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國內就業結構的研究中,鮮有文獻對我國的就業結構進行系統的分析,也較少有從國際視角出發分析我國就業結構上存在的差距,因此,本文主要基于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中社會經濟賬戶提供的勞動投入數據,以4個金磚國家和4個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著重從國際視角出發對我國的就業技能結構差距進行比較分析,并以此提出對中國實現制造強國的啟示性建議。
關鍵詞:制造強國;就業技能結構;國際比較
一、引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柳百成在對建設制造強國的五點建議中提出:建設制造強國,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們不僅需要領軍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隊伍,缺一不可。筆者通過對學者的相關研究作一簡要的梳理發現,對一國就業技能結構進行研究的學者不在少數,其中有涉及各大產業的就業(羅良文,2007)和不同區域的就業(姜亞鵬和王飛,2012)為研究對象,同時從技能結構來看,有涉及低技能勞動力(Scholler,2007)、高、中低技能就業(Crino,2012)和高、低技能勞動力(孟雪,2012;唐東波,2012)。然而,盡管近年來對國內就業領域的研究較為豐富,但仍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之處:一方面,對國內就業結構的研究中,鮮有文獻對中國的就業結構進行系統的分析;另一方面,在國內文獻中,也較少有從國際視角出發分析我國就業結構上存在的差距。
因此,筆者將在本文中從就業技能結構的視角出發,談談2025中國制造強國之路到底有多遠?本文基于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中社會經濟賬戶提供的勞動投入數據,利用相應分解方法對勞動投入數據進行拆分,共分為三大類:高技能就業人口、中等技能就業人口和低技能就業人口;并以4個金磚國家(巴西、中國、俄羅斯和印度)和4個發達國家(美國、德國、韓國和日本)為研究對象,對1995年-2009年國際間的就業技能結構進行比較與分析,最終結合研究結論,提出對中國實現2025制造強國的啟示性建議。
二、各國就業技能結構概況
本文所使用的技能勞動結構,采用WIOD的社會經濟賬戶表中的這三種技能勞動的分類,即將低技能勞動力定義為僅接受過第二階段基礎教育以下的勞動力,將中等技能勞動力定義為接受過第二階段基礎教育但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將高技能勞動力定義為接受過高等教育及以上教育的勞動力。
首先,來看幾個有代表性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就巴西來說,從總就業中各種技能就業所占的比重來看,1995年-2009年巴西的分技能就業結構變化較大,中等技能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的占比結構呈“偏X”形,2006年是一個分水嶺,之前低技能勞動力處于主導地位,隨后持續下降,而與此同時,中等技能的勞動力則呈相反趨勢。同時,對其高技能勞動力占比的數據分析可知,這一時期內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就我國而言,同期中的我國在分技能就業結構整體上變化不是很大,低技能的勞動力占主導,其次是中等技能的勞動力所占比重次之,最后是高技能勞動力;就俄羅斯而言,總體上來看,中等技能勞動力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這一期間分技能就業結構也呈“兩階段”式:第一階段(1995年-2005年),技能就業結構格局變化較大。對于高技能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的所占比重來看,總體上兩者呈“水平V”形,1995年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動力在總體中所占比重相差不多,隨后伴隨高技能勞動力占比持續升高的同時,低技能勞動力占比呈下滑趨勢;第二階段(2005年-2009年),俄羅斯的技能勞動力結構基本保持相對穩定的格局;就印度而言,從總就業中各種技能就業所占的比重來看,這一期間其分技能就業結構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低技能的勞動力占主導,其次是中等技能的勞動力所占比重次之,最后是高技能勞動力,其技能就業結構也呈“兩階段”式:第一階段(1995年-2003年)變化相對顯著,第二階段(2003年-2009年)技能勞動力格局基本保持相對穩定的格局。
其次,再來分析幾個有代表性的發達國家:就美國而言,這一時期其分技能就業結構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即中等技能的勞動力占主導,其次是高技能的勞動力所占比重次之,最后是低技能勞動力;從其技能就業結構變化的趨勢圖來看,總體呈“Z”形,伴隨中等技能的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占比持續小幅下降的同時,高技能勞動力占比呈上升趨勢;就德國而言,這一時期其分技能就業結構整體上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即中等技能的勞動力占主導,高技能的勞動力所占比重次之,最后是低技能勞動力。從變化態勢上看,伴隨中等技能的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占比持續小幅下降的同時,高技能勞動力占比呈上升趨勢;就日本而言,這一時期其中等技能勞動力在日本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從比重格局來看,其分技能就業結構也呈“兩階段”式:第一階段(1995年-2004年),技能就業結構格局變化較大。對于高技能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的所占比重來看,總體上兩者呈“水平V”形,1995年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動力在總體中所占比重相差不多,隨后伴隨高技能勞動力占比持續升高的同時,低技能勞動力占比迅速下滑,第二階段(2005年-2009年),其技能勞動力結構基本保持相對穩定的格局;就韓國而言,這一時期其分技能就業結構變化較大,其高、中等技能勞動力的占比結構呈“X”形,2002年是一個分水嶺,之前中等技術的勞動力處于主導地位,隨后持續下降,而與此同時,高技能的勞動力則呈相反趨勢,總體而言,高、中技能勞動力一直占韓國勞動力的主導地位,并且高技能勞動力占比呈逐年升高趨勢,且整體上也呈“兩階段”式:第一階段(1995年-2005年),分技能就業結構格局變化較大,而第二階段(2005年-2009年),分技能就業結構基本保持相對穩定的格局態勢。
