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培杰
我讀魯迅
◎文/郭培杰

最近在網上買了一套三八年版的魯迅全集,打三折,不足二百元,二十厚本,自覺很劃算,待拿到手里卻又覺得不是滋味。魯迅的書,對于如今的青年人已是明日黃花,沒有了新鮮感,因此賤賣了。也許現在可以選擇的書太多,浩瀚書海,任你挑選,又一想,也是好事。
我年輕時購書,沒得選擇,除了《毛選》,就是魯迅作品。
當年我買的第一本書就是魯迅的《書信雜文選》,定價五角七分,還標明內部發行。記得1973年在安康,我在“三線”修鐵路,年紀不到二十,能讀的書很少,就把省下的津貼買了這樣一本書,工余無聊就去讀它。以后回西安,進工廠,上班也是閑坐,就帶一本書看,還是魯迅的書。那時我雖然借了不少中外名著,卻只能偷偷在家里讀,光明正大地看,只能是讀魯迅。所以我常說,魯迅先生是我百無聊賴時的護身符。
卻也“日久生情”。讀老人家的書久了,越發喜歡他的文字,漸漸竟然萌生寫作的想法。那時正是青春年少,情竇初開,對異性有了向往,寫作自然是從愛情故事開始。我模擬的就是魯迅的《傷逝》,學著給我的“子君”寫情書,而自己成了涓生。情書當然是抒發愛意,又不能寄于她,學用曲筆,類似小說,弄得很像《傷逝》。如今覺得好笑。
《傷勢》開頭的第一段文字,至今記憶猶新。當然,以后思想成熟,魯迅小說絕不是當年我認識的那些意義了,可那時我只是聯系我的心情,如醉如癡,懷舊而傷感。
我寫的小說當然不成功。小說廢了,我的子君也跟別人好了,其實我僅僅只是暗想,從沒有采取行動。夢醒時分,還是覺得孤獨。然后就是發奮讀魯迅,寫作。從此學會了記筆記,還在日記本上題名:手記。
筆記記的都是模仿《野草》的句子,認為富有哲理性,詩意盎然。不過讀《野草》,體會魯迅那種憤怒,那種悲哀,也讓我開始認識“文革”時局,也偷偷寫下自己的不滿。然后又去讀雜文。讀《墳》《熱風》《華蓋集》,讀《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等。明白了很多道理,有了文學的知識,藝術的欣賞。
此后,我讀先生所有的小說散文。我最喜歡他的《朝花夕拾》,覺得文學是多么優美,多么令人神往。先生筆下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兒時的回憶,游戲、風箏、蟋蟀、油蛉、何首烏、桑椹、木蓮、黃蜂、皂莢、鳴蟬、覆盆子、赤練蛇、羅漢豆、社戲、迎神會、烏篷船、夜晚、星星、土地、河流。
我還記憶,讀《故鄉》時,同屋的工友說他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有很多像閏土一樣的伙伴。以后進了城,大了再回鄉,那些當年的閏土也很陌生了。他說著,眼淚止不住落下。我很羨慕他,這種感覺我怎么沒有?我在城市生長,沒有回過故鄉,為此還怪罪自己。我讀時記住了最后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弊鳛槊?,我把它抄在筆記本扉頁上。摘錄名言警句是年輕人的愛好。我還記住了一個字:猹。還有“深藍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是那么的美。
時過境遷,我終于認識到,是魯迅給我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子。有了他,在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讓我們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我的青春歲月才豐富了一點,不然我會百無聊賴,非常寂寞。所以我說魯迅是我的良師益友。
