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梅
摘要:目的觀察分期辨證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68例以調節脾胃清濁(嘌呤代謝)功能治本為主,化瘀泄濁治標為輔,標本分期辨證治療,每日l劑,3周1個療程,6周后統計療效。結果本法治療顯效63例(92.64%),好轉5例(7.35%),總有效率為100%。結論分期論治痛風性關節炎療效明顯。
關鍵詞:痛風性關節炎;分期論治;標本兼顧
中圖分類號:R589.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3-0107-01
痛風性關節炎西醫認為是因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升高的疾病表現,常使用嘌呤醇及秋水仙堿促進尿酸排泄,并對血尿酸合成形成抑制作用。此治療方法可導致很多患者產生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而中斷治療,也有部分患者長期服用上述藥物使藥效減退,因此筆者以調節脾胃清濁(嘌呤代謝)功能治本為主,化瘀泄濁治標為輔,標本兼顧分期辨證治療獲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8例均為門診男性患者;年齡最大58歲,最小29歲,平均年齡(46±2.4)歲;病程最長14 a,最短1個月;治療時間最長4個療程,最短1個療程。均符合《臨床常見疾病診療規范》制定的標準。全部患者均經過西醫或其它治療不滿意或復發者。
1.2納入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常見疾病診療規范》
1.3治療方法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往往濕毒痰阻較甚,以標急為主,治當利濕化濁、通絡止痛,筆者常以自擬通絡化濁方治之。通絡化濁方:土茯苓、薏苡仁各30 g,車前草、澤瀉、防己、川牛膝各20 g,川芎、赤芍藥各15 g,蜈蚣6 g。該方利濕化濁,祛風通絡化瘀,有較強的止痛作用。熱化者加生地黃30 g,石膏15 g,蒲公英15 g,寒化者加制首烏30 g,細辛3 g,1日1劑,3周1個療程。
痛風性關節炎慢性期,關節腫大、畸形、僵硬,標證基本已去,治當調節脾腎功能清濁為本,兼活血被動瘀化濁。筆者常自擬固本化瘀方治之。組方:黃芪、太子參、白術各20 g,土茯苓、薏苡仁各30 g,車前草、澤瀉、防己、川牛膝各20 g,三棱、莪術、地龍各10 g,1日1劑,3周1個療程。注意:痛風與膳食關系非常密切,膳食不當常可導致痛風的反復發作,合理膳食,限制高嘌呤類食物,如魚、厚味高湯、動物內臟、豆類、菠菜、芹菜、花菜等。忌飲刺激性飲料,如酒類等。多飲水,堿化尿液,促進尿酸排泄。
1.4療效觀察 顯效:紅腫疼痛全部消失,行走自如,血尿酸正常。有效:紅腫疼痛減輕,血尿酸逐漸降低。無效:紅腫疼痛不減輕,血尿酸不降低反而升高。
1.5治療結果 68例患者經用本方治療顯效62例為91.17%;好轉6例為8.82%;總有效率為100%,其中急性期1個療程,慢性期2個療程顯效者40例,急性期2個療程,慢性期2個療程顯效者15例,急性期2個療程,慢性期3個療程顯效者13例。
2典型病例
劉某,男,45歲,教師。于2015年2月13日就診,患痛風性關節炎3 a。2 d前因飲酒后,當夜感左足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熱痛。自服吲哚美辛片25mg后疼痛無緩解,即來就診:左足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灼痛,跛行,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滑。實驗室檢查:血尿酸值912umol/L,血沉29mm/h。診斷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辨證為熱毒內蘊、濕邪瘀阻,治療以通絡化濁方加生地黃30 g,石膏15 g,蒲公英15 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治療1個療程后,紅腫疼痛全部消失,行走自如,略感神疲乏力;查血尿酸值782 umol/L,血沉20 mm/h,標癥之濁毒瘀阻基本緩解,治當固本,改為固本化瘀方調節脾胃清濁功能。治療28 d后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查血尿酸值382 umol/L,血沉15 mm/h。囑其平時以車前草泡水代茶飲。隨訪1a,未見復發。
3討論
痛風性關節炎為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疾患,關節局部癥狀僅僅是病之標,嘌呤代謝紊亂導致高尿酸血癥是基本病理。中醫認為痛風患者多發于中老年人,其臟器虛弱,若嗜食高粱厚味之品,久之致臟腑功能失調,脾失健運,升降清濁無權;腎乏氣化,分清泌濁失司,于是水谷不歸正化,濕濁內生,濕熱下注,發生痛風。筆者擬通絡化濁方,以土茯苓、薏苡仁泄濁通絡,用量宜大,車前草、澤瀉、防己、川牛膝利水濕泄濁毒;川芎、赤芍藥、蜈蚣化瘀祛風通絡止痛。諸藥合用以利濕化濁,通絡止痛之功。慢性期筆者擬固本化瘀方,以黃芪、太子參、白術補益脾胃;土茯苓、薏苡仁、車前草、澤瀉、防己利水濕泄濁毒,加速尿酸排泄;川牛膝、三菱、莪術、地龍化痰通絡、諸藥合伍,以達調節脾腎清濁功能,活血化瘀之功。
(收稿日期: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