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俠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參苓白術散聯合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血漿生長抑素(ss)以及神經肽Y(NPY)水平的影響。方法選擇2014年8月一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腹瀉型IBS患者120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觀察組采用參苓白術散聯合雙歧三聯活菌膠囊進行治療,對照組單純給予雙歧三聯活菌膠囊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連續治療6周。分析2組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血漿ss和NPY水平的變化。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與對照組的75.00%比較,顯著的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前血漿ss與NPY水平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血漿ss水平均明顯的下降,NPY水平均明顯的上升,且觀察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參苓白術散聯合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治療腹瀉型IBS患者,可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血漿SS水平、升高NPY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參苓白術散;雙歧三聯活菌膠囊;腸易激綜合征;生長抑素;神經肽Y
中圖分類號:1t256.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3-0044-02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常見的腸道系統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以及大便性狀的異常,病情持續存在或呈間歇性發作,缺乏明顯的形態學和生化學的異常改變,臨床上以腹瀉型較為常見。本院采用參苓白術散聯合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治療了腹瀉型IBS,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腹瀉型IBS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4.73±9.23)歲;病程6個月~8 a,平均病程(2.46±0.67)a。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44.57±9.18)歲;病程6個月~9 a,平均病程(2.72±0.64)a。分析2組的臨床資料,結果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的診斷標準均符合羅馬Ⅲ的標準。排除標準:①妊娠以及哺乳期的婦女;②既往有胃腸道器質性疾病以及腹腔手術史的患者;③嚴重的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④精神障礙的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單純給予雙歧三聯活菌膠囊進行治療,每次40 mg(2粒),每日2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措施的基礎上聯合參苓白術散進行治療,處方:黨參、茯苓、炒白術、蓮子肉、桔梗各10 g,山藥、薏苡仁、炒扁豆、炙甘草各5 g,砂仁5 g;水煎服,1劑/d,餐前服用,每日服用2次。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6周。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療效判定。顯效:患者的腹痛、腹脹以及腹瀉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次數以及糞便性狀均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的減輕減輕,大便次數顯著減少,糞便性狀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緩解,大便次數以及糞便性狀均無改善。②血漿生長抑素(ss)和神經肽Y(NPY)水平。分別在治療前后檢測比較2組患者的SS、NPY水平。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2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2.22組血漿ss與NPY水平比較 見表2。
3討論
目前,IBS的發病機制仍未完全闡明。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腦腸軸的變化與IBS的發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腦腸軸是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與胃腸道之間的雙向通信系統,通過SS、NPY等神經遞質可以有效的穩定胃腸道的平衡狀態。西醫主要采用綜合對癥方法進行治療,主要包括調節腸道動力藥物、糾正內臟感覺異常藥物、改善中樞情感藥以及胃腸道微生態制劑等。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可以直接補充腸道內的生理性細菌,抑制、阻止致病菌繁殖,糾正腸道菌群失調,重建腸道菌群屏障;另外,該藥物還可以減少刺激性氣體以及毒性代謝物的產生,促進胃腸運動、減少胃腸道的臨床癥狀。中醫認為,腹瀉型IBS屬于“腹瀉”、“腹痛”的范疇,主要的發病原因為肝郁氣滯、肝失疏泄以及脾失健運。參苓白術散具有補脾胃以及益肺氣的作用,是治療脾胃虛弱泄瀉的有效的藥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與對照組的75.00%比較,顯著的提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漿SS以及NPY水平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總之,參苓白術散聯合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治療腹瀉型IBS患者,可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血漿SS水平、升高NPY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收稿日期: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