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禧
前不久,遼寧省曝光部分破壞營商環境的典型案例,其中一個“依法依規辦事卻把企業整沒了”的案例令人深思:
遼寧蓋州一家配件廠的經營者唐某早在2003年就履行了企業改制、轉讓程序,并進行了公證,但一直未辦理更名手續。今年遼寧全面推進“五證合一”改革,唐某在工商管理部辦理相關手續時,因執照上帶有“地方國營”四字,窗口工作人員告訴他必須先注銷,再重新辦理。于是,唐某按要求注銷了原企業,重新注冊了企業。可到了稅務部門,唐某又被告知“企業屬于國有”,必須按現在資產進行資產核算。因為老企業已經注銷,新企業資產轉不過來,76歲的唐某為此跑了十幾趟,至今沒有解決。一位負責督查此事的處長說:“表面看,工商、稅務部門在辦理此事時都依法依規,卻把企業整沒了。”
被曝光乃至被處理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一定會感到委屈:制度就是這么規定的,我們有什么辦法?!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制度性冷漠”現象,存在此類問題的當然不止遼寧。
解決“制度性冷漠”問題,必須從制度改進上入手。近期,黑龍江省委在作風整頓工作中強調“流程再造”,就是要從制度層面深入推進干部工作作風的轉變。
“流程再造”是一種企業管理思想,其核心是面向顧客滿意度的業務流程,追求全局最優,而不是局部最優。在改進機關工作作風的過程中,“流程再造”就是通過科學的流程設計來實現服務水平的最優化。
那么,我們該如何保證“流程再造”的科學性?
要解決“跑粗”的問題。顯而易見,大而化之、過于籠統的工作流程,勢必導致工作不細致、不嚴密。避免粗枝大葉,就必須實現工作流程的嚴謹。
要解決“繁瑣”的問題。同“粗線條”的流程相比,有些流程則走向另一個極端——“細而無用”,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降低了服務質量和效率。應通過合并、撤銷等方式實現流程的優化。
要倡導用戶體驗思維。實現工作流程的科學、合理,必須站在群眾辦事的角度來考慮,最大程度地實現“讓群眾少跑路”,體現程序的便民、高效原則。
要設計防錯、糾錯環節。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在執行的過程中,應堅持問題導向,根據變化的情況適時反觀,針對具有傾向性的共性問題進行再優化,防止問題積重難返。
總而言之,在整頓作風的過程中進行“流程再造”,就是勇于“跟自己過不去”,以自我革命的勇氣興利除弊,從而減少乃至消除因“制度性冷漠”帶來的尷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