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丹+任紅禧
他是黑土地上的一個普通農民,也是黑土地上的一條熱血漢子,為了讓國人、讓后代銘記歷史,32年來,他一直在默默做著一件在許多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
2017年5月9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
64歲的曹立明平生頭一次走出國門,應邀出席俄羅斯遠東地區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2周年的閱兵式。如此莊嚴隆重的盛典,一個中國農民能受邀觀禮,可謂榮耀之至。
而這份殊榮,無疑是對曹立明32年矢志堅守的一次褒獎。
綏芬河市,天長山下。
一棟200多平方米、凹字形的磚瓦房前,擺放著10個醒目的紅色大字展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這便是曹立明的和平紀念館。
鋼盔、刺刀、防毒面具……紀念館正廳擺滿了數百件日軍侵華物證,這僅是曹立明耗時32年自費收集的3000余件物證中的一部分。
這些年,在這上面究竟花了多少錢,曹立明自己都說不清楚。他只知道,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這個在穆棱鮮有的種菜“萬元戶”,為了這份事業,既沒攢下錢,也沒買下房,至今仍和妻子擠在紀念館的一間簡陋偏房里。
準確地說,曹立明的故事始于1986年。
那年春天,鄰居韓大爺隨手遞給他一件東西:“ 瞧瞧,這是啥?”
曹立明一看:“‘日本子的鋼盔。”
韓大爺大方地一甩手:“送你了。”
曹立明從小就聽父輩們講:當年姥爺和舅舅被日軍抓去修穆棱防線,雖然1945年8月趁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時逃了出來,但已被折磨得幾乎沒了人樣;舅爺被抓去修中蘇邊境的東寧要塞,一去就再也沒回來……看著銹跡斑斑的鋼盔,他心想,這不就是親人慘遭日本鬼子殘害的證據嗎?以后得多收幾件,把這段血淚家史告訴給孩子。此后,曹立明種菜之余,開始留意這類物件。
慢慢地,隨著走的地方、見的人越來越多,曹立明越來越堅定了這一想法。
一次,一位名叫孫永富的老人跟曹立明講起親身見聞:“有一回進山打柴,看到路邊橫七豎八躺著幾十個中國勞工的尸體。鬼子發現了我,就打槍。我雖僥幸逃走,但回家后嚇得大病了一個多月。”
當年日軍殘害的何止是曹立明的親人!有多少中國人慘遭毒手!這一刻,曹立明內心深處的國恨家仇基因被激活了——他要將散落在民間的物證找出來,拿給世人看,將物證背后的故事講給后人聽。
從此,曹立明隔三岔五“鉆山溝”,不僅花光了積蓄,還賣掉了拖拉機。他的“瘋狂舉動”讓妻子忍無可忍,兩年后離他而去。
讓曹立明感到慶幸和感激的是,他遇到了現在的妻子魯德玲。
1992年,二人經人介紹相識。魯德玲知道曹立明的這個“愛好”,也知道他前段婚姻破裂的緣由,但她對曹立明的行為不僅理解,而且支持。
魯德玲有一個心靈手巧的哥哥,常給她做一些漂亮的小飾品。哥哥18歲時,不知從哪兒撿來一枚日軍遺留的炮彈,打算拆下鐵皮給妹妹打首飾,沒想到,炮彈響了……哥哥的死,讓魯德玲對日本鬼子在這片土地上犯下的罪惡、留下的禍患充滿了恨。
結婚當年,得知綏芬河市搞“菜籃子”招商工程,曹立明夫婦便前往綏芬河種菜。從此,曹立明搜尋物證的視野更廣闊了。
有妻子的支持,曹立明越發癡狂。
1995年元旦剛過,曹立明進山尋訪,魯德玲留家照顧兩歲半的女兒。因為天黑停電,魯德玲點上蠟燭后轉身去喂豬,沒想到,年幼的女兒將一卷衛生紙纏在脖子上玩,玩著玩著,紙被蠟燭點著了……聽到女兒的哭喊,魯德玲趕緊跑回屋,眼前的一幕讓她至今都不愿回想——女兒的眉毛燒沒了,腦袋腫得比大人的腦袋都大。
大雪沒膝,汽車停運。魯德玲跌跌撞撞地抱著孩子走了兩個多小時,才來到鎮醫院。兩天后,魯德玲又抱著孩子輾轉到牡丹江市求醫。等進山一個多月的曹立明回到家時,女兒已經因沒錢治療而提前出院了。
魯德玲再也忍不住了,跟曹立明大吵一架:“你抬腳說走就走,孩子要有人管能出事嗎?出了事連人都找不著!離婚!”
