(1991-),女,漢族,甘肅張掖人,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