三、就業技能結構的國際比較
那么與新興工業化的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相比,中國的勞動力就業技能到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相比,中國的勞動力就業技能差距又在哪里?接下來將詳細地對這一問題進行回答。
首先,從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的對比來看,無論是從低技能、中等技能,還是高技能角度來看,中國的勞動力供給規模最大。剔除規模因素后,2009年這四個國家的高、中、低三類技能就業的比重分別:巴西為37.4%:45.7%:16.9%,中國為62.1%:31.4%:6.5%,俄羅斯為6.2%:79.8%:14.1%,印度為63.1%:29.4%:7.4%。其中,中國和印度的就業技能結構十分相似,結合1995年、2004年的數據來看,中國和印度就業技能結構的變化過程也極其相似,但從上述各國的總體趨勢分析中,可知自2003年以來印度的就業技能格局基本處于穩定的態勢:63.1%(低技能勞動力)、29.4%(中等技能勞動力)和7.4%(高技能勞動力),而中國則不同,伴隨中等技能勞動力和高技能勞動力占比的不斷上升,低技能勞動力占比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的就業技能結構處在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同時,俄羅斯是新興工業化國家中的一個特例,其中等技能勞動力的占比高達79.8%(2009年),不僅高于金磚國家中的其他三個國家,同時也高于本文所涉及的發達國家(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這與俄羅斯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政府在教育上強有力的措施不失關系。因此,金磚國家就業技能結構水平差異,也從另外一角度反映了在全球經濟大趨勢下,中國和印度相對更依賴低技能勞動力產品,換言之,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看,中國和印度仍處于在低端鎖定,以提供低技能產品的生產為主。
其次,從發達國家的對比來看,美、德、日和韓四國的技能勞動力均以中、高級勞動力為主。2009年這四個國家的高、中、低三類技能就業的比重分別:美國為8.5%:56.9%:34.5%,德國為14.3%:58.0%:27.7%,日本為7.7%:66.0%:26.3%,韓國為9.4%:42.4%:48.3%。剔除規模上的影響,其中韓國較為特殊,韓國的高技能勞動力占比最高,且在韓國國內高技能勞動力的占比已超中等技能勞動力占比,而美國、德國和日本仍然主要以中等技能勞動力為主。
因而,就中國的技能勞動力占比來看:72.4%:25.3%:2.3%(1995年),66%:29.5%:4.5%(2004年),62.1%:31.4%:6.5%(2009年),雖然從格局上看正處在一個優化的進程中,但從優化的速度上來看,并不十分理想,在本文所選的金磚國家樣本中,僅略高于印度的優化速度。從技能勞動力的差距上來看,如上述分析所言,在本文所選的四個金磚國家樣本中,中國僅高于印度,并且與俄羅斯的差距較大;同時與發達國家的數據相比較發現,中國在勞動力技能結構性優化有待深化。
四、政策建議
從以上對本文選取的四個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四個發達國家的數據分析來看,我國的就業技能格局現狀仍存在較大的優化空間,筆者的政策建議如下:
1.各級政府應根據中國2025制造業強國的戰略規劃,從內需和外需兩個角度出發,促進就業技能結構的優化。
2.從本文的數據分析中可推斷,中國目前的就業結構現狀所反映出我國目前仍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的底端,這種窘況不利于我國實現2025制造強國,也不利于就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因而,一方面,政府部門應采取各種激勵措施,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對公共教育的投入力度,實施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引導企業通過員工培訓提升企業員工技能水平。
3.從國際貿易的貿易效應來說,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國際貿易溢出效應,提升我國的勞動力技能結構。
參考文獻:
[1]姜亞鵬,王飛.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母國就業效應的區域差異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2,(7):43-53,119.
[2]羅良文.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理論及中國實證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87-91.
[3]唐東波.垂直專業化貿易如何影響了中國的就業結構?[J].經濟研究,2012,(8):118-131.
[4]Schller D,Schller D. Service Offshoring and the Demand for Less-skilled Labor: Evidence From Germany[J]. General Information, 2007.
[5]Crinò R. Service Offshoring and the Skill Composition of Labor Demand[J]. General Information, 2012.
作者簡介:楊俊玲(1980- ),女,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經濟、勞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