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最大的物流中轉中心,融匯亞歐豐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臺。陜西省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環境和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陜西省縣域經濟結構雖然不斷優化、內生動力逐步增強,但縣域經濟仍是我省發展的最大“短板”,存在問題不容忽視。本文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對陜西省縣域經濟協同發展的促進作用,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縣域經濟;協同發展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
絲綢之路經濟帶于2013年11月12日提出,基于古絲綢之路的區域范圍,其包含了陜西、新疆等地方,與亞太經濟圈、歐洲經濟圈相連接,被喻為“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有利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地區經濟協同發展,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消化富余產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產業升級??h域經濟仍是我省發展的最大短板,存在問題不容忽視。我省應應緊抓“絲綢之路”建設新機遇,加強我省縣域與絲路沿線地區的交流,擴大產業合作,釋放優質產能,實現縣域對外開放新突破,使得“絲綢之路經濟帶”更好地服務于我省縣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二、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1.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根據陜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縣均生產總值由5年前的78.72億元增加到111.60億元,增加了32.88億元,縣域GDP最高水平從2011年的771億元,發展到2016年的904.8億元,縣域人均GDP達到38898元,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11102元。
2.工業主導作用依然突出
根據陜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五年來,我省各地以“工興縣”、“以工強縣”,堅持工業強縣戰略不放松,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力量建設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加快培育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工業規模,縣域工業獲得快速發展。2016年,我省縣均工業增加值53.72億元,縣域工業五年來年均增長10.1%,高于全省工業增速0.1個百分點,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依然突出。
3.陜南縣域經濟突破發展
2016年,關中、陜北、陜南縣域經濟占全省縣域經濟的比重分別為44.7,%、32.1%、23.2%,與2011年相比,關中、陜南占比分別提高6.4%和6.3%,陜北縣域下降12.7%,三大區域縣域經濟發展更加平衡。尤其是陜南地區,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環境制約因素,始終堅持發展為先,2016年陜南三市25個縣實現生產總值2067.4億元,較上年增長9.7%,增速比全省水平高出2.1個百分點,比關中、陜北高出1.0、5.5個百分點,領跑全省縣域經濟。與2011年相比,陜南縣均GDP82.7億元,縣均工業增加值32.37億元,縣均固定資產投資86.14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1.9倍、2.4倍和3.5倍,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三、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經濟增長縣區差異較大
根據省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17年第一季度,我省經濟發展總體趨好的同時,縣域之間差異較大,增長快的縣生產總值達到17.6%,而慢的縣則下降了7.1%。特別是服務業,全省78個縣(市)和29個區服務業增幅分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個和0.7個百分點,經濟增速持續上升但仍有壓力。
2.經濟增速趨緩,結構性問題突出
“十二五”以來,全省縣域經濟增速呈逐步回落態勢,從2010年的15.7%、2011年的14.9%、2012年的13.2%、2013年的10.3%、2014年的10.1%,回落到2015年、2016年的7.4%,連續兩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012年,全省縣域經濟占全省比重為歷年之最,達到52.2%,其后逐年走低,從2013年的51.6%、2014年的48.0%、2015年的46.8%,降到2016年的46.6%。2016年,全省縣域經濟一二三產業占比與全省相比,呈現“兩高一低”,第三產業占比低于全省10.6個百分點。非公經濟占比低,全省縣域非公經濟占比47.7%,低于全省水平6.1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不高,全省縣域城鎮化率43.6%,低于全省11.7個百分點。區域發展不平衡,2016年全省生產總值最高縣為904.8億元,是最低縣的105.7倍。人均生產總值最高縣為196078元,是最低縣的11.9倍。縣域地方財政收入最高縣為53.06億元,是最低縣的146.7倍。
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近年來,雖然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遠高于城鎮居民,相對差距逐漸縮小,但絕對差距在不斷拉大。2013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為15254元,2014年為16434元,2015年為17731元,2016年達到19044元。2016年全省有49個縣(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縣域總數的61.3%。
四、陜西省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對策
針對陜西省縣域經濟的現狀以及問題,本文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視角提出相關對策:
1.抓好縣域對外開放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為我省農業出口拓展了通道,充分利用我省農業資源豐富、天然條件好、地理位置優越的特點,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我省大部分的高鐵站點以及城市機場分布在城市郊縣。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后,這些城市交通節點的作用將日顯突出,郊縣可以輔助政府部門做好站點的服務工作,充分利用好這一機遇,進而推動縣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同時,加強我省縣域與絲路沿線地區的交流,擴大產業合作,釋放優質產能,實現縣域對外開放新突破。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以資源、產業優勢吸引和調動沿海發達地區優質生產要素為我所用。
2.加強產業集群化發展
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大力發展縣域旅游業,抓好重點人文景觀,以及農業休閑游、體驗游、生態游等多種形式的鄉村游,推動旅游向健康、養老產業延伸,把旅游產業打造成縣域經濟發展新支點。大力發展縣域電子商務產業,加快電商培育、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電商與實體經濟對接,形成電商帶動物流、快遞等關聯產業相得益彰的新局面。發揮市場競爭機制,推動交通運輸、商貿批發、住宿餐飲等傳統產業提升層次、做大做強,實現縣域服務業規模新突破。針對資源縣工業偏重的現狀,堅決淘汰違規產能和低效產能,加快資源深度轉化,推進資源類產業向中高端化發展。抓好省級縣域工業集中區建設,圍繞核心企業、龍頭企業和關鍵項目的產品延伸配套,做強做大縣域工業集中區,提升規模經濟效益。針對多數農業縣域支柱產業不大不強的現狀,積極培育和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形成區域性農產品加工基地,實現縣域經濟實力新突破。
3.加快農產品“走出去”步伐
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政策紅利,讓我省的特色農產品“走出去”,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設備以及農業技術,加強與周邊省區接壤、毗鄰經濟區的經濟合作,推動區域優勢資源有效整合、區域產業協作與共享發展。改變部分縣域經濟相對落后的現狀,提高我省縣域經濟的整體增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農產品貿易通道,拓展我省農產品市場以及農產品貿易范圍,進而提高我省農產品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田健.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省經濟發展的挑戰與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2017(02):80-82.
[2]趙菁奇,李本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5(08):36-42.
[3]竹效敏.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出的戰略背景和重大現實意義[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5(09):50-55.
[4]陜西省統計局網http://www.shaanxitj.gov.cn/.
作者簡介:李靜(1989- ),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財務管理系副主任,助教,研究方向: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