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政??
[摘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集約化建設,促進農場增效、職工增收,保障國有農場社會和諧穩定,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文章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如何建設國有農場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問題。
[關鍵詞]國有農場;企業改革;農業發展;經營體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09
1建設國有農場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意義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指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1]建設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于有效化解這些問題和新挑戰,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就國有農場經濟發展而言,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轉變農業經營管理理念,將有利于改變農墾經濟發展落后面貌,有效整合農場優勢資源,推進墾區科技推廣應用,加快農場經濟轉型升級、起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場增效、職工增收的積極作用。
2國有農場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國有農場最早是由國家投資建設的農業經濟組織。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國有農場趨向于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向發展,在保持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實行由戶承包經營的組織形式。農場經營管理方式先后實行了定額承包、產權轉讓、租賃經營等多種生產經營管理模式。盡管這些經營模式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不斷調整和完善,在一定時期內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由于國有農場體制機制創新動力不足,依然存在諸多局限。
一是農產品價格受國內外市場影響,價格不穩定,連年持續低迷,有關部門對農業產業信息服務手段落后,服務水平不高,加上經營管理者的整體素質較低,造成農場集體經濟效益低和職工收入慢的困境難以改變。
二是國有農場基本上遠離中心城鎮,受地理環境限制,物流和信息流不夠通暢,加上農業產業機械化率較低,許多生產環節仍然依靠傳統勞動完成,勞力成本比重逐年增大,產品缺乏競爭力。
三是農業生產勞動強度大以及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就業渠道多樣性,愿意從農業生產的人員越來越少,農業用工緊缺問題日益突顯,當前從事一線生產的主力基本上都是從邊遠貧困地區招來的臨時工,工人流動性大,缺工問題難以根本解決。
四是國有農場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化、集團化程度低,產業競爭力不強,抵卸風險能力差,集體經濟發展緩慢,財力積累不足,再生產投入受局限,造成農場集體及職工個人的收入水平太低。
五是現行的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與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的要求差距還很遠,這就嚴重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2]
3創建國有農場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思路
31發揮現代農業優勢,推進農場主產業跨越發展
國有農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探索,許多農場將發展農業作為支柱產業,形成獨特的農業產業優勢,比如,廣東墾區,在發揮產業優勢方面,有些農場以甘蔗為主產業,有些以天然橡膠為主產業、有些以劍麻、菠蘿、水果等經濟作物作為主產業,不一而足。因此,在構建產業經營新體系中,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優勢,選準產業發展方向,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上來,轉到提高產業的發展質量效益上來,轉到增強產業綜合競爭能力上來,進而推動農場產業可持續發展上來。
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落實關鍵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比率,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另一方面要推進產業化發展,加大農業現代信息化應用、創新承包經營模式,要敢于打破傳統的、固有的管理模式,積極探索新的管理辦法,提升產業現代管理水平。
農場主要是以農業產業發展經濟,長期以來處在原材料生產供應的初級階段,處于農業產業鏈條上的最底層,這種經營方式往往造成經營利潤空間小,且缺乏市場的話語權。為此,農場應在農業產業鏈條上有所創新,加以延伸,將現有資源及自身的組織優勢有效整合,通過發揮多種經營主體作用,加快培育不同層次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和新型職業農民,形成既有集團化經營,又有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生產經營主體,打造多層次的經營管理主題格局。
32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當前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有農場,其產業經濟規模較小,收入水平較低、經濟實力提升緩慢,為此,要想方設法推進改革,創造新的增長點、加快轉型升級,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多元化經濟,廣開增收渠道,營造職工群眾致富奔康環境。
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必須結合農場的實際,通過充分論證,厘清自身優勢,對有利于整合自身資源,能夠形成產業優勢,有效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就要不失時機地作項目調整。
在供給側改革發展的背景下,農場可在拓展農產品供給的領域上做文章,發揮農場組織優勢和土地集中連片的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發展畜牧養殖及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扎實推動墾區農場經濟逐步走上產業化、規模化、工業化的軌道上來,在發展規模上,農場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可通過加強墾地合作、適度采用“置換并地”的方式確保土地開發連片。在經營主體上,要培育多層次經營管理主體,包括培育眾多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和新型職業農民。農場有著較強的組織優勢,可以利用組織優勢發展經濟合作社、實行“集團+公司”、“公司+農戶”,以及股份制經營等多種合作經營模式,并通過強化組織服務職能,集團為公司、公司為農戶提供一系列技術指導服務,幫扶較低層級經營主體經營,提高經營能力。
33創新經營管理機制,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國有農場經濟能否搞活及競爭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管理機制是否適應時代要求,合理的體制機制會激勵潛能,激發動力,加快促進經濟發展。因此,必須創新經營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決策、約束和經營機制,使企業按科學、高效、規范、標準化的機制運行,從而避免內部損耗和資源浪費。此外,在財務管理制方面,推行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加大成本管控力度,降低財物消耗。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單位中組建一支廉潔高效的管理隊伍,將崗位各項工作任務指標細化量化,適當加大干部職工的培訓教育投入,努力提高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4結論
在新的發展歷史時期,我們要勇于改革創新,加快建設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優化自身資源,發揮技術、組織優勢,從產業結構上加快轉型,從資源整合上謀求發展,從技術管理和經營方式上尋求突破,從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上創新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加快發展農墾的事業,實現農墾職工安居樂業的長久目標。
參考文獻:
[1]唐安來,黃國勤,吳登飛,等綠色生態農業——江西綠色崛起的必然選擇[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5(5):538-545
[2]李超黑龍江墾區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思考[J].農場經濟管理,2014(6):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