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平??
[摘要]社會正義是關系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影響著我國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發展思路。在學術界,大衛·哈維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對城鄉關系、資本積累、全球化等空間批判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地理空間的維度對社會正義進行思考,試圖構建一種“差異性正義”。因此,文章從“空間正義”這一概念出發,探討空間的差異性與同質性,分析哈維關于“作為社會正義的差異性正義”的理論思想。
[關鍵詞]空間正義;社會正義;差異性正義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64
1空間的正義性與正義的空間性
在對“空間正義”進行深入探討前,我們首先需要澄明一個基本概念,即“空間正義”概念本身。在中文語境中,“空間正義”有兩層含義:“一是空間的正義性,一是正義的空間性。”[1]
在中國城市研究中,我國學術界通常從城市發展、空間生產、資源分配等角度出發理解“空間正義”,在資本邏輯、政治邏輯、文化邏輯等框架下闡述“空間正義”,在處理人與自然空間、人與社會空間等問題上運用“空間正義”。可見,我們論及“空間正義”時,主要集中在生產發展和社會關系層面,換言之,我們更傾向談論不同社會主體(如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人與群體等)之間是否擁有相對公正平等的空間。
而“空間正義”的第二層含義,即“正義的空間性”(以“正義”為主體,“空間”為其研究維度),與“空間的正義性”這層含義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突出了正義的空間維度,也就是在探討正義問題時從空間視角著手。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我們的生活空間逐漸擴大,單純的社會維度和歷史維度已經無法讓我們全面認識及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因此,這需要我們植入空間維度,辯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正義問題。
在“空間正義”的理論探討上,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大衛·哈維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馬克思的正義思想,正義不是從純粹的人性中凝練出來的道德規范,不是從單純的理論邏輯中推演出來的抽象規定,而是從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生產發展中產生的關系原則。由此,哈維構建了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強調“空間正義”實質上是空間維度下的社會正義。
2空間的差異性與同質性
早在20世紀末,哈維就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更新及生活方式的變遷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同的地理景觀,由此基于歷史地理唯物主義,闡述不平衡地理發展理論,提出差異化的主張。
哈維指出,不平衡地理發展根源于資本積累,資本的進一步擴張需要打破空間阻隔和地域差異;與此同時,新的“地理差異的生產”又需要進一步克服新的空間阻隔。擴張式的資本積累循環過程中,資本主義的地理組織使價值形式中的矛盾內在化,資本主義無法逃脫這個“不平衡地理發展”的怪圈。[2]哈維主要從空間生產和地理差異兩個方面對“不平衡地理發展”理論展開論述,空間的差異性穿梭于區域不平衡的資本投入和地理區位優勢引發的區域間資源流動。
在西方語境中,差異性更多強調文化的多樣性;而在中國的社會實踐中,差異性并不局限在社會文化領域。如收入分配問題,不同社會主體之間利益需求存在差異,收入差距擴大,從而區域不平衡發展問題凸顯。我們不可否認,除了地理條件,資本的力量、權力的制約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差異,進一步導致空間異化、空間極化等空間非正義現象。
與差異性相對的,中國城市發展過程同時面臨著同質性難題。在資本同質化邏輯的驅動下,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差異逐漸減少,如文化風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趨于雷同,文化多樣性日益凋零。的確,當人們的生活需求趨同甚而無異時,空間生產可能最大限度達到規模發展,資本積累實現最大化。然而,盡管空間同質化有利于資本積累,但同質化空間的社會主體被抹除了“自我”的痕跡而換上“他者”統一的服裝,“一刀切”的快感斬斷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于是,原本多樣性的生活空間被收拾成單一性的機械空間。
因此,空間的差異性與同質性構成了城市發展當前面臨的雙重挑戰和巨大矛盾。哈維指出,絕對的同質性是一種烏托邦的幻想,為調和這一矛盾,需要樹立一種差異性觀念、建構一種差異性正義,社會應允許差異的存在,承認并尊重差異性,尋求不同社會主體之間利益需求的交叉共識,從而達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境地。
3作為社會正義的差異性正義
我國學者任平指出,以人們的物質利益關系狀況為依據,社會大致分為同質性社會(物質利益完全無差別)、對抗性社會(階級利益沖突與對抗)、差異性社會等三種類型,我國目前已處于“差異性社會”,即“人民內部根本利益一致或趨于一致,而局部利益和當前利益則存在著各種差別、人民仍然分成各個階級和階層的社會。”[3]
差異性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其基本矛盾仍源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非對抗性矛盾,發生在社會主體之間的矛盾是暫時的、局部的,因為社會主體間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有共同利益的紐帶來維系。差異性社會并非靜態的歷史結果,而是動態的發展過程。社會發展的活力在于其差異性和流動性,差異程度較小、流動性不強則無法有效激發社會活力;反之,差異程度較大則能激發人們不斷勞動創造的活力。但如果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差異缺乏流動性或者差異性不斷增大,那么社會發展的活力便會被削弱,甚而導致嚴重的社會分化甚至社會分裂。因此,合理差異的存在有助于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對差異性社會的治理,我們在選擇恰當的正義原則時可能會出現兩點偏差:一方面,無視差異存在的合理性、過分強調公平,如平均的收入分配主張,漠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以犧牲效率和經濟發展來換取暫時的平等;另一方面,無視公平正義的原則、過分強調差異性,如新自由主義提倡的完全自由競爭市場,認為國家干預會阻礙發展的效率,從而使得社會發展裹足不前。“差異”和“正義”共同構建了“差異性正義”的原則,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統一于“差異性正義”原則當中。為更好地發展生產力、保障人們日常生活的利益,我們需要認識到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歷史性,差異性社會的治理需要“作為社會正義的差異性正義”。
4結論
空間正義是當前城市化發展、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問題,全球范圍內,各國城市化高速起飛,同時積累著大量的問題與矛盾,由各種力量造成的利益沖突甚至階級對抗屢見不鮮,因此我們需要從全球視野與中國問題視角理解空間正義。本文基于現實層面對哈維“不平衡地理發展”、“空間正義”、“差異化”等理論層面進行思考,分析空間的差異性與同質性,探討“差異性”存在的合理性、“差異性社會”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差異性正義”原則的必要性。哈維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批判思想的基礎上,運用辯證法思維對空間正義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在其建構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方法論基礎上對作為社會正義的差異性正義展開系列論述,嘗試尋找一個解決空間正義問題的替代性方案,并試圖重建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不可否認,哈維關于正義的理論思想為我們研究“社會正義”提供了一個可行性方案與一系列積極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忠,愛德華·索亞空間與城市正義:理論張立與現實可能[J].蘇州大學學報,2012(1).
[2]David HarveyThe Limit to Capital[M].Oxford:Blackwell,1982
[3]任平論差異性社會的正義邏輯[J].江海學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