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價值觀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產學研協同創新各主體所處環境、價值認知、利益需求、看待問題的方法等的不同而導致了各創新主體對協同創新看法的不一致性,價值觀沖突不可避免。本文從價值觀及價值觀沖突的基本概念入手,總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沖突現象,探討了價值觀整合的意義,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學研協同;價值觀;沖突與整合;決策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助推器。然而,由于創新本身的復雜特性決定了創新主體各自為陣的創新模式已不在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多主體聯合攻關的協同創新模式成為必然。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語重心長的提出:“我國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要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這意味著我國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對協同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協同創新打破了以往高校和社會之間封閉、孤立的創新模式,將學校和社會的深入合作和優勢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產生創新的非線性效應,即達到1+1>2的效果。但是近幾年,中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各創新主體之間仍然存在觀念、利益沖突,要把大學、科研機構潛在的能力轉化為企業顯性的競爭優勢還存在諸多困難。因此整合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的價值觀念就尤為必要。
一、價值觀及價值觀沖突
價值觀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作出評價、衡量其好壞,指導其行為的一種持久的心理傾向系統和內心尺度(彭曉玲等,2005)。具體而言,是人們內心關于“好與壞”的基本判斷準則,與一定歷史時期群體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密切相關。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價值觀是人的活動取向、導向問題,滲透于人的活動及其成果之中,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行為,回答的是“為什么做”的問題。人的活動及其成果,說到底不過是人的價值觀的外在表現而已。
由于人們所處環境不同、價值認知不同、利益需求不同、看待問題的方法等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價值主體在價值目標、價值追求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價值觀沖突由此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價值觀的沖突是雙方價值觀取向與認知判斷不同所引起的沖突。我國當前的價值觀沖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義與利的沖突,即傳統社會中重義輕利、崇義非利以及重名輕實、忽視物質利益的觀念和市場經濟社會中競爭、進取、效率、求利的新型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的沖突,即以社會或群體為絕對本位的價值取向和高揚個體價值與自我實現的嶄新的個體本位之間的沖突;價值標準的一元與多元的沖突。單一的社會主義價值評判標準與計劃和市場、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中國傳統和現代西方價值評判標準等之間的沖突。
二、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沖突的特點
在漢語里,“協”表示相互合作;“同”表示一致、統一。因此,“協同”可以理解為以一致的步伐進行合作。產學研協同創新更加強調打破行業、領域、地域的壁壘,組織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機構、行業企業等多種創新力量,開展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多技術集成的“立體式”、“網絡式”的全新合作。但是環顧國內,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對產學研協同創新認識存在價值觀取向與認知判斷上的差異。
高校是創新的主體,是協同創新體系中知識和人才的主要供應源,在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有2560個,84萬多研發人員,博士研究生比率高達20.5%,承擔了國家大部分的自然科學基金和“863計劃”項目。但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高校辦學規模急速膨脹儼然已經使國內大部分高校成為名副其實的消費機器,僅僅依靠財政撥款、相關企業的捐贈、有限的學費收入等已經很難維持高校高速運轉。所以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利益是大學謀求產學合作的出發點,爭取盡量多的經費是高校參與協同創新的第一要義。另一方面,高校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還期望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來實現一些非經濟利益,如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可和支持。
企業是市場化的產物,是面向市場的企業。一般來講企業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及豐富的市場信息和營銷經驗,當然也是生產試驗設備和場所的主要擁有者,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要施行者,追求純經濟利益是企業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中,企業希望通過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技與人才資源,促進產品開發、成果轉化,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那么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企業的一切活動就是始終圍繞經濟利益最大化來開展,即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少的科研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然而在實際中,科研的投入往往較高,科研的時間往往更長,基于此企業更趨向于直接購買技術成果,而不愿意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身于科技研究。
三、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整合的意義
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的沖突對于協同創新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影響。雖然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價值觀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對協同創新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價值觀沖突同樣也會帶來各主體思想上的混亂和波動,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行為上的抵觸和動蕩等不利于協調創新的因素。因此對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進行整合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整合”一詞是現代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領域的理論范疇,意指社會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協調一致,即將社會結構中的不同構成要素、互動關系及其功能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的整合不是將各主體價值觀的簡單疊加起來,也不是讓某部分主體放棄其原來的價值追求,而是各主體自愿認同、服從、接受和內化的過程,比行為層面的整合更加的復雜、多變和長期性。
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的整合,對增強各創新主體利益和需要內在驅動的同一性意義重大。價值觀取向是各主體的行動指南,體現各主體價值意識、價值理想、價值追求的正確與否。對產學研系統創新系統目標的確定、方案的選擇、價值的判斷等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直接決定著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成敗與否。通過對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的整合,強調創新系統的大局和整體層面的思想意識、信念使命的共同性、一元性,可以凝聚系統內外人心,溝通各主體之間感情,增進不同主體文化融合,引導各主體超越自我、超越小我、消除與其他主體之間的分歧與隔閡,打破身份差異、增強主體成員的歸屬感和向心力,促進整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等功能。
四、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整合的策略
1.樹立正確的協同創新理念,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異質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中,存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為代表的追求科研成果、探索未知世界的學術文化;以企業為代表的追求商業利潤為主要目標,弘揚科技成果市場化的商業文化。兩種文化經過相互沖突、碰撞、磨合以后,便會相互滲透并在彼此摩擦中接受對方,這就是協同創新主體文化價值觀的融合。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大學應該一改以往學術文化的以學術和金錢為導向的觀念,而變成以實踐問題為導向;企業應該一改以往以利潤為導向的商業文化觀念,變成以企業的品牌效應和持久的文化競爭力為導向。這種產學研協同創新文化融合最終將帶來知識的經濟化和經濟的知識化,從而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2.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營造協同創新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但是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運作過程中,協調和保障各方合作關系的相應的政策和法規缺失,利益分配機制滯后,這些問題導致了產學研活動中各創新主體相互分割、各成體系,嚴重阻礙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進程及效果。政府作為區域協同創新政策環境的提供者和維護者,應結合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區域實際,充分發揮政府的調控職能,建立并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合作制度以及相應的政策服務體系,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當然,政府還可以加強專項投入,建立起以政府財稅政策為引導、以行業企業研發基金為主體、以商業銀行貸款和民間資本為補充,輔之以一定的風險投資機制的資金保障體系,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資金環境。
3.加大獎懲的力度,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價值觀整合的意愿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的惰性和慣性,這就導致了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本身的惰性存在,即各主體在面臨問題時不愿意去摸索新的方式,甚至即使在知道改進方式時也不愿意去實施。因此,加大政府對于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的獎懲力度將有利于促進產學研協調創新主體進行價值觀整合的積極性。具體來講: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將各組織或者組織內的個人在產學研合作上取得的成績與組織和個人利益掛鉤,使參與組織或者參與人員的產學研合作的意愿提升。在產學研合作創新過程,對于在產學研合作中取得成就的組織或者個人,要結合其需求和背景,采取適宜的精神激勵形式。當然,對于不認真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組織或者個人,應該加大其懲罰的力度。
參考文獻:
[1]黃菁菁.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軟科學,2017(5).
[2]符太勝.多元價值觀下課堂價值沖突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3]蔣慶哲.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有效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3(3).
作者簡介:夏丹(1983.09- ),女,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