雖然最終因為顧及孩子倆人沒有離婚,但這一次,曹立明真后悔了:為女兒的不幸,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此后,曹立明一度“收斂”了,可內心仍不時躁動。
一次,一位綏芬河老人告訴他:修天長山要塞時,鬼子抓了不少人。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勞工們只能把水泥袋摳出一個窟窿套在身上御寒。很多勞工凍死、病死,尸體摞成了堆……
每每聽到這些歷史見證人的講述,曹立明不由得心發緊、牙發癢。
他曾在一棟即將拆除的老房子的房梁上發現一本日偽時期的保甲登記簿;在一個破爛堆里淘到一張日文寫的《修了證書》(小學畢業證書),這對研究和證明當年日本的殖民統治和奴化教育極具史料價值……如獲“至寶”之余,曹立明更多的是焦慮,這些物證如果不是自己遇到,很可能就被丟棄或當廢品賣了。
1995年,一個農民種地時發現一枚刻有“長谷川”字樣的水晶石名章。曹立明聞訊后,立馬趕去收購,可對方說要把字兒磨掉,留著自己用。曹立明反復解釋,這是日軍侵華證物,自己買走是準備辦展覽用的,好說歹說才以180元的高價買下……他“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擔心,不知道還有多少物證正在被埋沒、被破壞。
2000年冬,廈門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說,當地發現一批日軍二戰時的防毒面具和文史資料,再不來就沒了。這對曹立明來說,誘惑太大了。這一次,他不顧妻子阻攔,火速南下。
曹立明看到東西并驗明真偽后,決定全部買下,因為帶的錢不夠,便打電話向弟弟求援。
魯德玲堅決反對:“不給匯!就當這家沒這個人。”
兄弟連心,弟弟給偷偷哥哥匯去2000塊錢。魯德玲得知后,以為丈夫這下總該回來了。可結果,曹立明拿錢全買了東西,沒錢買車票,就在廈門的餐館一邊打工一邊繼續尋找物證。這一待,就是四個月。endprint
曹立明曾多次和朋友不無尷尬地“笑談”:自己踏上的是一條尋找日軍侵華物證的“不歸路”。可他又自問:“這條路有錯嗎?”
到了1999年,曹立明已積攢了1000多件日軍侵略物證、史料。為了讓更多人通過實物了解那段歷史,曹立明開始到學校、部隊舉辦公益展,所到之處,好評如潮。
隨著影響不斷擴大,有人建議他搞一個展館。在愛心人士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2002年春天,曹立明的和平紀念館落成了。
為了擴大紀念館的影響,2004年“8·15”前夕,曹立明在綏芬河市中心廣場的一棟大廈里舉辦公益展。起初,曹立明找朋友幫忙,中午則請大家吃飯。可是沒幾天,他就沒錢了。朋友請不起了,他只好向妻子求援。
夫妻情深,關鍵時刻魯德玲挺身而出。這天,倆人正為午飯犯愁,此前曹立明常去請客的那家飯店老板竟主動送來飯菜。原來,老板聽說了曹立明的義舉,特來助場。
展出十多天,大廳里掛滿了留言,公益展成了“題詞展”。一次,魯德玲看見一位沒有上肢的殘疾人,觀展后坐在地上用牙咬著筆寫下四個字:“精神不倒!”此情此景,令她的眼睛濕潤了。
此后,魯德玲又陪曹立明前往哈爾濱辦巡展。在哈三中,一個小女生看到日軍殘害中國人的圖片,當場就哭了;在哈工大,一群大學生自發幫著維持秩序,寫展物標簽,還給他們夫婦買飯……
這一幕幕,開始讓魯德玲覺得這個“不顧家”的丈夫很了不起。
2004年,魯德玲決定放棄種菜,靠打工助丈夫辦展、維持生活、供女兒讀大學。魯德玲的默默付出讓人感動,2016年,他們家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一些已和曹立明斷了來往的老哥們兒也主動找來,說:“我們服了!你干的不僅是正事,更是了不起的事!”
這些年,曹立明不僅收藏二戰物證,也當講解員和宣傳員。他常向來訪者展示一頂子彈從前面打入從后面穿出的蘇聯紅軍頭盔說:“它的主人也就是20歲左右的小伙子吧,要是沒有戰爭,他會死得這么慘嗎?”曹立明反復強調,回顧戰爭不是為了“拉仇恨”,而是為了珍愛和平。
建館以來,國內外前來參觀的人數已超過40萬人次。為讓更多人珍愛和平,曹立明還成立了和平志愿者協會,建立了黨支部,并在黨支部引領下,匯聚了更多正能量。為保持公益初衷,他始終拒設捐款箱,還先后將價值數十萬元的300多件藏品無償捐給國家的各大展館。
2017年7月,聽說牡丹江境內發現了一處二戰軍機殘骸,曹立明又匆忙出發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