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巖?王強?王曉翔?瞿瑤
摘 要:通過打分法對構建出的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影響因素進行打分調查,運用SPSS和AMOS對調查數據分析和檢驗,研究結果顯示:流通科技能力與流通運營能力、流通生產能力、政策環境支持能力、流通發展能力具有相關關系;流通運營能力與低碳生態具有相關關系;通生產能力與政策環境支持能力、流通發展能力具有相關關系;環境支持能力與流通發展能力具有相關關系;流通運營能力與流通生產能力、流通運營能力與政策環境支持能力兩兩不相關。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結構方程模型
一、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和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物流流通問題日益顯著。在傳統農業的時代,物流流通僅僅是發揮運輸的儲存的功能,沒有真正的解決“三農”問題。如何更加高效、快速將農產品從原產地運輸到分銷商和消費者手中對于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農產品創收具有重要意義,這就對農產品物流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對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究影響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的主要因素,為提升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提出建議與理論參考。
二、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研究模型與假設
農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物流運輸物品,其流通能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陳香(2014)認為物流基礎設施能力、物流運營能力、物流協調能力、政策環境支持能力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共同影響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郭星江(2016)將流通信息化指數、流通科技化指數、農產品倉儲物流中心數、流通專業化指數、流通支持能力、流通發展能力加入到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評價模型中。冷庫、冷藏車等物流基礎設施、物流市場秩序和服務機構完善程度、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發展協調程度等指標也影響著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在已有文獻的研究基礎上,將流通科技能力、流通運營能力、流通生產能力、政策環境支持能力、流通發展能力加入到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影響因素研究體系中,并提出如下假設:
H1:流通科技能力與流通運營能力具有相關關系;
H2:流通科技能力與流通生產能力具有相關關系;
H3:流通科技能力與政策環境支持能力具有相關關系;
H4:流通科技能力與流通發展能力具有相關關系;
H5:流通運營能力與政策環境支持能力具有相關關系;
H6:流通運營能力與低碳生態具有相關關系;
H7:流通運營能力與政策環境支持能力具有相關關系;
H8:流通生產能力與政策環境支持能力具有相關關系;
H9:流通生產能力與流通發展能力具有相關關系;
H10:政策環境支持能力與流通發展能力具有相關關系。
三、模型驗證
1.評價指標設計與調研
本文將流通科技能力、流通運營能力、流通生產能力、政策環境支持能力、流通發展能力5個維度列入一級評價指標中,在每個一級指標中羅列2-3個三級指標,共加入14個三級指標,構建出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選取物流行業相關人員對所構建評價指標進行打分,共發放230份打分表,回收有效打分表214份,回收率93%。
2.信度與效度分析
通過SPSS20.0對打分表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信度是問題設計是否能夠真實反映要測量的問題,效度是所設計指標的調查數據是否集中,即指標是否對所有調查對象適用。在信度分析中,Cronbach's Alpha值大小反映信度,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6表示有很高的信度;在效度分析中,通過檢驗KMO值是否大于0.5來檢驗有沒有較好效度。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信度與效度檢驗如表2所示。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Cronbach's Alpha值和KMO值高于信度與效度的標準,指標體系整體設計合理。
3.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通過AMOS21.0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并對模型進行數據分析與檢驗。在流通科技能力、流通運營能力、流通生產能力、政策環境支持能力、流通發展能力5個變量之間建立相關關系,構建出的模型如圖2所示。
在對所構建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模型擬合度檢驗,驗證模型的適配度情況。模型擬合度綜合檢驗中,通過檢驗絕對適配度指標RMSEA、GFI、RMR、AGFI;比較適配度指標CFI、IFI;簡約適配度指標PGFI、PNFI、PCFI檢驗模型適配度的好壞,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檢驗結果顯示,RMSEA小于0.08,GFI、RMR均大于0.09,AGFI也在0.8之上,絕對適配度指標良好;比較適配度指標均大于0.9;簡約適配度指標均大于0.5。因此,所構建的模型較好,有較優的適配度,適合做假設結果檢驗。
對數據進行假設結果檢驗來驗證理論假設是否成立,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當路徑檢驗P值小于0.05時,表示該路徑通過檢驗。結構方程模型中所有的路徑檢驗結果中,流通科技能力與流通運營能力、流通生產能力、政策環境支持能力、流通發展能力具有相關關系,即假設H1、H2、H3、H4成立;流通運營能力與流通生產能力不具有相關關系,假設H5不成立;流通運營能力與低碳生態具有相關關系,H6通過假設檢驗;流通運營能力與政策環境支持能力路徑關系P值為0.75,兩者不相關;流通生產能力與政策環境支持能力、流通發展能力具有相關關系,假設H8、H9成立;政策環境支持能力與流通發展能力具有相關關系,H10通過假設檢驗。
四、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構件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檢驗,研究發現除流通運營能力對政策環境支持能力、流通生產能力不具有相關關系外,其余變量之間相互關聯,互相影響。在流通科技能力的3個指標中農產品倉儲物流中心數對其影響最大為0.72,表示需要增加農產品倉儲物流中心數量來提高農產品物流流通科技能力;信息技術的使用情況對流通運營能力的影響最大為0.97,在提高農產品物流流通運營能力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信息技術的使用;年末實有耕地面積對流通生產能力的影響最大,應盡量減少對耕地占有情況;農產品物流扶持政策指標影響度為0.78,國家應大力扶持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在流通發展能力中,農產品銷售總額、城鎮化率、農產品物流發展環境各指標影響度相差不大,應注重他們的共同發展。本文在構建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評價指標的過程中對于農產品物流還沒有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構建出的指標在一定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豐富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評價指標,深層次的研究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陳香.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分析[J].物流技術,2014,33(1):248-250.
[2]郭星江.湖南省農產品流通能力評價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學,2016.
[3]李喜梅.我國農產品物流流通能力的結構方程模型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20: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