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誠
摘要:目的探討荊芥連翹湯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因子的影響效果,以期尋找有效治療。方法
選擇本科收治的116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將所有患者分為2組,即觀察組予以荊芥連翹湯治療措施,對照組予以柳氮磺胺吡啶治療措施,每組各58例。對于2組患者的有效率進行比較,以及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血清中TNF-α、IL-6、IL-8的水平,并進行比較。結果與對照組有效率82.76%比較,觀察組的有效率89.65%,升高明顯,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組患者的血清各因子水平比較無差異性(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TNF-α(26.13±7.82)ng/L,IL-6(32.67±8.32),IL-8(48.05+7.33)分,均降低明顯,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荊芥連翹湯可有效提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療效,改善血清因子水平。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荊芥連翹湯;療效;TNF-α;IL-6;IL-8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3-0039-03
潰瘍性結腸炎是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患之一,臨床以腹瀉腹痛、里急后重以及黏液膿血便為主要癥狀,大多學者認為其發(fā)病與免疫調(diào)控功能異常有關,但亦有研究提出,細胞因子在該病發(fā)病、發(fā)展及其預后中發(fā)揮較大作用,尤以促炎癥細胞因子和抗炎性因子之間的平衡失調(diào)為甚,目前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措施,西醫(yī)學多采用乙酰水楊酸制劑、糖皮質(zhì)激素等藥物干預為主,但毒副作用較大,且復發(fā)率較高,因此,從中醫(yī)藥中探索其有效防治措施,已是現(xiàn)今本病治療所關注的熱點之一。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1.1.1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03年制定)中的診斷標準。
1.1.2納入標準 ①年齡:18-75歲;②符合診斷標準,均行電子腸鏡檢查且均經(jīng)病理組織學確診者。
1.1.3排除標準 ①有其他惡性疾患者;②有其他原因導致的嚴重的膿血便、活動性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③有水楊酸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zhì)者;④有消化道切除手術患者;⑤需加用類固醇激素治療者;⑥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自2014年4月-2016年4月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jù)上述標準將本科收治的46例原發(fā)性肝癌介入術后患者在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基礎上,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
1.2病例分組 根據(jù)臨床前瞻性研究原則,根據(jù)擲幣隨機法將所有患者分為2組,即觀察組予以荊芥連翹湯治療措施,對照組予以柳氮磺胺吡啶治療措施,每組各58例。
1.3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中男60例,女56例;年齡22-74歲,平均(33.9±2.1)歲;肝功能分級:A級者32例,B級者14例;癌癥分期:I期者2例,Ⅱ期者14例,Ⅲ期者30例。在性別、年齡、肝功能分級以及癌癥分期上2組患者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未見明顯差異,可比性較好。
1.4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所有患者每晚睡前均予以灌腸,根據(jù)不同組別,灌腸藥物有所區(qū)別,但藥液均需要保持38~C左右為宜,患者取左側臥位,待藥液灌入后再更換體位膝胸位15min,而后囑患者平臥,保留藥液4h以上。
1.4.1對照組予 以柳氮磺胺吡啶(生產(chǎn)廠家:上海信誼天平(原嘉華)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1020557)口服,1.0 g/次,4次/d,同時,每晚保留灌腸藥物為生理鹽水100mL+地塞米松5mg。
1.4.2觀察組 予以荊芥連翹湯(主要藥物組成:荊芥、連翹、防風、赤芍、柴胡、枳殼、白芷、當歸、白芍等),由本院制劑室制成免煎顆粒,3次/d。同時,每晚保留灌腸藥物為本方煎汁濃縮至100 mL。
2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進行相關指標觀測。
1.5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2組患者均行電子結腸鏡檢測以及空腹抽取靜脈血以備檢。
血清因子檢測: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所有試劑盒均由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邦定生物醫(yī)學公司提供,操作步驟嚴格按說明書進行操作。
1.6療效判定 根據(jù)《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03年制定)中的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者為臨床癥狀均消失,大便次數(shù)每天低于2次,糞常規(guī)無紅、白細胞,結腸鏡復查示大致正常;有效者為大便次數(shù)每天2-4次,糞常規(guī)中存在紅、白細胞,但低于10個/高倍鏡,電子結腸鏡結果顯示,黏膜輕度炎癥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者為所有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
1.7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整理與分析,其中血清因子分析采用軼和檢驗進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2.2 2組患者血清因子治療前后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的血清各因子水平比較無差異性(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TNF-α(26.13±7.82)ng/L,IL-6(32.67±8.32)U/L,IL-8(48.05±7.33)分,均降低明顯,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3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主要以不能下調(diào)免疫激活所致的促炎細胞因子增高為表現(xiàn),有研究顯示,對于該病患者的結腸組織進行活檢和檢測血清中相關促炎細胞因子發(fā)現(xiàn),TNF-α、IL-6、IL-8的水平增高不僅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而且與疾病的累及范圍及復發(fā)密切相關,這可能由于TNF-α不僅可刺激巨噬細胞、纖維母細胞等多種細胞以分泌花生四烯酸代謝物、細胞因子和蛋白酶,該因子可具有誘導細胞壞死、間質(zhì)中蛋白質(zhì)破壞和水腫的發(fā)生的作用,進而導致胃腸細胞的組織損害,同時,其具有的誘導結腸上皮細胞凋亡的作用亦與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生關系密切,有研究證實,該指標的升高與疾病活動期的實驗室指標符合,故而,臨床多將其水平高低作為疾病嚴重程度的指征;IL-6在腸道慢性炎性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機制主要由于該因子可通過STAT-3途徑激活NK-KB的黏附顆粒有關,該因子作為明顯的促炎作用,可誘導肝組織發(fā)生急性反應蛋白;IL-8屬于中性粒細胞趨化和活化因子,該因子以趨化并激活中性粒細胞,促進中性粒細胞的溶酶體酶活性和吞噬作用為主,因此,目前臨床將其作為判定疾病嚴重程度以及療效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將上述指標作為疾病預后的重要指征進行檢測,以期發(fā)現(xiàn)荊芥連翹湯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干預作用,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責之于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nèi)傷等因素損傷脾胃而致,故而屬本虛標實之證,荊芥連翹湯由《萬病回春》中的溫清飲加減而成,以往研究證實,本方有良好的抗炎癥細胞浸潤作用,有改善組織血液循環(huán),修復皮膚潰瘍之效,本研究將其運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之中,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有效率升高明顯,而TNF-α(26.13±7.82)ng/L,IL-6(32.67±8.32)U/L,IL-8(48.05±7.33)分,均降低明顯,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荊芥連翹湯可有效提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療效,改善血清因子水平。
(收稿日期: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