魯迅一直鼓勵青年人多讀外國文學,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去讀他翻譯的外國作品,域外小說集,讀果戈里的《死魂靈》,讀俄國盲人作家愛羅先珂,讀日本文學,知道了托爾斯泰、顯克微支、高爾基,還了解了木刻藝術,以及德國女畫家的《拾麥穗》,眼界大開,有了遐想和憧憬,也想學做《一個青年人的夢》,了解了俄國也有工人作家,看了他寫的《鐵流》。
后來學寫作,也是為了不荒廢時光。寫了一篇中篇小說,描寫普通工人的生活。雖然那些小說散文都沒能發表,一直鎖在抽屜里,但我卻覺得生活充實了,有了奮進的目標,不再迷惘,不再彷徨。
“文革”結束前,我幾乎有了魯迅所有的單行本,也幾乎看了他著作的全部。因為在那個年月,魯迅作品是持有特別通行證的,毛主席說了,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誰敢阻攔讀魯迅。
現在回想,魯迅的作品還有更深邃的含義,我并沒有吃透。他在文學上的經典意義,我在隨后的日子不斷閱讀,才有深刻領會。魯迅的文章,他的文字,文學風格,須不斷咀嚼,用心意會,而且隨著閱歷和修養的提高,更有長進。
如今重讀,思想已經很開放,會覺得魯迅先生心情太重,文字沉郁,悲憤彷徨,內心還有無奈。寫《野草》更是象征隱喻,多于平白,讀起來有了說不盡的寓意。也許那時他受了尼采的影響,反叛而脫俗,卻詩意盎然。到了寫《彷徨》時,雖然彷徨,卻冷靜下來,小說的人物娓娓道來,寫法爐火純青,成為經典。讀魯迅的小說讓我想起契訶夫,讀《野草》讓我想起屈原的《離騷》。但他又是他,獨特的。所以說,魯迅實在是難模仿的,因為我們沒有他的心境,就文章講也是同樣不可沿襲的。魯迅小說高超的藝術,優美的文字,都讓我學無涯,敬佩仰止。
我現在漸入老境,也學著寫《朝花夕拾》這樣的回憶,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這話是魯迅在書的小引中說的一句話。他謙虛說他不能做到,其實他是做到了。他的這一組散文,和別的文章有差別,清新淡雅,像美麗的花,自然還帶著露水,芳香天成。文章寫于1926至1927年間,他自己說前兩篇寫于北京,后幾篇是寫于南方的,魯迅幽默的說是顛沛流離,是放逐。其實,這段時間是他和許廣平交往的蜜月期。集子的后幾篇回憶童年和故人的文字,是那么溫情又平靜。近乎一百年的文字,如今讀來依然真切感人。不過有些追憶,比如他寫的關于父親的病這篇,我今日讀還是有些悵然。魯迅這些記憶文章,我覺得影響了幾代文人寫作,回憶人和事,好像魯迅是楷模,其中的韻味必須是這樣的。但我還是說,沒有人超過先生。這些文章,在以后因了種種原因,他再沒有寫。小說更是沒寫,除過《故事新編》。
魯迅的雜文歷來被稱贊,文章入世深刻,文字犀利。魯迅罵人是不講情面的,罵得人體無完膚,但有許多的人和事,如今還是沒有斷絕。他諷刺鞭撻的國民性陋習,依然像幽靈一樣徘徊。這是魯迅獨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因為恨鐵不成鋼和冷嘲熱諷,也是一份真切的深愛。
魯迅的晚年也因為種種原因,只能寫點雜文。政治上的不說,身體狀況不好也是一個。其實他的心情,受環境壓迫,多少染上了一種近乎被迫害的心理病。
我在這里想為魯迅做一個廣告,希望如今的年輕人閑暇之余去讀讀魯迅。那些多少有些犬儒思想的,應該會有所啟示。巴金晚年有啟示錄,魯迅的所有文章都有啟示意義。
1976年以后,國門打開,新思潮的外國名著,還有中國本土的文學如雨后春筍,讀書人如饑似渴去閱讀,魯迅逐漸被忘卻了。經歷幾十年,人世滄桑,如今我再次想起魯迅,依然是新鮮,但理解比過去深刻,也知道魯迅的確偉大。
現在讀魯迅還有一層意思,也是追憶我的似水年華,一種不能忘卻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